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谁?相信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不会被这个问题所难倒。屈原的存在,早已不仅仅代表看一个人,而是作为"人文"符号存在着。它代表的是一种命运,一种精神,一种品性,它所包含的意义、价值,比如忠贞、坚定、爱国爱民等,被我们永远传承和颂扬。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屈原有着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在失败面前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
屈原是一个心性偏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偏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状。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着,以致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则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的信念。于是无节操与性情的"诗人"往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真正的诗人。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
《离骚》问世了。在中国古代,优美的抒情作品实在太多了,但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则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就是空前绝后的,全篇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九十余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几千年来没有人能打破这个纪录。而其结构的繁复、主题的丰富、情感的深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作为抒情诗,而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离骚》就是屈原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记录,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写真,是他的心灵史、受难史、流浪史,是他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见证。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上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纯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于此时也。……
这是《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诗中的"民"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它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的诗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志的个人在集体中受到的压迫甚至残害,于是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而立。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