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回忆往昔峥嵘岁月_忆往昔峥嵘岁月惜今朝

回忆往昔峥嵘岁月_忆往昔峥嵘岁月惜今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06 00:49:50
阅读:

他们头发花白,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他们尝遍辛酸,终得见祖国繁荣昌盛。今天,晨报记者走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保健病房,聆听两位从炮火中走来的老党员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

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石青青

92岁老兵张振歧:

经历炮火洗礼锤炼一身军人精气神

忆往昔 难忘峥嵘岁月生死情

记者 黄伊娜 摄

记者踏入病房时,92岁的张振歧穿着白衬衫与西装裤,套着一件深蓝的外套坐在沙发上,腰背挺直,双手搭在膝盖上,笑呵呵地招呼记者坐下。一旁的病床上放着几本书,最上面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约三分之二的地方夹着张书签。

在护士们的眼中,张振歧开朗、乐观、健谈,很注意衣冠整洁,有很好的卫生习惯,虽然头发花白,但仍有一股军人的精气神。他喜欢写字、看书、下棋,还常到护士站和护士们聊天,保健病房四病区的12名护士,他都叫得上名字。和这些孙女辈的护士们聊天,他最常说的,还是过去那段红色峥嵘岁月。

“我比中国人民解放军小4个月。”张振歧如是描述自己的年龄。他1947年7月参军,后来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张振歧回忆,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后,他与战友们一路烧枕木、埋铁轨,拆着唐山到北戴河一带的铁路,阻挡来自华北的敌人的进攻,然后在葫芦岛、秦皇岛等地对敌军进行堵截。“白天打得很激烈,死尸一堆,没办法,只能把尸体堆在防御工事里。战士们在战壕里巡逻,时不时会挨到尸体冰凉的皮肤。”

辽沈战役结束后,张振歧跟随部队驻扎在北京外围的一处地方,在那儿过了个春节。“当时粮食紧缺,一个班就分到一小盆粗粗的玉米面,做成的一块玉米饼还得掰成两半分着吃。”

春节后,张振歧跟随部队开始南下,花了三四个月,从北京一步一步地走到了赣南地区,一路跋山涉水,过程不可谓不艰辛。他回忆,南方雨水多,身上被淋湿了也只能靠体温烘干;山路上满是毒辣的蚊虫,更要命的是常常没有干净的水喝,战士们只能一边喝生水一边吃大蒜,希望用这种方法“杀菌”。这当然行不通,很多人倒下了,身上发冷全身哆嗦,可一路上缺医少药的,生了病也只能硬扛,许多人没能走到终点就倒在了路上,“一个连一百多号人,等到了赣南,差不多就剩下五十个了。”张振歧说,“打仗的日子是艰难的,但也总算是对国家、对人民尽过一些微薄之力。”

张振歧第一次来厦门是上世纪50年代,在现在的鹭江道参加过培训,“当时那里只有第一码头附近有一个厕所,去一次还要一分钱,老贵了”。后来他又陆续来了几次,并于上世纪70年代定居厦门。几年前,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住进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保健病房。他说,待久了,这儿就像他的家一样。他还特地把好几张对他来说意义深刻的照片夹在笔记本里带来了医院,其中一张拍摄于新中国成立的第四天。

据张振歧介绍,1949年10月1日那天,他正在赣南地区的军队中,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大家支起枪炮朝着天空打着庆祝,“都高兴啊,从此我们有国了、有家了”。他记得,上级还给他们一人发了2角钱,他与几个战友一起去拍了一张合照。这张黑白照片保存得很好,5个共同参加过辽沈战役的战士或坐或立,来自1949年的坚定目光注视着照片之外的2019年。

87岁“老革命”张领:

幼年流浪逃荒成年后认字当上法官

忆往昔 难忘峥嵘岁月生死情

记者 黄伊娜 摄

87岁的张领老人现在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住在病房的日子里,她从家中带来了几十本书,最近正看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每天她都要看报听新闻,了解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一边听,还要一边动手做笔记,说要时常锻炼大脑和手。兴许正是得益于她对自己的“训练”,现在的她仍然口齿清晰,记忆力也好,许多诗词都能脱口而出。

年轻时的张领是一名法官,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说起话来仍干练十足、铿锵有力、有条有理。据保健病房的护士游丽娇说,有一回,另一间病房里的老人家属因为财产问题大吵大闹,张领还主动上前进行调解,做家属的思想工作,这才让大伙儿都安静下来,帮了护士们的大忙。

很难想象,这位从容的老人,幼年时其实过着流浪逃荒的生活。能从大字不识一个的一名流浪儿童,成长为一名法官,还要从她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地方革命说起。

张领回忆道:“过去的中国,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萧条,许多人都过着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的穷苦生活。”小时候,她就因为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出去逃荒,晚上睡在路边或别人家的茅草堆里;睡觉也只能以芦苇为被,一觉醒来满头都是白色的芦苇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说到此处,张领情不自禁地吟出杜甫的诗。

1946年,年仅14岁的张领在盐城参加了地方革命,有了地、有了房,作为地方干部在这里安定了下来,负责在后方搞生产、支援前线,做好地方工作。淮海战役爆发时,她亲自号召、组织群众参军,组成担架队、小车队、肩挑队支援前线。虽不是前线战场上的军人,但她同样冒过枪林弹雨。她的膝关节损伤严重,是一次躲避敌人时在水里泡久了留下的病根。

新中国成立后,日子逐渐稳定了下来,在组织的鼓励下,她开始识字学习,准备考大学。她原本没有基础,为了学得更快,她请别人写了字,然后裁成一片片的小纸片放在口袋,时不时就拿出来看一眼,学会了就把纸片放到另一个兜里。“当时苦啊,要用三年的时间学会六年的知识,工作也不能落下。”

每天晚上睡觉前,她都得先把辫子编好,以防第二天早上来不及赶去上课。躺床上闭上眼了,她总是在思考今天学到了哪些内容。“我们穷孩子是党和政府培养的,工作需要我们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寸步难行。”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咬着牙学习,终于,在1955年考上了北京政法学院(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1981年,她调来厦门,并在此定居。

谈及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张领说,当时大家是扭着秧歌、敲锣打鼓、踩着高跷在路上庆祝。“你说,现在祖国的大好山河多美好啊。”张领感叹,“来之不易,和平年代的你们要知足,不能忘记过去,要为党和国家好好奋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