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说苑·卷四_

说苑·卷四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26 17:17:45
阅读:
《说苑》、《新序》季札相关资料之评析

2010年4月5日

【综述】

《说苑》和《新序》是西汉经学家刘向在校书时将先秦至西汉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夹以评议,整编而成的著作。此二书取材广泛,搜集了大量史料,为历史研究许多便利。书中所载史事,有的可与其他史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又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互有出入;另外二书还留存了某些散佚古籍的只言片语,可谓弥足珍贵。

《说苑》、《新序》在流传过程中,都有散失。至北宋,经曾巩整理后,通行至今。今本《说苑》、《新序》中保存的季札相关资料一共有六段文字,《说苑》有四段,《新序》有两段。

《说苑》中,“延陵季子游于晋”和“吴用延州莱季子”两段文字,在其他史籍中未见记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这两段文字,将在下文详细论述,这里暂不多说了。

另一段文字“吴王寿梦有四子”(《说苑·至公》)记录了季札“让国、去吴”的故事,与《春秋公羊传》中“吴子使札来聘”一节的记载一致。文中先略述季札让国的故事,后面又详细描述了公子光弑君之后假意试探季札,季札义不合作、终身不入吴国朝廷的故事,体现了季札的君子风范。

而“延陵季子适齐”这段文字(《说苑·修文》)记录了季札葬子、孔子观礼的故事,与《礼记·檀弓》的记载一致。所不同的是,《礼记·檀弓》的记载是“往而观其葬”,而《说苑》的记载是“使子贡往而观之”。但后世往往采信前说,认为是孔子亲自前往观礼。

《新序》中两段记载季札的文字都出自《节士》篇。其中“延陵季子者”这段文字,记录的也是季札“让国、去吴”的故事,与《说苑》中的记载相同,但更为详细。在篇末,《说苑》的评述是:“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新序》的评述是:“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两段评述,可谓大同小异。

另一段文字“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记录的正是著名的“季札挂剑”故事,与《史记》的记载略有出入。《史记》将这一故事列于吴余祭四年,即季札观乐的那一次出使。而《新序》对这一故事背景的交代是“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与《史记》相比,内容更为丰富:比如,文中记述季札脱剑赠徐国嗣君,嗣君推辞说:“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季札这才将剑挂在徐君墓上。更为可贵的是,《新序》记录了徐国人嘉许季札而作的《徐人歌》,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徐人歌》可能是历史上赞美季札的最早的诗歌了。同时,《徐人歌》也是春秋末期徐国民歌的实例。

以上略述《说苑》、《新序》中现存的季札相关资料,下文详述《说苑》中,“延陵季子游于晋”和“吴用延州莱季子”两段文字。

【季札惊人预测能力之谜】

略读过季札的人都会惊讶于季札预测能力——季札在周游列国时,对各国大势了如指掌,并且都做出了预测;事实证明,季札的预测后来都应验了。那么,季札何以有这样惊人的预测能力呢?他是如何做到“见微而知清浊”的呢?“延陵季子”这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解开疑团。

“延陵季子游于晋”这段文字出自《说苑·政理》。在《史记〈百五十家评注〉》中,被黄洪宪引用,作为注解。原文如下:

延陵季子游于晋,入其境曰:“嘻,暴哉国乎!”入其都曰:“嘻,力屈哉,国乎!”立其朝曰:“嘻,乱哉国乎!”从者曰:“夫子之入境未久也,何其名之不疑也?”延陵季子曰:“然,吾入其境田亩荒秽而不休,杂增崇高,吾是以知其国之暴也。吾入其都,新室恶而故室美,新墙卑而故墙高,吾是以知其民力之屈也。吾立其朝,君能视而不下问,其臣善伐而不上谏,吾是以知其国之乱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季札在晋国游历。进入晋国的国境,就感叹说:“嗨!暴殄天物啊,这个国家!”进入晋国的国都,就感叹说:“嗨!民力不堪承受了啊,这个国家!”进入晋国的朝堂,就感叹说:“嗨!祸乱丛生啊,这个国家!”事后,他的随从就问他:“您在晋国又没有呆得很久,你凭什么那么确信不疑得做出这样的评价呢?”季札说:“事实如此啊!进入国境的时候,我看到农田荒废,杂草丛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是如何的暴殄天物;进入国都的时候,我看到新盖的房子简陋、老房子反而华美,新墙低矮、老墙反而高耸,就知道民力已经不堪承受了;进入朝堂的时候,我看到君主自视英明却不向臣下询问国情,群臣各自为政而不向君上进谏,就知道这个国家已经祸乱丛生了啊!”

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季札判断兴衰,完全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分析,而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超能力”。如果要说神奇,那就是季札“入境未久”就能对晋国的兴衰做出论断——这就好比季札观周乐时,现场就对各种乐曲给出恰当的评述——季札的神奇在于,他在观察和分析之后,能快速地作出精确的判断。

【季札在吴国扮演的角色】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说苑·尊贤》,只有一句。

吴用延州莱季子,并翼州,扬威于鸡父。

这段话的大意是:吴国因为重用季札,从而“并冀州”而“杨威语鸡父”。

这里先分析“延州莱季子”。

“延州莱季子”即“延州来季子”,是季札的别号。杜预认为“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历代袭用此说。

季札封延陵当无异议,封州来则颇有异说。按春秋时州来相当于今安徽省凤台县,但笔者曾翻阅过一个版本的《凤台县志》,上面并没有记述季札。吴楚连年交战,州来正处于吴楚交锋的前沿,所以每每易主。这次吴国赢了,归吴国;下一次楚国赢了,又归楚国。即使吴国暂时把州来封赐给季札,季札也不可能前往州来定居。此外,吴王夫差将州来赐给蔡国作为首都,并改名下蔡的时候,季札还在世。如果说州来是季札的封邑,似乎不太说得过去。

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州来”加按语说:

案:州来本小国,后属楚。鲁成七,吴始争州来。昭二十三年鸡父之战,州来遂为吴有,以封季札,号延州来。

在“延陵”条下则说:

案:吴称句吴,越称于越;寿梦﹑寿越﹑惠墙伊戾;皆夷言发声。“陵”﹑“来”双声,故发声成“州来”;“延州来”即“延陵”。《左传》三言“延州来”,不言“延陵”;《史》﹑《汉》仅言“延陵”,不言“延州来”;明延州来﹑延陵是一非二。

同一个人,同一本书,尚存两种说法。“州来”条下的按语是沿袭就说,“延陵”条下的按语则是提出新说——即“延州来”就是“延陵”,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吴越语文和中原语文的差异。比如“吴”又称“勾吴”,“越”又称“于越”,此外,寿梦、寿越、惠墙伊戾这些都是根据吴越的发音,用中原的文字音译而成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屈狐庸聘于晋,赵文子问及季札一事。文中,赵文子称季札为“延州来季子”,考察州来变迁,此时尚为楚国之邑,应无封给季札的道理。所以说“延州来”即“延陵”别名的说法,很可能是成立的。

下面分析“并冀州”。

冀州是九州之首,唐、虞、夏、殷的都城都在冀州,分布区域正是中华民族最初发源之地,亦即河内,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南部(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河南东北部(殷墟安阳),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冀州是上古时的中心地带,因而被奉为九州之首。

吴国在春秋后期迅速壮大,北部疆域包含苏北、皖中,直逼齐鲁大地,但还是远未触及冀州。因此这里的“并”应该是指“并立、并峙”,而非“吞并兼并”。

季札在鲁襄公二十九年的那一次出使,观乐、知政、挂剑,轰动一时,用自己的言行生动地展现了吴国文化的水平。使得中原列国不敢以“蛮夷”视之,大大提升了吴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吴国称霸提供了文化基础。

最后分析“杨威于鸡父”。

这里说的是“鸡父之战”,爆发于鲁昭公二十三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愈而在楚地鸡父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

鸡父之战中,吴国的主帅是公子光。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季札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什么作用。不过《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了鲁昭公二十七年,吴伐楚时,说到“使季札於晋,以观诸侯之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季札的出使,除了做文化大使以外,还兼有“以观诸侯之变”的任务,也就是为吴国搜集情报和谋求国际支持。

由此,“吴用延州莱季子,并冀州,杨威于鸡父”这句话,并不是具体而言,而是从战略上谈问题,分析季札在吴国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意义。

庚寅清明于易莲精舍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