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毛主席诗词的同仁一定知道,毛主席有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诗词本身没有太多可说的,其记录的历史事件秋收起义却意义重大。
作为1927年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既不像南昌起义那样,兴兵数万声势浩大;也不像广州起义那样,发难于中心城市建立苏维埃政府震动四方。事实上,秋收起义军成分来源复杂,内部极不团结,大部分时间辗转于荒郊野地,县城都没打下几座,就在二三流敌人反扑下匆匆败走穷乡僻壤。但是,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支很快就失败的起义军却在艰难困苦中茁壮成长,最后成长为威震天下的解放军。这都是因为一个人,毛主席。
此时武汉国民政府军事统帅——第4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正率主力在湖北安徽与南京国民政府军对峙,只有第8军第1师张国威部留守湖南,实际投入镇压起义的正规军满打满算也就两个团,剩下的都是靖卫团之类地主武装,而这些人也没感觉秋收起义有多了不得,觉得无非是当时常见的兵变加民变。
他们当然错了。
一、缘起
与南昌广州不同,秋收起义在筹划阶段就带有非常浓厚的个人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在毛主席个人强力推动下才成为现实。
1927年8月7日,南昌城头硝烟未散,中央在汉口紧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商讨大革命失败后党的下一步方针政策。鉴于国民党不想“有话好好说”,而是挥动屠刀全面“清党”,妥协已不再可能,只能举枪坚决怼回去,这一点大家没有争议。只是说怎么怼,从哪里开始怼,与会诸公大多一脑袋浆糊——南昌起义虽已打响,但以当时通讯条件,中央根本不知道起义军走到哪里是否遭到挫折。
就在这次会上,毛主席提出了秋收起义计划。虽然有些领导觉得这不符合苏俄中心城市革命经验,但一时也没有可以马上实施的更好计划,于是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意了毛主席的计划,任命他担任中央特派员,回湖南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毛主席回到长沙,主持召开了湖南省委会议,改组湖南省委,以彭公达担任书记。会上定下了秋收起义详细计划:决定组成起义最高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毛主席担任书记,到湘东靠前指挥部署,整合滞留在湘赣边的安源路矿工人武装和平江浏阳农民武装,于9月9日发动起义,西进夺取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平江、浏阳,然后会攻长沙。彭公达留在长沙,居中协调,待起义军接近,于9月15日发起城市暴动接应。
大致在8月30日前后,毛主席出发前往江西省安源(今萍乡市安源区,当时南方最大煤矿,产业工人聚集地)。.
秋收起义进入倒计时。
二、牌面
秋收起义是毛主席第一次从事军事工作,他初出茅庐就是一方统帅。是统帅,不是战将,整个秋收起义,大大小小各种事务,最后汇总到他面前,由他拍板下决心。这不是轻松的活计,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哪怕他天纵英才,没有实践经验做起来难免要手忙脚乱。
按照湖南省委最初部署,准备参加秋收起义的湘赣边武装力量主要有三支:
1、安源路矿工人纠察队及矿警队,大约一千三四百人,装备尚可,大约一半人员装备枪械。当时中共普遍认为工人纪律性强,该部战斗力当为最强。
2、浏阳农民义勇军苏先骏部(黄埔四期),约七八百人,只有少量枪支,主要装备梭镖长矛。该部为许克祥“马日事变”时围攻长沙农军一部,因湖南土豪劣绅反攻倒算,被迫撤至湘赣边,暂在江西省铜鼓县一带活动。
3、平江农民义勇军余贲民部,约五六百人,装备与浏阳农军相仿。该部也是围长沙诸部之一, 中央曾计划将两部合编为20军独立团参加南昌起义。但苏余二人不和,行动迟缓没能赶上,此后余贲民与苏先骏闹翻,离开铜鼓转到江西省修水县。
此外还有些零散农民武装,但规模更小,更不足论。
毛主席所能掌握的情况也差不多,也就知道这些武装的大致规模,至于说准确人数、武备情况、战斗力等,他同样一头雾水。
毛主席当然知道这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不行,但此时已是箭在弦上,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一定有人说,你是不是漏了什么?恭喜您,说对了,晚上加个鸡腿!
秋收起义最最重要的一支武装,绝对主力,工农革命军一师一团,即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卢德铭部(也记作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以下简称警卫团),该部系“铁军”支脉,以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部分军官和新兵为骨干编成,兵力一千余人,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
为什么前面没有提呢?因为警卫团最初不在秋收起义计划中。
由警卫团番号可以联想到,该部也是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因起义军撤得太快没能赶上,西撤滞留修水一带。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中央没掌握该部动态——直到卢德铭团长(黄埔二期)亲自离队赶赴武汉找到向警予才重新接上线;中央尚且如此,湖南省委更是两眼一抹黑,自然不会把他们列入计划。
毛主席迫切需要正规军担任中坚力量——他在起义筹划阶段向中央提出《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要求中央从南昌起义军中抽调一两个团到湖南汝城(湘赣粤交界)接应秋收起义。而他去前方第一站是他在那里领导过工人运动的安源,可见他出发前根本不知道警卫团的存在。
三、内忧
照毛主席出发前的估计,能用得上的武装也就三千上下人马,千把条枪,前景堪忧。
不料到达安源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情况比他预计好很多,江西安福、莲花、永新三县农民自卫军(以下简称三县自卫军)已经汇集到安源,而且从湘东特委了解到修水竟然还有一团正规军可用!
重新拨拉一下实力,可用兵力一下子增长到五千余人两千余枪,比预估强了一倍有余!
但是做事不见得是人越多越好。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是各种内斗滋生暗长。
先看起义核心力量警卫团:
该部团长是卢德铭,而到起义时卢团长升任工农革命军(以下简称革命军)总指挥,下辖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是原副团长兼一营长余洒度(也有资料说是三营长,黄埔二期)。
这本来没什么,升官谁不高兴呢?问题是革命军下属就一个师,所有部队都属于一师序列,卢德铭这个总指挥根本是空头司令。
为什么要搞这种叠床架屋的花架子呢?原因是警卫团没赶上南昌起义,卢德铭回武汉请示汇报,由余洒度代理团长。不料老母鸡变鸭,余副团长将代理做成了正式,等卢团长回来,不好意思,没您老人家的位置了。
余洒度这一着是典型的“下克上”,在军阀手段中也是属于顶没良心的!
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不管后来事情如何变化,当时的余洒度确为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不太可能做这种勾当。退一步说,即使他做了,部下一众热血黄埔生,怎么可能对其恶劣行径听之任之?
按警卫团原参谋长韩浚(黄埔一期,后脱党,官至73军军长,1947年莱芜战役被俘成就了粟大将军一世英名)回忆:卢德铭不是孤身一人回武汉的,而与他以及党代表辛焕文一起去的。
这就奇怪了,卢德铭自己去还可能说联络方式涉及机密,无法委托他人,但有必要把整个团部搬空吗?怕余洒度不方便抢班夺权怎么的?参谋长还罢了,党代表是负责监督军官的,怎么可以随便放弃职责?
据警卫团原辎重队长范树德回忆:1927年8月间,警卫团与江西省主席朱培德谈判,同意将明显左倾的警卫团番号改为灰色的江西省防军——改编是在8月底谈妥的,这种事事关重大,肯定要先统一思想;警卫团没赶上起义退到修水安顿下来,怎么的也得六七天,卢德铭最早也要8月10日后才可能动身前往武汉,不会对有关动议一无所知。
卢德铭他们不同意这么做。但余洒度他们认为这只是革命策略权宜之计,省防军名声不好听,却可以借此收粮派饷,解燃眉之急。
这种观点很有市场,毕竟此时警卫团进退失据,没名没分形同匪寇,处境尴尬部队思想极其混乱——被派去谈判的是宛希先,此君在谈判中作用很大,按同去的范树德说法,宛希先以三寸不烂之舌一力说服朱培德;须知此人是后来追随毛主席上井冈山的主要干将,意志坚定毋庸置疑,连他都支持改编,何况等而下之者?卢德铭的理想主义虽然高尚,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也不能当饭吃,部队面临生存困境,他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只能靠边站了。
问题是不管余洒度有多得军心,终究要面对一个得位不正的道德困境。如果卢德铭就此一去不返也就罢了,可他又回来了,还得到一个总指挥的空头衔,余洒度就有可能遭到掣肘,毕竟总有人是认老领导的。余洒度后来指挥失当,细究起来很可能都与此有关。
头等主力有这许多内部问题,其他部队也好不到哪去。
苏先骏为个人名位逼走了老同志余贲民,结果余贲民带着平江农军跑到修水投奔警卫团,余洒度正觉人手不足,当然笑纳。尽管有所补充,余团长还是觉得人马太少,跟朱培德谈判筹码不足,打算再拉上苏先骏。但他收留余贲民,等于是挖苏的墙角——中央本有将浏阳平江两部合编一团的指令,虽然没有落实,平江农军在名分上应该是苏先骏的部下。为了缓和与苏的关系,余洒度将警卫团一部送给了他(有资料说是一个营,也有说是三个连),然后将平江农军打散补充自己的缺额。这就看出余洒度比苏先骏会做人,他把余贲民抬到副师长高位,实际上是明升暗降,而余贲民本无多大野心,只要对方显示出尊老敬贤态度,他也就欣然接受了,所以警卫团比较顺利的合并了平江农军。
此后余洒度又收编了被他们打败的溃军土匪邱国轩部,凑出三个团架子——警卫团本部为一团,邱部为二团(后改番号为四团),苏部为三团,如愿以偿拿到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番号。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看起来部队壮大了不少,其实得不偿失。一团缺编三个连,不是缺乏训练的农军可以迅速弥补的;苏先骏怕被吞并,不肯将三团移到修水汇合主力,换到的正规军也要重组掺沙子,免得喧宾夺主;在短时间内,各部总体战斗力是下降的。至于邱国轩部,未经革命改造也是不可靠的。
修水、铜鼓两路各有内耗,安源一路也不能独善其身。这一路本来是比较纯粹的工人武装(工人纠察队加矿警队),后来又加入了三县自卫军。本来安福莲花永新三县属于浏阳方言区,民俗接近湘东,与浏阳醴陵籍为主的安源工人没什么交流障碍。为了共同的目标,两家合编成一个团,但大家分属不同系统,还是有隔阂的;毛主席出于下一步战斗考虑,任命自卫军总指挥,当过北伐军营长有带兵经验的王新亚为团长。在毛主席看来安源工人是自己人,吃点小亏发扬一下风格没问题,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懂得顾全大局的,隐患还是埋下了。
四、临战
毛主席在9月初赶到安源,这时距湖南省委预定发动起义的9月9日已经很近了。他了解情况后匆匆做出部署:
正式组成秋收起义最高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以下称前委),毛主席为书记,各路军事负责人为委员(委员有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王新亚、苏先骏,应该还包括时任一团长的钟文璋),卢德铭为起义总指挥。
起义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为师长,主席兼任党代表,余贲民为副师长。第一师下辖三个团:一团为原警卫团,二团为苏先骏部,三团为王新亚部——你没有看错,最初就是这么定的,战斗序列由北向南排序,当时前委根本不知道警卫团改编省防军的事,更不知道还有个二团邱国轩部。
具体战斗部署是,王新亚部沿株萍铁路(株洲至萍乡的运煤铁路)西进入湘,先取醴陵县再夺株洲,从南翼包抄长沙;主力一二团汇集合攻浏阳,充分发动群众后,在长沙近郊黄花市与三团会师,待长沙市内暴动接应,一举夺取长沙。
商议停当,事不宜迟,一面派人通知修水、铜鼓方面统一行动,毛主席自己也立马赶赴铜鼓指挥主力。
天有不测风云,事情总要发生波折。毛主席北上途中意外被反动民团抓获。这件事很有传奇色彩,知道的人很多,在此就不展开了,毛主席有惊无险成功脱身。这件事的主要影响是,毛主席弄伤了脚行动不便,晚了几天才到达铜鼓;另外与他同行的浏阳县委书记,预定出任二团党代表的潘心源逃脱后患上了肺炎,失去工作能力错过起义,毛主席失去一个可以制约苏先骏的人。
主席到达铜鼓,得知警卫团之前自行改编的情况,他平静的承认既成事实,同意将王新亚部改为二团,余洒度也投桃报李,将邱国轩部改为四团(以下二团指王部,三团指苏部,四团指邱部)。
但是余洒度否决了前委统一部署,他不同意来铜鼓汇合,而是直接出修水取平江,从北面威胁长沙——《西江月·秋收起义》三四句原作“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就是指起义军出发地修水铜鼓,第一期目标为平江浏阳。
余师长这么做当然有他的理由:毛主席到的晚,他没有时间率部来铜鼓(如果不是余苏二人的私心,两部早就可以合兵),部下平江籍士兵迫切希望打回老家去(一团平江籍士兵不算太多,余洒度要连这点小事都控制不住,他这团长师长也不用当了)。真正原因是卢德铭已经回到军中,还被前委任命为总指挥,本来他一个光杆司令翻不起大浪,但如果得到毛主席支持那就有变数了。所以余洒度本能排斥与毛主席会面。
余洒度的做法明显违背军事原则。起义军实力并不雄厚,又在地理上分割成相距甚远的南北两块,联络不便无法有效呼应;一团取平江是进一步分散兵力,余洒度是打过仗的,不是私心作祟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失误?
五、举义
时至9月11日,预定起义时间已经过了两天,地方组织已经先期发动群众破坏铁路,秋收起义军事阶段终于开始。
按照余洒度的设想,一师师部率一四两团直取平江。一开始进展顺利,至9月12日,部队进至平江县长寿街,遭遇敌军一个营。双方正在交火,四团忽然叛变突袭一团,一团猝不及防,遭到重大损失,2营几乎被打散,弹药被服等辎重丢失殆尽,一团长钟文璋失踪(根据时任一团文书的谭政大将回忆,钟文璋不是在战斗中失踪的,而是战后精神崩溃自行脱队)。
这一仗一团伤筋动骨,但远不至毁灭性。1营3营仍基本完整,战士自带弹药也足够再打一仗,当面敌军不过一营,邱国轩部也是手下败将,如果一团发扬铁军本色,以哀兵之势决死反击,反败为胜机会很大。
但是余洒度犹豫了,在这个拼意志的时刻胆怯了,他和余贲民再三商量,终于决定转进南方会合三团再作道理。
这个决定在军事上自有道理,但对余洒度个人失分甚大——当初你牛皮哄哄自行其是,现在受到挫折就回家找家长?余师长的威信就这么渐渐丧失了。
一团出师不利,三团的情况也不好。苏先骏进军迟缓,先在白沙镇取得小胜,捣毁当地团防局,缴枪数十支。至9月13日,三团进抵浏阳县东门市,遭遇早有准备的敌军一个营顽抗,苦战多时不能突破,自身伤亡惨重,只得撤出战斗。
北路主力纷纷受挫,南线偏师一开始却春风得意。二团兵力充足,仅纠察队矿警队就超过一千三百人,加上三县自卫军超过二千,编制非常充实。
起义之前还有个小插曲,矿警队大队长陈鹏企图带队投敌阴谋暴露,陈及其同伙被王新亚逮捕处决,排除了深藏内部的一颗定时炸弹。但这事毛主席做起来无妨,他在安源路矿多次领导工人运动威信很高,而王新亚做起来就在客观上给人清除异己的感觉,一些觉悟不太高的人不免要兔死狐悲,不能自安、平添疑忌。
二团旗开得胜,于9月12日占领醴陵县,开仓放粮成立革命政府。此后第8军1师张国威部一个团由北面浏阳县来攻,王新亚审时度势避实击虚,放弃醴陵反取浏阳,于9月15日歼灭浏阳民团百余人,夺取第二座县城。此后革命军轻敌无备,被回师敌军突袭,乃至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王新亚之前表现优异,非不知兵之人,不会想不到敌人可能反攻,很可能是原矿警队官兵对其有抵触情绪,对他布置的警戒任务敷衍了事。
六、残局
9月19日,各路工农革命军会师于浏阳县文家市,前委第一次会集了五名委员,共商下一步行动走向。
会上余洒度、苏先骏坚持再攻长沙,毛主席主张暂时撤退保存革命力量,卢德铭支持毛主席,余贲民持中立态度,于是毛主席以书记决定权拍板,命令部队向湘赣边罗霄山余脉撤退。
卢德铭的支持是个意外。从后来表现看,卢是铁军出身,意志比余洒度坚强得多,此时各部尚有二千余人,反攻浏阳跟张国威再拼一拼未必会输,照理说卢更可能倾向于打。问题很可能是,卢德铭、余洒度有积怨,卢辛辛苦苦赶赴武汉见到向警予,只得到八七会议指示——向不是中央负责人,没法就卢余之争下结论;卢德铭灰溜溜回来,途中遇敌丢了参谋长、党代表(韩浚被俘,辛焕文牺牲),待在一师简直是孤家寡人,因此他对于和余洒度不同的观点,本能的就想支持。
9月23日,工农革命军退至江西萍乡芦溪镇,因为苏先骏大意无备,指挥部遭到敌人伏击。危急关头卢德铭挺身而出,亲率一个连拼死冲锋杀出一条血路,自己却不幸中弹牺牲。
卢德铭英勇献身为他挽回失去的军心,也将余洒度、苏先骏的威信打到了最低程度。
9月29日,革命军抵达永新县三湾村,部队受挫,士气低落,思想混乱,士兵不断逃亡,全军只剩下不到1000人。但是,只要有毛主席在,一切皆有可能。
在此危急关头,毛主席挺身而出,排除了旧军阀习气对部队的干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全军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在班排设立党小组,连以上建立党支部;党指挥枪,官兵平等。
对此,威信尽失的余洒度和苏先骏已无力抵制。
从此,这支部队成为完全由中共掌握的革命队伍,最终和井冈山的南昌起义部队一起成长为威震天下的解放军。
在毛主席之前,中共曾掌握不少左派武装,但这些部队都是旧军队,和军阀没有本质区别。
以本文关注最多的警卫团而论,余洒度取代卢德铭,跟唐朝藩镇部将驱逐主帅有何不同?实事求是的说,如果按“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发展下去,一旦这些人习惯了收粮派饷的日子,那下一步就是抢地盘争权位了,这和国民党军队还有什么区别。即使还有少数人坚持理想,他们也只能脱离队伍另起炉灶。
毛主席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罗荣桓元帅也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曾记那年九月九,是毛主席,挽救了秋收起义这支革命队伍。
本文作者:鳄鱼不哭,“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在秋收起义中牺牲_
熟悉毛主席诗词的同仁一定知道,毛主席有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诗词本身没有太多可说的,其记录的历史事件秋收起义却意义重大。 作为1927年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既不
-
《水浒传》的作者是什么?_水浒传是谁的著作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施耐庵三十六岁登进士。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大丰白驹场盐
-
水浒传全书内容梗概_水浒传这部小说的内容概要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
-
水浒传中起义军首领如宋江_水浒传杨志章回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九十八回,梁山攻破曹州,宋江等欲向黄河以南发展却被笋冠仙一番戏弄,只得打消
-
嘉庆年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_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知乎
义军领袖林清 一八一三年农历九月十四日,正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嘉庆皇帝怎么也想不到,京城出事了,而且出事的还是“戒备森严”的皇宫。 嘉庆实在是个很倒霉的皇帝,他登基第一年的正月
-
江西铜鼓天柱峰天气预报_江西铜鼓天柱峰景区天气
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策源地一一江西省铜鼓县的东南部,公园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在最热的七
-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描写的是哪个人物_恸哭三军俱缟素的红颜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她本位昆山歌妓,曾寓居秦淮,因与重大历史相系,归于“秦淮八艳”。 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她本应江南觅艳献入宫中,奈
-
隋末起义军有哪些_瓦岗军起义故事简介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早在大业七年(611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继 而聚众起事。不久后,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
-
隋末之瓦岗雄主_隋末起义军
看过隋唐演义的人都会对里边瓦岗军的结局感到唏嘘。在当时,这股势力是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并且一度使得皇帝与中央隔离,使得隋朝帝国最终分崩离析。其中的很多人都英勇无双,他们
-
完颜洪烈是金国第几代皇帝_金朝 皇帝
金世宗完颜雍(1123年―1189年),原名完颜褒,女真名乌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睿宗完颜宗辅之子,母贞懿皇后李氏,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对金朝中期占有相当的重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