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一直是足球数据分析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漂亮足球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教练们摸索战术的过程,是足球吸引球迷的原因之一。足球教练的职位更迭频繁,一些人能够骄傲地离开,大多是因为给球队带来了辉煌的成就,当然,也有的人因为他们在战术方面的改革创新,让人们怀念。
1.赫尔伯特-查普曼的W-M阵型和他的阿森纳
1930 年,时任阿森纳主帅的赫尔伯特-查普曼率队赢下了自己的老东家哈德斯菲尔德,以2-0的比分捧起了足总杯冠军奖杯。这是查普曼建立起的阿森纳王朝历史上辉煌的时刻之一,同时他也巩固了自己在阿森纳足球历史上的传奇地位。他的打法激活了Ted Drake、Alex James和Eddie Hapgood 等人。然而,他的这支“不可战胜”的球队竟然输给过华尔沙尔——一支身价仅有69英镑的第三级别联赛球队。
查普曼之所以被人铭记,并非因为他带领的球队多么所向披靡,而是因为他在球队阵型方面的创新。查普曼最伟大的贡献莫过于开发了3-2-2-3阵型,也因为球员在球场上的站位方式而被称之为W-M阵型。在当时,这个阵型实际上是2-3-5的变形——让一名中场球员后撤以帮助防守,并且将左右两侧的内锋推到现在称之为进攻型中场的位置。
为了实现自己的足球理念,查普曼从普雷斯顿俱乐部买来Alex James,并将他打造成一个极具创造力的左内锋。从博尔顿引进的David Jack则在一旁辅助James。此外,查普曼的球队中还拥有Hulm和Cliff可以胜任两翼的位置。查普曼告诉他的队员们,在赛场上要保持后撤,让对手在阿森纳的半场控球,但不能给他们更进一步的机会。这种打法在当时能够制约住大部分英格兰俱乐部(当时流行的是控球、过人然后传球,而查普曼的思路却是限制住这种攻势)。在球被阿森纳球员快速断下后,他们应该趁对方还在前场时即刻发动反击,并快速将球传出。这是防守反击打法的第一种阵型,而在此基础上发展改进的战术在后来被用了成千上万次,凭借这种打法,后人赢下了查普曼从没想过的一座又一座冠军奖杯——而这,其实是查普曼最大的成就了。
2.埃雷拉的链式防守和他的国际米兰
作为战术体系的一种,链式防守总是能够与阿根廷战术大师埃雷拉指导下的国际米兰和巴塞罗那联系起来。但是,这一阵型的概念最先由瑞士教练Rappan提出。40和50年代间,被称为“清道夫”的一名球员在1-3-3-3阵型中扮演“1”的角色。链式防守阵型其实是现在4-3-3的原型,只不过当时有一名中后卫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而另一名锋翼则拖后作为边路的进攻型中场来使用,这看上去也有些类似于 4-4-2。而真正在形态上第一次尝试链式防守,是在50年代的帕多瓦俱乐部,由当时的主帅内里奥-罗科实践。罗科的链式防守是在1947年对阵特里斯蒂纳俱乐部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那一年凭借着链式防守的打法,罗科将帕多瓦带到了积分榜第二名的位置。
埃雷拉之所以来到国米,是因为他想要执教一支已经聚集了很多天才球员的队伍。当时球队的核心桑德罗-马佐拉是一位在天分上与里维拉不相上下的创造型中场。法切蒂则是伟大的进攻型左后卫,事实上,他是这个位置的先驱者。风格飘忽不定的巴西辺翼雅伊尔也是球队的一员。埃雷拉又买来西拔牙中场路易斯-苏亚雷斯与雅伊尔搭档,这对组合在一起赢得了不少荣誉,“大国际时代”由此掀开帷幕。雅伊尔作为三名前锋中后撤的那一位,再加上马佐拉扮演早期的二前锋角色,苏亚雷斯负责中场调度,埃雷拉给球队刻上了自己的烙印。他一鼓作气带队赢下了3座意甲冠军、2座欧洲冠军和2座洲际杯冠军。
埃雷拉的战术体系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各地的教练们都在找寻制约此打法的方式。1967年,国际米兰再一次站在了欧洲冠军杯的决赛场地,他们面对的是拥有主帅乔克-斯坦、边路魔法师托米-格梅尔和吉米-约翰斯通的凯尔特人俱乐部。这一次,链式防守并没能笑到最后。虽然凭借马佐拉制造的点球,使得国米在上半场结束时保持领先,但斯坦那套直到现在都被看做是简单粗暴打法的战术却奏效了——格梅尔打入了扳平比分的一球,随后约翰斯通帮助球队反超并最终赢得了冠军。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被认为是战术体系上的成功,而是被看做一场偶然。
3.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足球
和其他战术一样,这套体系并不是里努斯-米歇尔斯独创的,但去而是他使之发扬光大的。这套战术最先源自于英格兰传奇教练吉米-霍根。
霍根的思路被他的徒弟胡戈-梅斯尔进一步改进,梅斯尔也借此将他的奥地利队打造成一支“奇迹之队”——马蒂亚斯-辛德拉尔统筹全局,比坎则担当锋线核心的角色。另一位霍根的学生(恐怕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匈牙利人古斯塔夫-塞波斯将这套体系运用到匈牙利国家队中,从而成就了“伟大的马扎尔人”(小编注:“马扎尔人”为匈牙利人的代称,因其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匈牙利人比较直接的祖先)。
这支马扎尔人在1953年的温布利击败了霍根的祖国英格兰队,这也标志着霍根的战术体系在今后的变形与改造下,有实力给对手带来更加无情的羞辱。匈牙利人的无球跑动、交叉换位和极具迷惑性的传球让对手防不胜防(当时,斯坦-库里斯的狼队在英格兰所向披靡,所以长传球依然是主流打法)。英格兰3-6负于匈牙利队。虽然那一年匈牙利的翰威特队(阵中很多匈牙利国脚)输给了狼队,但马扎尔人无可争议地开启了他们的时代——虽然在1954年世界杯上他们输给了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西德。
匈牙利的阵型是3-2-3-2,近似于40年后风靡一时的5-3-2。塞波斯是第一个让一名中锋拖后的教练,当时他让队中的普斯卡什站在锋线靠后的位置;此外,塞波斯还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名球员可以胜任多个位置的足球打法。另外,当时的匈牙利国家队员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一起踢球,所以在比赛中他们彼此间再熟悉不过了。
在盛行链式防守的60年代里,一支球队横空出世——荷兰的阿贾克斯。当时球队的主帅是里努斯-米歇尔斯,他的足球理念和只有“伟大的马扎尔人”才实践过的打法相似。但是,米歇尔斯在这个全攻全守的战术模板中加入了“纪律”因素,并且引进了高压逼抢的模式。在阿贾克斯,他使用了4-3-3的阵型——将克鲁伊夫放在类似普斯卡什的中间位置。凭借这套阵容和打法,阿贾克斯在米歇尔斯的带领下,完成了3次蝉联欧洲冠军的壮举,并且还拿下了一些国内荣誉。
1974 年,米歇尔斯接过荷兰国家队的教鞭,他将队内才华横溢的球员打造成了在俱乐部时常用的全攻全守阵型,并借此将这种战术体系推广到全世界。当时的荷兰队内,拥有克鲁伊夫作为球队赢球的关键先生,还有内斯肯斯和阿里汉这样的中场大将,以及全能边后卫克洛尔与苏比尔。荷兰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他们的全攻全守足球,只可惜在1974年的世界杯决赛上惜败给了西德队。
米歇尔斯的学徒克鲁伊夫日后开启了自己的教练生涯,并将米歇尔斯的足球理念带到了巴塞罗那。1992年,克鲁伊夫带领的“梦之队‘靠着这套打法在1992年成为了欧洲冠军。当时球队的防守端有科曼,中场有劳德鲁普,前锋线上则有罗马里奥和斯托伊奇科夫。而当时巴萨阵中的负责中场球权分配的,是一位似乎日后会在场上或场下都大有作为的球员——何塞普-瓜迪奥拉。但那就是后话了。
米歇尔斯在1988年再次执掌荷兰国家队的教鞭,并最终如愿获得了欧洲杯冠军。
4.瓜迪奥拉的全攻全守足球
瓜迪奥拉在克鲁伊夫的“巴萨梦一队”时代,以防守型中场的角色被人熟知。那支梦之队大多是加泰罗尼亚球员或是本土青训的产品,他们在一起训练的时间很长,所以很熟悉彼此的风格。2008年,深受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式足球影响的瓜迪奥拉,接过荷兰人里杰卡尔德的教鞭,开始执教巴塞罗那队。
从克鲁伊夫时代开始,巴塞罗那就开始实行青训+钱包的政策。球队在拉玛西亚青训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瓜迪奥拉开始自己的球员生涯起,哈维、伊涅斯塔和普约尔这样的球员就一步步替代了费雷尔、巴克罗和瓜迪奥拉本人。
自成为主帅的那一刻起,瓜迪奥拉就意识到拉玛西亚青训营的优点,于是他开始给本土球员机会,并且开始卖掉里杰卡尔德时代堆积出的巨星。很快,诸如布斯克茨、佩德罗等拉玛西亚青训体系培养出的球员们开始进入一队,瓜迪奥拉还帮助后来的巨星梅西融入巴萨,实际上,瓜帅做的这一切都是按照克鲁伊夫的模板来完成的。当然,他也将一些非巴萨培养的天才球员引进了球队,比如从塞尔维亚引进阿尔维斯、从巴伦西亚买入大卫-席尔瓦。
现在在瓜迪奥拉的奖品陈列室里,有两座欧冠冠军奖杯,并且他麾下的那支巴萨经常被人看做是足球历史上最出色的球队。这可能说的并不离谱,但从技术层面而言,大多数时候,瓜迪奥拉都是沿用了70年代早期米歇尔斯在阿贾克斯时代战无不胜的战术体系(当然,也根据如今的足球规则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他将这种战术运 用到了极致。瓜迪奥拉的巴萨在有着极强纪律性的同时,又结合了出众的技术特点;队员们的逼抢及压迫与当年的阿贾克斯不相上下,同时又在数据层面完胜。很多年前,霍根憧憬的全攻全守式足球,莫过于此。
5.4-4-2阵型
4-4-2阵型一定不会是足球历史上战术革新的终点,但却是一个关键的结点。这个阵型仿佛成为了足球界的通用语言,以至于甚至有本杂志就被命名为《442》。这种阵型很简单:4后卫、4中场、2前锋,这样的阵容被各支球队运用的同时,也演绎出了不少版本。
虽然可能有点过时,但是如果用一个例子来丰富最后一块内容,可能就是阿尔法-拉姆塞了。拉姆塞摒弃了典型的英式边锋,但却因此创造了最典型的英式足球阵容。在他的阵容里,用如艾伦-鲍尔等积极的跑动者顶替掉了喜欢懒散“遛弯”的人。要知道,1966年的世界杯决赛上,肯尼斯-沃斯滕霍姆将鲍尔形容为“把自己都跑傻了”的人。同时,这些积极跑动的人被拉姆塞放在了更靠后的位置,这一切都让球队的防守端更加稳固。这样的阵型安排同样也给进攻端带来了好处,虽然当时的球队里没有斯坦利-马修斯这样的巨星存在,但他们可以在后场找到更多的空间,因此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加速,然后突破对方的防守来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