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小品喜剧类综艺节目_小品又一晚的春天

小品喜剧类综艺节目_小品又一晚的春天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19 23:02:44
阅读:

“演出性小品”可能是近70年来最具中国特色的喜剧演艺样式,其走红与另一个中国特色的文艺现象休戚相关,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小品行情回落,陷入低谷,有人认为它已经“走向穷途”(《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9期第64页)。1996年央视《文化视点》栏目开展了“小品还能火多久”的讨论,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召开系列座谈会,一批专家建言献策,对小品的前景与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综艺喜剧:小品“又一春”?

第一,小品不会一直“火下去”,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总会“变着样”活下去;

第二,小品必将在持续发展中不断塑造新形象,完成形、神更新,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

第三,小品有可能朝着精品化、时尚化、风格化等方向摸索前行。有朝一日,小品之“蛹”也许会蜕变成美艳之“蛾”,那时我们将伸开双臂,迎接它荣归故里。(王幼贝:《喜剧小品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综艺喜剧:小品“又一春”?

回望20多年前的这番预测,人们不能不叹服当年“喜剧之乡”的老人们穿越时空的眼光和自信。大约从2014年开始,一批“季播类综艺喜剧”电视栏目横空出世,为徘徊于十字街头的喜剧小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新产房”(此前,1980年代的央视春晚是其第一个“产房”,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郭达、杨蕾登上春晚的第一部作品名字就叫《产房门前》)。小品历经20年蛰伏,能不能说今天“柳暗花明又一‘春'”?(《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50期一篇专文的标题是:“小品春天,在电视里开出百花”,但文中又有所纠结:“小品的春天来了吗?好像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综艺喜剧:小品“又一春”?

综艺喜剧推出的这一轮“小品热”与1980年代相比,其变化之大,多少有点“改朝换代”的味道。有人直言,现在的所谓“小品”,“更像是缩微版的舞台喜剧”。

首先是演员和观众的年轻化。除“不倒翁”辽宁民间艺术团外,其他演出人员多系80后、90后的城市青年喜剧演员,贾玲、曹云金、高晓攀便是几位佼佼者。和演员低龄化同步的是受众群体的年龄也在大幅下降,据《欢乐喜剧人》第二季优酷独播的数据,大部分用户为22-39岁;而据艾漫数据中心2016年9月的一份报告,喜剧类综艺节目的观众中,85后占到了86%。

综艺喜剧:小品“又一春”?

年轻化带来时尚化。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在大学生和白领市场耕耘了十多年的开心麻花团队有个特点,就是“贴近互联网和时尚脉搏”。与此相悖的曾弥漫于小品行业的东北腔和二人转元素现已剔除一新。刘亮和白鸽可算改造得比较成功的一对新人:“劫匪”与“被劫少女”虽操一口东北腔,却了无二人转踪影。

跟一年一次的春晚相比,综艺喜剧周播的频率不仅大大压缩了创作的周期,而且不能不影响到作品的节奏和风格,使之向精品化方向靠拢:“既不像晚会小品一样单薄,也不像以前喜剧电视栏目里的作品一样节奏拖沓注水”(杨璐语)。

精品化与时尚化在舞台设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晚会小品走的是中国戏曲的写意路线,基本上有一桌两椅就齐活了;喜剧综艺则一改“大道至简”的追求,改奔话剧的写实风格。开心麻花团队编剧冷旭阳的话颇具代表性:“晚会小品没办法让你做很多景换来换去,所以作品只能一个规定情境到底,讲一个小事件,不能复杂。(《欢乐喜剧人》第一季的“反战小品”)《热带惊雷》……里面撇炸弹、开枪、踩地雷,就比晚会小品可看度高。”

综艺喜剧:小品“又一春”?

新的演员和受众、新的频率和节奏催生出新的风格和流派:辽宁民间艺术团、开心麻花、德云社、爱笑会议室、大碗娱乐……

面对这种万花筒般的风景,人们不免要问:从30年前的“晚会小品”变成今天的“综艺小品”,究竟是量变还是质变?“小品”如果蜕变成了“小戏”,它还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吗?喜剧精神之灵魂——讽刺,在这一蜕变中是上扬了还是被边缘化了?我甚至有点担心:当喜剧之乡的父老乡亲真如所愿,和荣归故里的美艳新娘相拥而泣时,他们还能认得出当年那个仓促出走的清纯少女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