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清史为什么叫清史稿_清史稿豆瓣

清史为什么叫清史稿_清史稿豆瓣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31 04:21:11
阅读:

《清史稿》是清朝覆亡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支持编纂的清史,因最后未经审订即匆忙刊行,故名为“稿”。其编纂历时14年,前后数百人参与,全数合计800多万字。

《清史稿》:修了14年为何仅成“稿”

民国三年(1914年)春,北洋政府国务院召开会议,建议设立清史馆纂修清史,并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作为曾经的清廷大员,又是清帝逊位的受益者,袁世凯虽然是民国总统,却不是一个革命者,他对清朝历史的全面肯定不足为奇。为了延揽旧人,他聘请武昌起义后避居青岛的前清东三省总督、正蓝旗汉军赵尔巽担任清史馆馆长,开始纂修清史。

开馆之初,北洋政府拨付的经费非常充裕,初稿撰写较为顺利。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争权夺利,修史经费大幅削减。1917年张勋复辟,史馆闭馆数月。后来虽然复馆,但政局混乱,经费无着,仅剩少数人勉强维持,修史工作基本停滞。1927年6月,张作霖就任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他的资助下,延宕已久的纂修清史工作准备用几年时间完成统稿。

《清史稿》:修了14年为何仅成“稿”

不久,赵尔巽因时局莫测,自己又病入膏肓,决定提早付印。1927年8月2日,84岁的他撰《〈清史稿〉发刊缀言》,回顾了14年来纂修清史的种种艰辛,称“今兹史稿之刊,未臻完整,夫何待言……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盖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9月3日,赵尔巽病故。张作霖按他的遗愿,续聘柯劭忞兼代馆长,并派袁金铠办理刊印。袁金铠又推荐金梁担任校对。刊印之事最终由金梁一手主持,仓促进行。金梁在他的《〈清史稿〉校刻记》中说:“稿实未齐,且待修正,只可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矣。”

《清史稿》:修了14年为何仅成“稿”

1928年4月,在北伐军的攻击下,奉军全线崩溃,局势越发紧张。端午节前,《清史稿》印毕,金梁把其中400部运往东北,这一版后来被称为“关外本”。史馆中人随即发现金梁有擅改文稿的地方,柯劭忞等人将剩下的700部加以抽换改正,这些后来被称为“关内本”。

抗战全面爆发后,修清史之事不了了之。抗战胜利后又爆发了国内战争,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虽有几次动议却又屡次搁置,直到败退台湾之前,始终未能重修清史。

更多精彩好玩儿的历史,欢迎关注“历史很好玩儿”同名公众号:lshhw1234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