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陈成吒
墨子,鲁国人,但一心追求实现“大同世界”。他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天民”,天下之城都是“天邑”,因此世人本是同胞。同时,“天”本大公无私,“鬼”喜爱世人,故人人都应兼相爱、交相利,远离攻杀,缔造和谐世界。
墨子并非空想家。他对自己的理念有着坚厚的实践,因而表现出高贵的品格和全方位的能力。《墨子·公输》所载“墨子救宋”对此有集中体现。
事情原委
《墨子·公输》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在工匠祖师公输班(即鲁班)的主持与攻坚下,终于完成了重大科技项目“云梯”工程,且准备动用这项利器,去攻打、吞并宋国。墨子在鲁国听闻此事后,便前往阻止。传说他穿着草鞋,带着一身行囊就动身了,以连夜兼程的方式疾走十天十夜,草鞋磨破数双,一路风餐露宿,终于来到楚国都城郢。
公输班见到墨子,问:此来有何见教?墨子说:鲁国有人欺辱自己,想请公输班帮忙去诛杀对方。公输班闻言不悦。墨子进而说:愿献黄金二百两。公输班脸露怒色,说: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墨子起身,再次拱手道:请允许在下说一些话。我在鲁国听说先生已完成“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宋国何罪之有?楚国地方千里,所缺只是人口,现在却准备屠戮百姓,减少自身的不足,增加有余的事物,不是明智之举。且宋国无罪而攻打它,也不是仁道之事。
公输班本欲开口,但墨子紧接着说:知道国君所行是不仁不义之事却不抗争,不可谓有忠心。抗争了,却没能成功阻止,不可说是有力量。说推崇仁义而不杀一人,却要去杀众人,不可以被称作懂道理。
公输班一时语塞,尔而叹服墨子所言。墨子继续发言:既然如此,何不停止此事?公输班推托道:我也没办法,之前已跟国君说过,但无效果。
于是,墨子让公输班推荐自己见楚王。入宫见到楚王后,墨子说:现在有人准备舍弃自家的宝马香车,看中邻家的一辆破板车;舍弃自家的绫罗绸缎,看中邻家的破衣烂衫;舍弃自家的精米良肉,看中邻家的糟糠,时时刻刻想着去偷取它们。您说,这是一个什么人?楚王听后一乐:这一定是个病人,偷窃成瘾的人!
墨子进而说:楚国幅员辽阔达五千余里,宋国之地才五百里,这不正像豪车与破车吗?楚国有云梦江汉,犀牛麋鹿、鼋鼉鱼鳖等奇珍异兽皆为天下第一富藏,宋国连野鸡、野兔都没有,这不正是美食良肉与糟糠的分别吗?楚国拥有连绵不绝的山原森林,松梓樟楠等稀珍木植尽长其中,宋国连稍长一点的木头都没有,这不就是绫罗绸缎与破衣烂衫吗?在下认为,楚国攻打宋国就如同此类,必然有害大王的仁义,却一无所得。
楚王听后颇感尴尬,但很快调整心绪,说:“不过,公输班已为我造好云梯,必可攻取宋国。”于是,墨子要求与公输班进行沙盘推演。
两人在楚王面前,以腰带为城墙,以木片为器械,模拟攻防战。公输班多次调整攻城机械与方案,墨子悉数阻止其生效。最终,公输班的攻城器械皆用尽,墨子的守城机关却仍有富余。
不过,公输班突然说:我现在已经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墨子立马回应:我也知道你对付我的方法,我也不说。楚王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墨子说:公输班的意思是想杀了在下。杀了在下,宋国没了守城之法,便可被攻克。此话一出,现场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就凝固了。
但墨子笑着说:在下的弟子禽滑釐等人已带着守城器械,在宋国的城头严阵以待。即使杀了在下,也无济于事。此言一出,空气一下子恢复了流通。楚王叹道:“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就这样,一场灭国之战被消散于事发之前。
事后,墨子开启归程,途经宋国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想要进城暂做休整,但守门者不准其入内,并高声喝道“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城”。于是,墨子只能在郊外、在大雨中默默前行……
万全谋划
楚国一直有吞并宋国的野心,春秋以来两国便多有战争。此次楚国对宋国的“阳谋”,只是众多争端中的一次而已。事实上,墨子的此次解围也没有阻止宋国最终的灭亡——在墨子去世约100年后,楚国联合齐魏等国瓜分了宋国。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墨子将两国之战消弭于无形之中,救生灵于水火,可谓善莫大焉。
在面对和解读“墨子救宋”一事时,墨子的国籍与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切入口。虽然历史上关于墨子的国籍也有宋人、楚人等说法,但就现有材料来看,“鲁人说”最合乎历史。下面的解读也以此为基点展开。
当时,墨子只是鲁国的一个普通士大夫。依从世俗见解,他显然与楚宋战争没什么直接关联。因此可以想见,在墨子准备阻止楚宋之战时,他会面临怎样的世俗目光与舆论压力。一定会有人说:楚国只是攻打宋国,与鲁国何干,更与墨子何干?甚至说:楚宋相争,鲁国何不坐收渔人之利?或者告诫:此去形单影只,一介匹夫怎能见到楚王且动摇君王的野心呢?一人与一国对抗,徒劳无功也就罢了,只怕会有性命之忧……但墨子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开启了遏楚救宋之旅。
墨子之所以有以一人敌一国、救一国的气魄,从根本上说在于他的道义——天民天邑,兼爱非攻。他对道义的担当坚决而果敢,乃至可以赴汤蹈火。《墨子·鲁问》记载:鲁国曾有人信奉墨子,便让自己的孩子去跟随他学习。后来孩子战死了,身为父亲的他前来责怪墨子。而墨子说:您让孩子来学习我的道,现在学成了,为道义战斗而死,您却怨恨我,这不就像一个人要去市场上交易大米,东西买来了却生起气来,岂不荒谬?
这个故事并非说墨子“无情”,而是表明墨子以道义为先。为了实现义,不仅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且在极端之时要有舍生的觉悟。对此,墨子本人也总是亲力为之、身先士卒。因此,历史上墨家弟子也多苦行与慷慨悲歌之士。
当然,墨子强调的勇担“道义”,并不是宣扬逞匹夫之勇。此去解救宋国,亦非“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而是依托于对整个事件的调查分析与谋划布局。他的方案就是借由公输班引出楚王,再一层层撕开虚幌,让他们露出底牌——终极武器“云梯”,进而展示自己的万全准备,从而让对方在道义和技术上都无所依靠,最终自动放弃侵略行为。
我们知道,墨子通过公输班的引荐才得以面见楚王,但公输班为何一定会见他呢?想来,墨子到公输班府邸前,是以“鲁国能工巧匠来访”之名让门卫予以通报的。公输班也是鲁国人,知母国来人,先有一份同乡之谊,且来者又是巧匠,对于痴迷工程器械的他而言无疑又增加了一份知音之情。身在异国,母国知音来访,不能不见。
就公输班与墨子的个人关系而言,可能两人在鲁国时就已相识。《墨子·鲁问》记载:公输班曾做竹木鹊,悬飞三日,但墨子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生活”为标准,指这是无用的拙劣之物。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但存在发生于公输班尚在鲁国之时的可能性。也许正是有此保障,墨子才有信心到楚国后不至于投路无门。
同时,墨子对公输班的品性应该也是有所了解的,不仅知道他出身鲁国,而且多少受到儒家“仁义”观念的影响。《墨子·鲁问》记载,公输班后面对墨子说:在见过墨子后,听取其谏言,即使有人给他宋国,因其不合道义,也不会再接受。由此可知,公输班是懂得道义、有羞耻心的人。
墨子针对这一特点,采用了相应的游说策略,以不仁不义的买凶杀人一事引出公输班的是非观。同时,知道公输班在理亏之下,会将责任推给楚王,便可顺水推舟,要求面见后者。引出楚王后,墨子的第一步计划算是达成了。
见到楚王后,墨子的游说也采用了一定的策略。他知道,楚王是一个有点“憨傻”气质的人,就先以“窃疾”的寓言让楚王自我批判,以此达成计划的第二步。墨子清楚,仅让楚王明白道义、自知理亏尚有不足。在道义之外,还有“功利”的存在,而后者又直接与“技术”优势关联。
想来,在墨子申明道义后,楚王等人也曾对道义和技术的功用进行追问、比较。恰如《墨子·鲁问》记载,输班对墨子说:楚越之间一直有战争,且多在江河上进行舟战。因为地势原因,楚人只能顺流而进、逆流而退,退却时就十分困难,而越人则是逆流而进、顺流而退,退却时可以十分迅捷。越人有此优势,于是在舟战中占据主动,常常打败楚国。公输班到楚国后,就制造了“钩强”装置,用“钩”去牵制越船的撤退,用“强”去阻隔越船的进攻,有此技术优势,于是打败了越人。
于是,公输班就问墨子:“我舟战有钩强,不知子之义亦有钩强乎?”当时,墨子的回答是:道义也有钩强,它用“兼爱”钩锁众人,用“恭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能使世人相亲相爱;公输班所用舟战“钩强”只是使人相互伤害、相互疏远罢了,故道义的功用远大于精巧武器的作用。
显然,在楚宋战争方面,楚国已拥有“云梯”这一技术优势,楚王也定会据此进行追问,而墨子早已做好了回应的准备。在引诱楚王露出底牌——技术优势后,墨子便展开计划的第三步:要求与公输班进行沙盘推演,以技术攻克技术。
墨子在用自己的新技术打破楚国的技术优势幻想后,也引来了此行的最大危机——被杀人灭口的可能性。对此情形,墨子也终于交出了自己的底牌。他早将此计算在内,且有了万全准备:墨家弟子早已带着防守设备在宋国的城墙上以逸待劳。最终,墨子得以全身而退。
不过,“墨子救宋”最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在墨子的归途。他劳苦自己、救人于水火,却不宣扬、不居功,更压根没有去设想宋人的“回报”。墨子后学对这一结局的回应是:“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这无疑是对墨子高贵的品格、超强的智慧与实践能力的至高称颂。
这就是墨子之行。他的铁肩担负着天下为公的道义。正如他对公输班所说:阁下听取了我的谏言,其实就代表我已将宋国的人心给予阁下。取得宋国的人心,不就是获得了宋国吗?如果阁下进一步追求实现道义,我此次又是向您给予了整个天下!
总之,墨子渴望筑造大同世界,且不停留于空言。在实践中,他拥有强悍无比的坚韧力,且从不盲动,不仅知晓工程技术甚至科学知识的重要,而且一直在相关领域孜孜以求。
- 上一篇: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_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 下一篇:牡丹花儿开_牡丹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