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明月之下,多得是泪沾衣裳。
电影开始于一段近乎怯懦的独白:那时候我还小。
国仇家恨,就这么断断续续而来。抗日故事,似乎就此轰轰烈烈展开。
抗日十四年。似乎每一刻都在刀光剑影,每一刻都修罗遍地。又似乎不是,又似乎也有读书声,也有月光。
开头颇有《十月围城》惊险的节奏:茅盾,邹韬奋…一大帮大家知道的名字要送到安全的地方。但又似乎不那么紧张,因为那些人我们都是知道活到很久以后的。是不是也有一个逃亡路上还是舍不得家私,又刻意最后把带不走的罐头和米豪绰地做最后一次人情。也吃不准是否也有那么令我们觉得好看的短兵相接。
所谓血污,所谓生死,在观众眼里只不过是情节紧张。
原来只是为了走出一个女子,一个不亚于飞檐走壁神枪手的女子。她也开始抗日。从加入到径直背起行囊走向深处。
抗日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每个人都那么想,所以总有人不那么想。
于是卷入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女儿决定不去营救母亲。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不长久,无力起舞,只是默默蹲在路边。
抗日就是这样,抗日不是都是奇迹。
抗日的伟大不仅仅是那些英雄前赴后继,那些不断的奇迹。而是失败,被屠杀。妇孺老幼有投敌,有被杀戮,也有开始战斗。然后毫无悬念地失败,被杀戮,失败得甚至毫无价值。然后,越来越多的人被这部机器绞碎,那些模糊的血肉堵住了机器,让机器分崩离析。这个过程很多人觉得没有希望,但发生了。我们没有狼牙棒,但战胜狼牙棒的是天灵盖。
电影并没有正面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牺牲,甚至描绘了他们并不脉脉含情的告别:知道彼此的名字,胜利之后一定会再次相见。
抗日是什么,就是回忆往事的老游击队员轻轻哼起《游击队员之歌》,微笑着说:
总要吃饭吧,
就是我,我们胜利后可以再见。 很多人都重逢了。纵然已经没有了她们。
明月几时有,但问青天不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