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与白露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为冻露,因此称为寒露。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习俗
登高
面对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人们难免悲愁,但寒露越往下坠,人越要往高处走,唯有登高怀远,感知天地广阔,方能消解心中悲愁,从容应对生死荣枯。同时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
观红叶
寒露时节,秋风飒飒,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漫步在通幽曲径上望山坡。便会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红叶。
秋钓边
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寒露·养生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
所以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食品。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暮秋已至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_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语出自燕歌行作者是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与白露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
-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是什么?_一场秋雨一场寒还是一场秋雨一场寒
九十天的秋天过半,太阳到达黄经180度,便是秋分。 秋分后,昼渐短夜渐长,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短暂的降水,气温也将随之一次次地下降,直到寒冬来临
-
宋代七言律诗_唐人七律之首
我们都知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当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唐诗绝对是这众多遗产当中的瑰宝和精品,鲁迅先生就说过:“ 我认为一切好诗都被唐人做完,没有孙悟空一筋斗十
-
我言秋日胜春朝_秋词其一我言秋日胜春朝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人间秋色甚美,诗人不吝笔墨,让本就美好的秋,更多了许多颜色。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
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四_秋兴八首是杜甫
我们通过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思炜先生对《杜甫诗选》的评注来回答这个问题: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所作七律连章组诗,是夔州诗(按: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夔州就是其中一
-
古文劝学篇原文及翻译_高中古文劝学及其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是谁说的_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解
荀子《劝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
-
荀子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_荀子的劝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
正月初一被称为什么日_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节日
正月初七是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七日等,是古老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分别在初一到初六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故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
-
高中人教版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_荀子劝学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
-
《荀子劝学》的翻译_荀子的《劝学》原文翻译解析
《 荀子 》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 荀况 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劝学
-
高中语文劝学原文_关于劝学的文言文及赏析
昨天古诗词曲古文名篇专栏学习的是高中语文必背名篇文言知识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讲解:77.《劝学》中。今天为大家分享荀子的名篇《劝学》的课文讲解。 温馨提示:往期古诗文精彩讲解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