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_谁把清兵放入来把明朝推翻

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_谁把清兵放入来把明朝推翻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05 23:50:06
阅读:

誓死不投降大清的明朝遗民,为什么会对这位清代皇帝赞誉有加?

黄宗羲像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明清鼎革,山河剧变,为了笼络汉族士人的心,清廷在入关之初就重开科举,并且打破了三年一次乡试会试的习惯,在顺治年间多次开科取士,通过打通士人上升的渠道,让原本反抗清廷的知识分子们转变为政权的建设者,这招在当时的环境下,非常有成效。

但是,总有一些人是坚守信念,绝不与清廷合作的,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遗民”。既然无法通过武力反抗,那么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就是这些遗民们表达自己对明朝忠贞和对清朝反抗的唯一途径。其中,有的人“不履清土”,例如朱之瑜,顺治二年流亡日本,第二年又转至越南,在海外从事反清活动。

留在国内的遗民们,则过起了隐居生活,例如余正元,“遭流寇变,居州东北郊,开鹤林社,教授后学,足迹不入城市”。再如李颙,他筑了一座土室,将自己反锁其中,自号“土室病夫”,并说:“每日除万

不容己者,只得勉应,其余苟非紧急大事,断勿出门……不可轻履市肆,不可出入公门。”索性与世隔绝了起来。

对于功名,明朝遗民为了表达不食周粟的态度,选择“弃诸生”,所谓诸生,就是明朝经考试录取到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但是明朝灭亡后,很多士人都主动放弃了这项荣誉,以表示他们放弃新朝的功名。有的人甚至“弃儒衣冠”,以表示彻底不再当读书人。

但是,明朝遗民们毕竟也是人,本来这些士人就不是干农活的料,一旦脱离了科举之路,生存立即就变得异常艰难。有的不得已,开班授徒,教出来的学生还是要去科举,给朝廷效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明朝遗民们越来越进退两难的时候,清代出现了一位皇帝,令遗民们居然萌生了认同甚至敬佩,从而彻底改写了历史。这位皇帝就是康熙。

康熙初年,尽管明朝遗民的反抗思想依然比较激烈,但由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好转,政权地位稳固,遗民们反清复明的理想逐渐破灭。康熙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皇帝,很重视拉拢汉族士人,从康熙八年到十二年,他一共下诏三次,要求推举所谓“山林隐逸”,其实就是瞄准了遗民这个群体。1678年,即康熙十七年,康熙帝下诏开博学鸿儒科,表示不论已仕未仕,都可以征举,这其实又是给遗民群体开了一个大口子。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批遗民在矛盾的思想中出山做官。

在清代的统治者中,康熙皇帝是比较谦虚好学、礼贤下士的一位,对于康熙皇帝重视汉族知识分子的做法,明代遗民是比较认同的,例如遗民李因笃便评价康熙说:“圣恩深重容归养”,“帝性孝而仁,深宫照无忒。怀归悯小臣,念母情凄恻。诘旦沛殊恩,还山忽已得。”表达了对康熙由衷的认可。有的遗民如严绳孙转变更大,做官以后,得以亲近皇帝,不由得“感激自奋,不忍以向之狷介高尚其怀,负上知遇”。

即便是依然坚持不做官的黄宗羲、顾炎武等名流,因为对康熙的认可,使得对清廷的态度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再采取激烈的敌对态度。黄宗羲在顺治年间称清朝为“伪朝”,但是到了后期,在文章中直接称呼康熙为“圣主”、“圣天子”,可以说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遗民心态淡化后,一些前明士人也开始将反思的矛头指向了更加根本的历史命题,而不再仅限于对某一朝一代的怀念。例如黄宗羲便提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的论点,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大门。尽管晚清时章太炎对黄宗羲大为批判,认为他大节有亏,但从进步的观点看,明代遗民这种超越历史局限的反思,不能不说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