文 | 烟雨客
一代文宗苏轼一路被贬谪到黄州次年,即1081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以此为题,作七律一首,末两句为:“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这句诗写的是一年前来黄州途中过麻城五关作《梅花》诗时的情景。其中一首如此写道:“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梅花如雪,翩翩飞散,度过关山,穿越空谷,不向寒意低眉,兀自婉转人间。再严酷的冬天,也被梅花用曼妙的舞姿,谱出了乐观和温暖。
再过一年,即1082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想起去年与友人游玩写诗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名动千古的佳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已来,春光正好。走马寻故人,想去重温旧梦,却再也找不到往事痕迹。野老苍颜,酒暖肠热,约好了年年此刻此间相聚,不必像古人一样作赋招魂。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联警句千古有余温。人有信,事无痕,多少新欢旧爱,就这样失散中途,也曾忆起当时温暖,却无人可倾诉。
空余一声叹息,而已。
读过苏轼的这首诗,深深为他乐天坚韧的性格所折服。即使身在贬谪之地,他也能安之若素,颇有乐在此间之味。
又过了数年,他又写了一首类似的诗:《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山林村郭,虽非故里,却也让此心悠然,那就不妨在此终老。正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若今人所言之“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安能理解苏轼内心之想?择与遇何其难哉,多少人一生颠沛流离,并非自愿,而是命运使然,那就不妨随遇而安,不妨在粗粝的人生背景上,活出优雅的光彩。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苏轼的诗,表现出身处逆境而超然旷达的精神境界,他从海南赦归时说过:“九死南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慷慨不群的气质,千古何人能出其右?
乌台诗案的余波未散,政治动荡的风险犹存,苏轼来到黄州之后,犹能诗酒唱和,年年正月二十访友畅饮,也可谓波澜不动于心了。
世界风雨如晦,我自逍遥快活。他写的《初到黄州》,就野趣醉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随后,他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有手抄《金刚经》,筑南堂、垦东坡;访游近地,对饮渔樵;以文会友,诗酒唱和……
苏轼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家人和朋友都能得到安慰,生活得愉快些,不因自己而愁眉不展,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地狱)。”有人这样评价:人们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颗正直忠厚的心,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由是,想起正月二十日的春风,曾怎样摇荡了苏轼的心灵,让他在冰冷的人间世,找到了可以拂去严冰的温暖。东风有信、故人有约、江山有待、花木有情,在他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纵使事如春梦了无痕,那也一样存在过,一样在心底留有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