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李嗣源死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双方互相猜忌。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包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成为卖国贼。随后,石敬瑭灭后唐,定都汴梁,国号晋。
由此可见石敬瑭的人生具有鲜明的分水岭效果,以他起兵造反为分水岭:造反之前的石敬瑭是一位令人佩服、颇具才干的战略家、政治家形象;造反之后的石敬瑭则变成了一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向契丹人奴颜婢膝的汉奸形象。
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军阀李存勖与后梁大将刘寻,在清平(今山东清县)附近展开激战,李存勖被刘寻包围,关键时刻,一个年轻人率领十余骑冲散包围李存勖的军队,救出了被困的李存勖。事后,李存勖拊着这个人的后背称赞其有勇有谋,由此声威大振,他就是时年23岁的石敬瑭。此后,他还数次解救李存勖手下大将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仅凭这些,距离石敬瑭崛起还比较遥远,但机会总是留给勇敢且有头脑的人。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激起了后唐内部的矛盾,效节指挥使赵在礼在魏州发生兵变,这为石敬瑭赚取第一笔政治资本提供了机遇。当时,李存勖命李嗣源和石敬瑭率军前去平叛。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拥立李嗣源为主。这令李嗣源意外,竟一度想回朝请罪。此时,石敬瑭献计曰:“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门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李嗣源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诛杀了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己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主子称帝,立了大功的石敬瑭自然受益颇多。此后,石敬瑭以驸马兼功臣,逐年获得升迁,历任侍卫条军马步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藩汉马步军总管等职,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
“时移世易”,随着条件地不断变化,石敬瑭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七年之后,李嗣源病死,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但新皇帝对旧日的实力派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和老驸马石敬瑭很不放心,于是下令二人对调职位,这引起李从珂不满,起兵反叛,打败了李从厚,最后,在石敬瑭的帮助下杀死了李从厚,李从珂自立为皇帝,可他同样对石敬瑭不放心,后来二人终于大打出手。李从珂派建雄节度使张敬达带兵三万包围了石敬瑭所在的太原。石敬瑭为解燃眉之急,迅速做出了向契丹求援的决定,他向契丹表示:“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 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同年(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积极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后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400年。当时后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取了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的政策。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辽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为人辩察,多权术,好自矜大,如果说他向辽自称“儿皇帝”是为了解决被政敌围困的燃眉之急倒也情有可原,但后来形势逐渐稳定,他依然对契丹百依百顺,就实在令人作呕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石敬瑭的行为与当时军阀混战,令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时代大背景有关。五代十国中,一股势力杀败另一股势力的事情太多了,他觉得只有牢牢靠上契丹这棵大树,才可能避免像其他军阀一样被杀的结局,但事实却是不但其本人被“父皇帝”和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挤兑而死,留下“儿皇帝”的永远耻辱,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咒骂的反面典型,其后世儿孙也饱受了羞辱和折磨。(文∕讲史论教)
- 上一篇:有毒的野草_十万错草药当野菜吃
- 下一篇:关于律诗的知识_律诗的写作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