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玲
一
柳下惠的一生和柳树密切相关。
公元前720年冬天,鲁国。一位小小的贵族诞生了,他就是展获,字子禽,亦即后来的“和圣”柳下惠。
童年时,柳下惠喜欢在田野间奔跑,在垂柳间穿梭,他会驻足,编一个柳冠,或拧一支柳笛。当柳条青涩的汁液染在手上、身上,他总是高兴地笑了。
六岁时,父亲早逝,葬完父亲,柳下惠把柳笛和柳冠也埋进土里,同时埋进土里的还有他的童年,他知道,从父亲离去的那一刻,他已成年。
长大后,柳下惠娶妻姜氏,捧着姜氏娇羞的脸,他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不弃不离,对得起这个将和他共度一生的女子。
不久,柳下惠经历了一次人性的考验。
冬天,夜宿城门的柳下惠偶遇一女子,怕她冻死,他解开外衣将其揽在怀里,同坐一夜,相安无事,这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柳下惠因之被称为正人君子。这个典故最早见于《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这故事还有另一版本:夏日,柳下惠到古庙避雨,遇一正拧衣服的裸女,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淋,是为“柳下惠坐怀(槐)不乱”。
两种版本时间不同,地点迥异,人物有出入,故事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共通,那就是柳下惠高洁的君子品性。
二
从28岁到49岁之间,柳下惠曾先后4次担任鲁国士师一职(掌管刑罚狱讼),却4次被黜免,每次任职时间不超过两年。黜免原因不详,但很可能和柳下惠耿直而锋芒毕露有关。
有人劝柳下惠离开鲁国到他国发展,其他诸侯国也屡次礼请,他都拒绝了:自己在鲁国屡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原则,坚持这样做,到哪里都难免被黜免,若放弃原则,在鲁国就能青云直上,还用得着离开吗?
闲居在家,柳下惠过得很诗意,柳林中,他载歌载舞抒心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除了自娱自乐,柳下惠也教书育人,他开馆讲学,广收门徒。据说,柳下惠90岁时,“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田野间偶遇农夫,他也会闲谈两句,去留随意、恬淡超然的样子,像一位隐逸的高士。
柳下惠越是淡泊,越有人为其抱不平。100多年后,孔子称柳下惠为降志辱身的“逸民”——俯下身段,言行举止却合乎道德和理智。
孟子也对柳下惠非常推崇,称其为“百世之师”,是“和圣”——柳下惠的主要思想就是“和”:和谐,和平,和善,和合……
三
柳下惠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成为鲁国的金字招牌。
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齐国攻打鲁国,强要其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又怕得罪齐国,要以假鼎敷衍齐国。齐国人装糊涂:俺齐国人只相信柳下惠,如果柳下惠说这鼎是真的,俺们就相信是真的。
鲁庄公要柳下惠说句话,柳下惠却不答应:“信誉是我的珍宝,说假话是自毁珍宝,要我自毁珍宝来保住你的珍宝,我做不到。”
鲁庄公无奈,只得将真鼎送往齐国。85岁时,柳下惠被分封到柳下。柳树柔美易活,柳枝倒垂,如低调内敛的君子,他从小就喜欢,更哪堪封地又叫柳下邑?于是,他在柳下广植柳树,春如烟,夏如眉,烟视媚行,恍若仙境。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夏,柳下邑。
柳荫下,87岁的柳下惠正闭目养神。远远地,他听到沉重的脚步声。是柳下惠的弟弟、鲁国大夫展喜来了。刚继位的盟国国主齐孝公要攻打鲁国,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兵以便迎战。看着展喜一筹莫展的样子,柳下惠摇摇头,拉过他的手,在其手掌上划拉几个字,展喜愣了下,继而恍然笑了。
几天后,齐营。展喜和齐孝公的外交辞令如斗机锋。
齐孝公施压:齐国大兵压境,鲁国人害怕了吧?展喜笑笑:小人害怕,君子就不怕。齐孝公不屑:你们国库空虚,庄稼歉收,凭什么不怕?展喜正色道:凭先王的诏命。当初鲁国始封国君周公和齐国始封国君太公共同辅佐周成王,周成王下诏让两国世代修好,新君即位前都要宣誓遵从诏命,盟书尚在,你才继位几天,就忘了?
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说得齐孝公无语,只好退兵。
四
柳下惠兵不血刃退齐师,为鲁国立了汗马功劳,但却很淡然。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冬天,百岁的柳下惠安然离世。一个人一个世纪,柳下惠成为那个时代的名片。他下葬时,成千弟子为其送行,他们鼓瑟而歌,谥其为象征诚信、高洁的“惠”。于是,封地在柳下的展获便成了传说中的柳下惠。
柳下惠葬在哪里,说法不一。《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二》载:“柳下惠墓在开州东南大寨村。”清光绪《开州志·古迹》云:“柳下堆,在州南八公桥四里许,相传为和圣墓焉。”
开州即今天的河南濮阳,柳下惠的墓地在濮阳城东南刘堌堆村的村外,原来只是土丘,2013年修葺成“和圣陵园”,大门口的对联是追思也是盖棺:“恩泽民智安帮千古和圣耀中华,德薄日信齐天百世之师垂青史。”
只是,柳下惠虽贵为和圣,事迹却少之又少,只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且多为他人评价,因此,他的面目越来越漫漶不清。
或许,典故坐怀不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与其在正史中将圣贤神话,不如将其请下神龛,让其在野史中活色生香,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