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本是一篇全面论述外感病步步传变的文章,其层次性相当明显,然汉唐以降,世人学习《伤寒论》,喜欢将前后有关联的一整篇文章分解为支离破碎的398个条文,并将方剂夹杂其中,这样尽管方便局部的学习,但却不利于整体思想的把握,而整体的把握永远应该是凌驾于局部之上的,这也是我学《伤寒》的经验,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掌握其整体构架,再具体分析好每一个细节,因此我将398个条文混而为
一,再按它固有的文意分章断句,以期对仲景的思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其一;
其二,《伤寒论》共两万多文字,且极其难懂,而一个医者,是完全有必要对其深刻理解并加以背诵的,但两万多拗口的文字背诵起来又相当困难,为了解决初学者的这个矛盾,所以我在尽量不影响整体文义的基础上,搞了这个6千余言的精简版,作为全面掌握并背诵《伤寒论》的第一梯阶,当然,精简版之于完全版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但作为经方之初阶已经思过半矣。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太阳病总论,太阳病分为三证,中风、温病和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中风及兼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用桂枝汤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如疟状,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服桂枝汤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服桂枝汤或下之,表证仍在,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太阳中风变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温病及变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疼,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太阳伤寒及变症)
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二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脉浮紧者法当身痛疼,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浮当解外,脉微不宜汗,脉迟不宜汗)
病常自汗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自汗乃营卫不和)
凡病汗吐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则愈。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汗吐下常伤津液,致内外俱虚)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发汗后身痛疼脉沉迟,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五苓散主之。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发汗后可能的变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痛疼不可发汗。衂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汗法禁忌)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疼者,急当救里,后身痛疼、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腹中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表里症的轻重缓急)
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黙黙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潮热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证传入少阳的处理)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膀胱蓄血症)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刼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加桂汤主之。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火逆三症)
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三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子宫或少腹蓄血症)
问曰:病有结胸、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浮关沉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浮关沉紧名曰脏结。(--结胸与藏结的区别)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证烦躁者亦死。(--结胸症观念)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与大柴胡汤。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结胸五症:大陷胸丸症、大陷胸汤症、小陷胸汤症、水结症、寒实结胸症)
妇人中风,经水适来,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热入血室症)
伤寒有少阳证,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少阳之两大并症)
伤寒若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表解里未和者十枣汤主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心下痞硬,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甘草泻心汤主之。(--心下痞症及五大泻心汤)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心下痞复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心下痞兼症及类似症)
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风寒湿痹,对治痛风、类风湿等。)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卷四 辨阳明病脉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阳明病若能食名曰中风,不能食名曰中寒。中寒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阳明病的基本观点)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阳明病面有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阳明病攻下的三个禁忌。)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自汗出,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五六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阳明病变症)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宜麻黄汤。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瘀热发黄症源头在伤寒,以麻黄汤同治)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少阳病观念)辨太阴病脉证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哕当去故也。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观念)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太阴病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太阴病方症)
辨少阴病脉证篇
少阴之为病,诸脉微细,但欲寐也。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不可下之。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炙少阴七壮。少阴病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少阴病观念)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恶寒身倦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息高者死。自利,复烦躁不得卧者死。(--少阴死症,凡得厥逆、吐利、恶寒、脉细、息高、烦躁不得卧之二三症者)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始得之,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咽中伤,不能语言者,苦酒汤主之。咽中痛,生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者,此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饮食入口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方症)
卷六 辨厥阴病脉证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虚家亦然。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发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去者其后必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利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炙之。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病观念)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苓桂术甘汤,再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下利腹胀满身体痛疼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汤。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厥阴病方症)
▍声明:
○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雷涛医师微信号:342218535,欢迎投稿交流唠嗑,谢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读懂伤寒论_伤寒论分类整理归纳
《伤寒论》本是一篇全面论述外感病步步传变的文章,其层次性相当明显,然汉唐以降,世人学习《伤寒论》,喜欢将前后有关联的一整篇文章分解为支离破碎的398个条文,并将方剂夹杂其中
-
伤寒论用药剂量_伤寒论用量经验录
导读: 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
-
伤寒杂病论论述了什么著作_魏晋时期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未年张仲景撰,汉末建安间,疫疠流行猖厥,死亡甚重,张仲景在论述自己编撰该书的背景、动机和依据时指出:“余宗族素多,向徐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
-
三焦辨证的医学家_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三焦”,亦称“三膲”,是对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六腑之一。三焦学说历来最具争议,学界一直存在“有名有形”和“有名无形”的争论。即使是持“有名有形”
-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图解_国医大师路志正经验良方赏析pdf
01 何谓六经 《伤寒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物质基础则是六经。 六经的“经”字,有常的意思;也可说“经者,界也”,有界限的意思。依经才能分表里、定寒热、明虚实、达阴
-
伤寒六经辨证_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进行构建的,而三阴三阳又是《周易》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三极之道”相结合的产物。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
-
伤寒论基础方_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
《伤寒论》乃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组方严谨,药简效宏,得到众多医家和患者的一致好评,现将某学霸的《伤寒论》笔记分享给各位中医同仁和中医
-
伤寒论通俗讲话刘渡舟_伤寒论十四讲刘渡舟
怎样学习《伤寒论》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于怎样学好《伤寒论》,古今医学家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尽管他
-
伤寒论诠释_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
在所有中医文献中,惟《伤寒论》版本传承最为繁紊歧互,错节盘根,读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章太炎全集》第八集),迷茫顿解,得版本传承之枢要。太炎先生饱读医书,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