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吟出这样的千古名句时,就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个被后来者铭记和称颂的先贤达人。
是的,他的风范,像山一样高耸;他的声誉,如水一般长流。作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一代名臣,他当得起“山高水长”这四个字。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虽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他从来没有因之而沮丧过、气馁过;在人生的路上也从来没有动摇过、放弃过。
范仲淹自小刻苦好学,异于常人。初谙世事时,为了磨砺自己,范仲淹不上私塾而是到长山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他吟哦讽诵,沉浸其中,给寺中的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时日,他生活极其粗简,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将其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几根腌菜和一些醋汁,就是一顿饭。吃完了继续读书,如此整整三年。对这种断齑画粥的清苦生活,他毫不介意,因为寺中有书可读,他乐在其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寺中有限的书籍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尤其是,在一次与他人口角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心中伟大的父亲不过是继父而已,范仲淹深为震惊、颇受刺激。他毅然决然地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母亲等人的阻拦,离开长山,徒步他乡去求学。
范仲淹日夜兼程,抵达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这里不仅藏书众多,还聚集了许多志向远大、品行端正、才智出色的人。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尤其是经过测试,范仲淹可以在书院免费就学,这样的境遇,自为经济拮据、但求学如痴的范仲淹开启了一条光明的通道。范仲淹十分珍惜这样的环境和机会,他昼夜不息、无我忘我地攻读,令人叹服。一个生活优裕的同学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了些美食给他。可他竟一口不尝,任佳肴发霉。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旦享受了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面对艰涩的生活,范仲淹颇有孔子称颂颜回的风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应天府书院,范仲淹连岁苦读,别人看花赏月,他则在六经中寻乐。有一回,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经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去看皇帝,惟独范仲淹闭门不出、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却随口说道:“将来再见也不迟。”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他读书很痴迷,但再痴迷也会在凌晨舞一通剑以强身健体。
多年的苦读,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已然通晓。吟诗作文间,慨然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性。在宋真宗朝拜太清宫后的第二年,范仲淹进士及第,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面见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就这样,他踏上了长路漫漫的政治生涯。
在荒远的海陵西溪,他领了盐仓监官这样一个闲差。起初,不免有些疏懒,他曾饮宴自嘲曰:“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然而,在惆怅了一些时日后,他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的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的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堰。张纶慨然赞同,并奏请朝廷,调范仲淹作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
就这样,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然而,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天灾吞噬了一百多民工。因此,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同好友滕宗谅泰然自若地研判着海堰的情势。由于他们的努力坚持,终于,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治堰工程结束后,范仲淹被调入京师,任大理寺丞。直到其母谢氏病故,他才回到应天府,尽孝服丧。当时应天府的留守官晏殊,因为欣赏范仲淹的才情学识,便邀请他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范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范仲淹住进了学校,督导诸生读书。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自己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的难度和着笔重点。此举使诸生迅速提高了写作水平。应天书院的学风,从此又是一番天地。
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情地接待这些千里迢迢而来的人们,他孜孜不倦地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于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游学乞讨的孙复前来,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复又至,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而不坐下来静心地读书。孙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个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就能安心治学了。”从此,孙复便跟了范仲淹攻读《春秋》。十年后,孙复在泰山广聚门徒,教授《春秋》。就连山东著名的徂徕先生石介,也师从于他。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位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大凡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人,都各有所成。
服丧期满,经晏殊举荐,范仲淹升任为皇上的文学侍从,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还能够耳闻不少朝廷的机密。对于雄才大略的范仲淹而言,知道了内幕而袖手旁观是不可能的。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的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以制止。为此,他上奏章疏。如此一来,举荐他的晏殊大为恐慌,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可这次却寸步不让,他沉脸抗言:“正是因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却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对此虽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离京,调往河中府任副长官——通判。同僚、朋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三年后,刘太后离世。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而此后,由于上书言事,几起几落,他却毫无怨悔。基于他的遭遇,他的诗友梅尧臣感到非常可惜,于是劝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而他铿然回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逾天命之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率领他的族人,脱离朝廷,另立西夏,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等地。宋仁宗调范仲淹挂帅赶赴延州。从此,范仲淹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丝毫不减当年。
初至延州,范仲淹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又从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取缔了按军阶高低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将领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途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制度。这样,在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翌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建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进入宋夏夹界间的那座著名孤城——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西夏军中悄悄流传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们说,“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指范雍)那般好对付。”庆州北部的边防,大体接近巩固,只是范仲淹自己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是百花烂漫了。范仲淹随口吟起四句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尽管思乡,但他不疏军务,大胆革新,赏罚分明,如此一来,在他率领的队伍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并且还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成为北宋骁勇善战的劲旅。与此同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尤其是,西夏军将领中间矛盾重重,向宋朝投诚的人陆续不断。经双方使节的周旋,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为稳定政局,仁宗皇帝将范仲淹等人一同调回京师,催促他们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从政28年的经验教训,将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拟成了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呈送给宋仁宗。在其中,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策动下开始了。新政实施短短几个月,政治局面焕然一新。然而,好景不长,一桩所谓的谋逆大案牵连到范仲淹,有人质疑他改革的诚意甚至居心。对这件事,宋仁宗虽然不置可否,但迫于反对革新的强大势力,他开始动摇了。于是,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
范仲淹勤勉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山高水长”出自范仲淹所撰的《严子陵祠堂记》碑文之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原本是范仲淹用来称颂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视官爵为泥土、归隐江湖,达到了自然清静的逸士境界的。却被后来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在了他本人身上。他以身作则、先行先试的引领和推动,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让胆怯的人勇敢起来。可以说,他的人生作为,较之严子陵更显天高地阔。他立德、立行、立言,堪为千秋风范。
(来源:2018年06月10日西安晚报)
- 上一篇:野枇杷图片_枇杷是药材吗
- 下一篇:山水田园诗句经典_山水田园诗两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刘禹锡山高水长_范仲淹 文正
□程应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作如是想的时候,就预示着他注定是一个被后来者铭记和称颂的先贤达人。他的风范,像山一样高耸;他的声誉,如
-
中国经商之道_古人经商秘诀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经商如作战,商场
-
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_商圣范蠡经商十八法
可能提及范蠡我们不知,但是提及西施我们肯定知道,根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最后离开吴国与西施同游天下去了。范蠡就是我们后人嘴里的商圣!为什么我们称其为商圣呢? 范蠡经商的
-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翻译_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英文翻译
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温故】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
-
关于舍身取义的成语_取义生舍可以组成什么成语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时间是在曹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主人公为郭修。原文如下: 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
-
战国时楚国的都城_楚国何时不再被视为蛮夷
世人皆仰望成功者,而对于失败者则是不屑一顾。 因此,大家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往往会把目光投向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谈论起来纷纷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身在其中成为建功立业
-
春秋战国吴国历代君王_吴国是春秋时期的吗
1、寿梦 名寿梦(一名乘 ),字熟姑,亦称攻卢王、吴兴王,吴侯仲雍十九世孙 ,吴侯去齐之子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 寿梦是吴侯去齐之子。吴侯去齐三十六年
-
专制政体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什么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9-01-15 \t编者按:本篇是《鬼谷子•抵巇第四》“谈古论今”部分。中国古代政治不是什么专制主义,而是天下为公、以代表全体民众的社稷为中心。所以《
-
秦时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少司命的_秦时明月小说原著少司命结局
电视剧版的《秦时明月》中,也同样吸引了很多网网友前来围观,《秦时明月》是一部大剧。剧中人物关系复杂,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秘密。那么,这个少司命到底是谁呢?少司命一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