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真金百炼】
【含义】 比喻人经过长久、多次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97条
【原文】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翻译】袁宏起初写《东征赋》的时候,没有一句话说到陶侃。陶侃的儿子胡奴就把他骗到一个密室里,拔出刀来指着他,问道:“先父的劝勋业绩这样大、您写《东征赋》,为什么忽略了他?”袁宏很窘急,无计可施,便回答说:“我大大地称道陶公一番,怎么说没有写呢?”于是就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故事说明】《东征赋》篇末称颂了东晋诸名流。陶公,陶侃,封长沙郡公。
【拓展】世说此条当是讲袁宏的应急反应之快,也是说他有文采的意思。不过这个成语却并不是表达的这个意思,而是另有深意。诗人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歌者唱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哲学家阐述的“蚌病成珠”,从根本上说,都是真金百炼的意思,总的来说,都是要表达挫折是一笔财富的意思。
挫折是笔财富,这是对能够战胜挫折的人说的,惟有意志坚强者,才能战胜挫折。都说真金不怕火炼,那是因为真金经历了百炼的,原本就是从火中炼出来的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我们惟有选择坚强,要相信风雨过后就有彩虹。真金如此,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又何尚不是如此。
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无论是救助者,还是被困着,都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都体现出坚强的意志。那个在废墟里唱歌的小女孩,那个打着手电筒读书的小女生,那个被战士们救出后不忘记给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男孩,那些在废墟里经过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时最终获救的人们,那些长时间作战的战士们,他们无疑是有着坚强的意志的。这些生命的奇迹,都是由这真金百炼铸造出的坚强意志所取得的。
汶川地震,以及其他的一切重大灾害,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次锤炼。这次磨难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挫折面前,我们挫而不折,愈加坚强,更加团结,成为历经百炼的真金。
26【吴牛喘月】
【含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20条
【原文】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翻译】满奋怕风。一次在晋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很严实,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满奋就面有难色。武帝笑他,满奋回答说:“臣好比是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故事说明】满奋,字武秋,曾任尚书令、司隶校尉。吴牛,吴地的牛,即指江、淮一带的水牛。据说,水牛怕热,太阳晒着就喘息。看见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就喘起来。比喻生疑心就害怕。
【拓展】黔无驴,有好事者载以入。当地老虎初见之,以为神,惧之。后多次试探该“神”,知技仅此耳,而大啖之。连老虎都惧怕不熟悉的生物,何况人呢?惧怕与自己不同的生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但这种惧怕也总是带着丝好奇,久而久之,熟悉了,或悦纳之,或远离之,或消灭之,就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了。但如果这种陌生的东西给自己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后,这种惧怕就根深蒂固了。如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如惊弓之鸟,就是如此。奋满畏风当属此列。
喜怒哀惧是人类的四大基本情绪,而我们通常对惧这种情绪的记忆尤为深刻。有惊弓之鸟,因为对伤痛的深刻记忆,使得它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奋力飞奔,以至伤口迸裂而死。其他的情绪体验和记忆大概不会有这样惨痛的经历。虽说岳飞里有个牛豪杰,是因为高兴而笑死,周瑜因为生气而箭创迸裂而死,还有林黛玉因为郁结于心,哀伤而死,但这些都是正当时的,不是因为回忆这些喜怒哀而产生这种悲剧的。这是深度的惧怕。还有一种惧怕,程度要浅些,就是对那些不同与自己的生命的一种惧怕,这种惧怕还有很多的好奇在里面。所以,人类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应该是惧怕。而惧怕与自己不同的生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可世界正是因为不同而缤纷多彩,所以我们也知道该悦纳不同的生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吧。
所以我一直在想,这个吴牛喘月,大概是因为那里很少见到月亮,才会惧怕的吧。如果是那样,就和奋满惧风就不大相同了。但细细想来,吴地的月亮应该不会很稀少吧,很多诗词都有对吴地一带的月亮有所描写和刻画,柳永的那个杨柳岸,晓风残月好象说的就是吴地的月亮吧,即使是文学作品,跟当时的地貌环境气候等也不应该有太大的出入吧?也许这个吴牛喘月只是一个很遥远的传说,桑海之前是桑田,很早很早之前,在那个时候的吴地的月亮大概比重庆的太阳还要稀少N多倍吧?当然了,是否有这个沧海桑田已经不重要了。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 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 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清明要回老家祭祖,要栽红薯啦,所以这几天可能没时间,所以就偷个懒,见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世说新语成语故事原文及翻译_《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25、【真金百炼】 【含义】 比喻人经过长久、多次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97条 【原文】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
-
世说新语文言文及注释_世说新语20则译文
容止 作者:刘义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陶渊明的原名叫什么_陶渊明一字名
文:锦瑟 提起陶渊明,我们是会想到《桃花源记》,是想到那句意境悠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想到那句潇洒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无论
-
陶渊明作品有_文选陶渊明
说到陶渊明,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中小学课本里面不乏他的名篇佳作,文学史上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大诗人,但是,我们真的很熟悉陶渊明吗? 钟嵘的《诗品》对陶渊明评价不低,
-
三个人搬砖的故事原文_砌砖的故事
李大嘴 大嘴读史 上一篇文章,大嘴写了从寒门走出来的陶侃坎坷的官场之路,因为篇幅的限制,还有很多搜集的资料没有用到。 于是,再整理一篇补记,讲讲陶侃人生中的一些精彩小故事。
-
陶侃惜谷的意思是什么_陶侃惜谷阅读题及答案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个节目讲到人的素养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再想到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真是心有戚戚焉。国人在外旅行的不良习惯、马路上每天上演的人间悲喜剧都无不在侧面说明,国人素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何理解桃花源情结_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每一个多少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流传1500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这篇文字连同作者最流行的诗作,大约是我在孩提时代
-
百家姓陶姜戚_百家姓 陶
陶姓,中华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300多年历史。 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1位,最新统计,陶姓人口约210多万,人口排序第83位,位于史姓之后,贺姓之前。 回本溯源 一、出自姬姓 为唐尧之
-
陶靖节先生像_陶靖节是陶渊明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
-
陶渊明的生活时代_陶侃逸事中陶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南 京 六朝古都 因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个前后相继的帝国曾经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历来有六朝古都之称。 《长江岸边说六朝》 (东晋) 陶侃晚年的波澜起伏 播音:江苏健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