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涉及到的人物有鲁庄公、曹刿等。
【典籍来源】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事梗概】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一鼓作气”,直译为古代打仗时,第一次击鼓时的士气最为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春秋初期,中原列国之中以郑国、卫国、宋国等实力强大,而在东方则以齐、鲁最为强劲。然而到了鲁庄公时期,齐国的势力渐渐超过了鲁国。庄公九年,齐国爆发内乱,寄居莒国的公子小白随即赶路回国,另一方面鲁庄公同样发兵护送寄居鲁国的齐国公子纠回国即位。虽然期间管仲曾半路截杀公子小白,但最终还是被公子小白抢占先机,并被齐国正卿高傒迎立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争位,鲁庄公发动了伐齐之战,史称“干时之战”。此战,鲁军打败而归,鲍叔牙写信给鲁庄公威逼要让鲁国杀公子纠而遣返其老师召忽、管仲二人。最终公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被囚返回齐国后,随即被委以政事。
次年,齐桓公让鲍叔牙统帅齐军伐鲁,双方在长勺(今莱芜,鲁中山脉唯一的缺口)发生交战。在交战之前,鲁人曹刿见到鲁庄公,阐述了自己对此战的预判和见解,并得到随行督战的机会。
由于干时之战的胜利,齐军上下普遍弥漫着对鲁军的轻视,齐军很快击鼓冲锋,发起了声势汹涌的进攻。然而面对兵强马壮的齐军,曹刿建言固守阵地,只有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进攻受阻,无法冲破鲁军防线,只得撤兵休整并伺机进行下一轮冲锋。循环往复到了齐军第三次冲锋之时,齐军上下均以为鲁军怯战,且由于遭到前两次挫败,故而进攻势头远不如之前。曹刿见有可乘之机,立即建议鲁庄公发动反击,鲁庄公亲自擂动战鼓,发号施令,鲁军先前遭遇齐军挑衅,此刻早已摩拳擦掌,士气大盛之下击溃了齐军。
齐军溃败之后,曹刿制止先是制止鲁军追击,待观察到齐国溃军的车辙、兵器旗鼓混乱不堪,才建议发动追击,将齐军赶出了国境。事后鲁庄公询问曹刿此战鲁国获胜的原因之时,曹刿给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旷世名言。曹刿论战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后续故事】
1、长勺之战后,齐桓公乃至齐国遭遇了一次少有的挫折。此战之后,齐桓公逐步调整和改变了自己的争霸方针,转而谋求与鲁国修好。数年之后,齐鲁息兵言和,此后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多次会盟诸侯,而鲁国国君通常都会前往会盟。
2、曹刿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他下一次出现是在长勺之战的13年之后,这说明曹刿曾长期活跃在鲁国朝堂之上。另外这一次曹刿主要是谏阻鲁庄公前往齐国观看看祭祀社神,但实际上是鲁庄公同齐大夫高傒签下盟约后,定下了迎娶哀姜的婚事,鲁庄公意欲亲自到齐纳聘礼,此时齐鲁两国关系已经十分融洽。
【延伸阅读】
1、长勺之战,曹刿拖垮齐军士气需要有两个现实条件。一是齐鲁两军的自身素质相差不大,否则齐军在前两次冲锋中冲垮了鲁军阵线,鲁国必败;二是春秋初期延续了西周时期诸侯按照周礼进行阵战传统,否则齐军如若不正面硬刚,战争结果则未可知。
2、鲁庄公晚年,其弟弟庆父势力做大,并且与哀姜关系亲密。庄公死后,庆父在鲁国与哀姜合谋,先后杀害两代国君,时人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来庆父在被遣返的路上自缢而死。作为从犯的哀姜由此成为众矢之的。此时的齐桓公早已称霸中原多年,以秉承礼法、尊王攘夷自居,自然无法容忍自己公族之女的弑君等行径。于是齐国责令邾国将隐匿其国的哀姜引渡回齐国,并于途中将她杀死,并将尸体交由鲁国处理。鲁国惧怕齐国,仍然以夫人之礼下葬哀姜。
【世界同期声】
1、公元前684年,此时的亚述帝国不仅占据了两河流域和迦南地区,甚至将势力越过西奈半岛直抵古埃及。
2、此时盘踞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吕底亚尚在发展之中,还未达到顶峰。在吕底亚的西侧遍布古典希腊城邦的殖民地。
3、此时的亚平宁半岛南侧和西西里岛同样是希腊人的殖民地,但中部的罗马已经进入王政时代,并且处于第二任国王努马·庞皮利乌斯(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72年)统治时期。努马则创立了罗马宗教制度,对基督教国教化之前的罗马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作为西亚腓尼基人的后裔,北非迦太基人已经发展起来,并占据了地中海西侧的大量海岸线。
4、曹刿论战所处于的公元前684年,中美洲玛雅文明正处于前古典期(又称形成期)的中间段。
- 上一篇:儒林外史牛布衣的故事_
- 下一篇:如梦令三首_如梦令简要赏析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曹刿论战中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是_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今天的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涉及到的人物有鲁庄公、曹刿等。 【典籍来源】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
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文_曹刿论战古文原文及翻译
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 (左丘明 春秋晚期)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 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 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远
(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大多数人。) “人们在学习正确的动作后,会在记忆库中保留一幅宽广、笼统、灵活的‘意境图’。” 鲁齐长勺之战,曹刿的脑海中有三幅图,第一幅是“鲁国是否能战”
-
日月星辰是由什么组成的_日月星辰的句子
这个问题好像已经回答过了,辰是一个动词,并不是一个名词。其实日月星辰就是指的日月星三者在宇宙中缓慢的运行。由于日月星的运行,才有了四时的变化,所以引申为时辰。 在《说文》
-
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_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
-
以为东道主的东道主_东道主原来的意思
一般人们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称为东道主。 后“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朋友相聚,来了客人,主人常自称为“东道主”,客人说主人“你是东道主”等。 “东道主
-
东道主一词出于何处_东道主的由来
“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说:让郑国独立
-
东道主出自哪一个典故_
王封臣评书讲国学系列 中国好典故 典故:东道主 出处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多少字_烛之武退秦师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
-
古文观止卷六原文及翻译_古文观止在线阅读注释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
-
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一译及注释_烛之武退秦师翻译简洁
《烛之武退秦师》 【字音】 氾(fán)水 缒(zhuì) 阙(quē)秦 逢(páng)孙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
-
烛之武退秦师是必背课文吗_烛之武退秦师名句默写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