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大多数人。)
“人们在学习正确的动作后,会在记忆库中保留一幅宽广、笼统、灵活的‘意境图’。”
鲁齐长勺之战,曹刿的脑海中有三幅图,第一幅是“鲁国是否能战”之图;第二幅图是“战场形势决策”之图;第三幅是“胜而知其必胜”之图;岂止是敌人的意图,在曹刿的脑海中,所有人的意图都在他面前。
在左传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对智者及其智慧的崇拜,因为他们的故事就像一幅美丽、壮阔的图画,深深地印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同时,也会让后来者感叹,为什么智者的脑海中好像有一幅“预测图”一样,总能让人事物都按照画面的预演而亦步亦趋的“表演”。
-----------------------------------------------
左传《庄公十年》
传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没有远见,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有吃的有穿的,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点诚心不会取得神明的信任,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这才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
“了解了人们的意图,当你面临危机时,当你面临实际威胁时,当你面临抵制因素时,就能学会镇静而正确的行动。”
曹刿论战,这一故事脍炙人口,为很多人所知。但更让人感兴趣的是,曹刿解决问题的方式好像总是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一样,鲁国凭什么来作战是一幅意境图,齐国是真败假败也是一幅意境图,战后应对鲁庄公的询问也是一幅意境图。他不光用想象画面来了解自己的意图,也用它来了解鲁国和齐国的意图。
一、通过意境图轻松练习。
在所有伟大的运动员身上,有这样一种训练法,他们会在大赛前,收集对手的信息,幻想与对手的交锋,直到对对手了如指掌,然后在比赛时,把脑海中每天练习的动作放到现实中,让肌肉记忆执行正确而完美的动作,这就是通过意境图轻松练习的方法。有趣的是,曹刿似乎也用了这样的方法对自己的意境图进行了练习。对于“鲁国是否能战”这一问题,他通过与鲁庄公的问答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意境图,也同样了解了齐国的意图。
“通过意境图,人们可以创造性的把‘安全练习’和‘压力模仿’融合在一起”,对着想象中的对手练习也好,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发言也好,目的都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法。面对齐鲁之战,曹刿通过与鲁庄公问答的方式来进行“安全练习”,又通过三问三答来了解战争压力下的鲁国状态。其中“小恩小惠不能周遍”和“一点点诚心不会取得神明的信任”在曹刿看来都不是鲁国应对压力获取胜利的前提,只有“为百姓尽力”才让曹刿有了胜利的希望。
二、通过意境图提升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们难以取得优异成绩或巨大成功的阻碍在于“表现”和“抵制”总是同时出现,后者限制了前者的发挥。要想“拧开”自我表现的阀门,就必须找出一种能暂时屏蔽“抵制因素”的环境,然后去训练、去展示,而这种情况只有在意境图中才能实现。曹刿在战场中,能镇定的去决定发动进攻和继续追击的时机,这种肯定的、正确的自我表现是在战前的意境图中就已经练习过了的,证据就是他的决定没有受到任何战场上否定的、拒绝的负面响应的影响。
“学习过程非常放松、没有压力,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即兴发挥”,曹刿战前的意境图中不光是对鲁国一方有了“描述”,同时也肯定形成了对齐国一方意图的预测。所以,他才能正确而成功的为鲁国军队的行动构建图像,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有超常的表现。(话说,鲁庄公的鲁国之前败给齐国多少次了!真是肉食者未能远谋!)
三、通过意境图获取胜利。
在现实中,面对获得胜利的压力会让人担心、着急和害怕,这些压力和焦躁情绪会干扰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力,身体也无法执行大脑的正确命令。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普通人面对现实的压力和阻力时,当时怎么都想不出应对办法,但是事后却又“智计百出”的原因!曹刿也十分想让鲁国战胜齐国,否则也不会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自荐去承担责任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曹刿不但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应对“胜利的压力”的方法,即:在意境图中,放松自我、观察对手、想象交锋,最后一战而胜。
“过分的压力,过分的动机,对结果的焦虑会堵塞自动成功机制”,就像战后曹刿回答鲁庄公取胜的缘故一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也许,只是也许,曹刿已经在想象中练习过数百次与齐国的交锋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远
(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大多数人。) “人们在学习正确的动作后,会在记忆库中保留一幅宽广、笼统、灵活的‘意境图’。” 鲁齐长勺之战,曹刿的脑海中有三幅图,第一幅是“鲁国是否能战”
-
日月星辰是由什么组成的_日月星辰的句子
这个问题好像已经回答过了,辰是一个动词,并不是一个名词。其实日月星辰就是指的日月星三者在宇宙中缓慢的运行。由于日月星的运行,才有了四时的变化,所以引申为时辰。 在《说文》
-
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_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
-
以为东道主的东道主_东道主原来的意思
一般人们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称为东道主。 后“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朋友相聚,来了客人,主人常自称为“东道主”,客人说主人“你是东道主”等。 “东道主
-
东道主一词出于何处_东道主的由来
“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说:让郑国独立
-
东道主出自哪一个典故_
王封臣评书讲国学系列 中国好典故 典故:东道主 出处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多少字_烛之武退秦师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
-
古文观止卷六原文及翻译_古文观止在线阅读注释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
-
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一译及注释_烛之武退秦师翻译简洁
《烛之武退秦师》 【字音】 氾(fán)水 缒(zhuì) 阙(quē)秦 逢(páng)孙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
-
烛之武退秦师是必背课文吗_烛之武退秦师名句默写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
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_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能成功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386 作品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
烛之武退秦师议论文论点_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一译教材书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春秋晚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