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连续消灭几个割据政权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加紧了统一的步伐。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派大将曹彬领兵,直取南唐,金陵(今南京)的形势岌岌可危。
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这时候,后院起火。被南唐后主李煜委以重任镇守润州的重臣刘澄,打开城门,公然投敌。这样一来,金陵腹背受敌,很快就被攻陷。南唐国灭,李煜沦为阶下囚。
据马令《南唐书》记载,大敌当前,刘澄在离开金陵赴润州就任时,将家中的金银珠宝全部装到了车上。别人对此疑惑不解。刘澄说:“这些东西都是朝廷前前后后赐给我的,现在国家有难,留此何用?我要把这些金银珠宝全部散尽,来为国家建立功业。”刘澄此言,显然是掩人耳目,当时他就存了投降的心思了。刘澄叛变的消息传至金陵后,一家老小皆被处死。
虽说从兵力对比来看,南唐被攻破只是迟早的事,但像刘澄这样只贪财宝,连家人性命尚且不顾的人,在此危急存亡的关头,又遑论国家大义呢?《南唐书》将刘澄列入“叛臣传”,自然是应该的。
古人最重名节。所谓“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很多文臣武将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皆是因为“名节”二字。回首明初“靖难之变”,力主建文帝削藩的齐泰、黄子澄遭凌迟处死;誓不投降的铁铉被折磨得尸骨无存;景清上朝时欲行刺朱棣,事泄后被处磔刑;有“读书种子”之称的方孝孺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竟被“株连十族”,酿制千古奇冤。这是怎样的忠贞不渝?这是怎样的凛然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碧血,捍卫了人格的尊严。青史垂名,令人景仰。相形之下,如刘澄这般贪生畏死、贪图荣华之辈,就更令人鄙夷了。
历史有时候总是充满着矛盾,甚至有点滑稽。明末被崇祯帝委以重任的蓟辽总督洪承畴,战败被俘,投降清军,在清军入关的诸多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可是乾隆皇帝在编定《明季贰臣传》时,却将这位满清建国的赫赫功臣,列入其中。所谓“贰臣”,指的是先后在两个朝代出仕的大臣,明显含有贬义,和“叛臣”并无多少区别。与洪承畴一同被列入“贰臣传”的,还有祖大寿、尚可喜等“开国元勋”。乾隆此举,意在崇奖忠贞、风励臣节。毕竟对于统治者来说,总是希望臣子能有一颗赤胆报国之心。像洪承畴之流,公然背叛前朝,不管有多少无奈,有多大功业,都抹不掉“大节有亏”这四个字。
洪承畴算是忠臣还是逆臣呢?着实耐人寻味。即使乾隆将其打入“贰臣传”,其实内心也是颇为矛盾的,他也承认洪承畴“实能忠于本朝”。不过,相较于宁死不屈、名垂青史的南宋名相文天祥,洪承畴真是应该汗颜。当初洪承畴兵败被俘的消息传至北京,众人皆以为他已以身殉国。崇祯帝以王侯之礼,亲为设坛拜祭。七日一坛,共计十六坛。方祭至第九坛,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众皆哗然。受皇恩如此,而行叛逆之事,被称为“贰臣”,也不算是冤枉了他。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文天祥当年被元兵所俘,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两句。好凄凉!好心酸!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运凋零,此身也就只能如飞絮浮萍,全不能由自己做主。忠臣也好,逆臣也罢,当此变故,内心总是会有一番激烈的斗争。这是属于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们人生的悲剧。
文天祥所处的宋元之交,和洪承畴生活的明末清初,同样都是乱世。人如草芥,被不自觉地挟裹着,经受着人性的考验。南宋小朝廷降元后,太皇太后谢道清发出诏书,令困守扬州的李庭芝降元。元军持诏劝降时,李庭芝登上城头,大义凛然地说:“从来只有奉诏守城的,哪有奉诏投降的道理!”誓死不降,最终被俘身死。还有硬骨头的谢枋得,誓不仕元,被强召至大都后,绝食五天,为国尽节。“名节”二字,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都说“忠臣不仕二主”,但偏偏又有一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岂不是自相矛盾?这便是文字的玄妙之处,凡事很难一定辨出个是非曲直。譬如北宋名将杨业,原本是北汉重臣,北汉灭亡后,遂归降北宋。可作为降臣,杨业的事迹却足以感天动地。特别是随着戏曲小说的流行,使“杨家将”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到底应该“不仕二主”,还是“择主而仕”,如何选舍,缘于自我内心的坚守。就像城池即将攻破之时,与城共存亡的将军值得敬重,献城以保全城百姓性命的将军同样值得尊敬。徐庶进曹营,可以一言不发,无人责骂,相反满是同情;但像洪承畴这样,手中沾满了明朝官员鲜血的变节者,却是无论如何也难令人原谅的。
五代时,有个著名的“不倒翁”,名叫冯道。他自称“长乐老”,历仕唐、晋、汉、周四朝,拜相二十余年。不管如何风云变幻,兀自岿然不动。冯道情商之高,常人自然难以企及。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情商不要也罢。学来冯道的官场哲学,还有几分性情几分潇洒,岂非累煞?“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不如归去,种取菱三亩。
- 上一篇:山丹丹那个开花红艳艳_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鉴赏
- 下一篇:山海关山海关_山海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