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作为中国古代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像一场引无数人注目的行为艺术。金龟换酒、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御手调羹……,其人浪漫行径穿越千年历史风尘仍然熠熠生辉,甚至连他的死,也留下了醉酒捞月的浪漫传说。
也有人说,李白终其一生,始终郁郁不得志,他努力进取却处处碰壁,甚至在晚年还面临着“世人皆欲杀”这种千夫所指的难堪处境,他的许多浪漫诗篇是在现实里被碰得头破血流之后的高歌狂叫,那正是他非浪漫人生的写照。
那么李白的一生真的浪漫吗?
我们可以看看李白一生中几个主要的阶段。
少年时期
早年的时候,李白好剑术、喜任侠、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也同时从事一些漫游干谒的活动。李白的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刻画了一个多么高傲而又本领高强的侠士啊,这里面也有他自己的影子存在。这个时候李白的年纪小,才华初露头角,对自己非常有自信;这个时期的大唐,经济繁荣,格局广阔,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实现抱负,李白开始干谒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这一阶段的李白,个人本领强,才华大,对未来抱有无限的美好期待,人生像刚刚升起的朝阳,虽然不至于烈日当空,但也是光芒万丈,蕴含着无数希望和可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二十四五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外出漫游,一路上结识了很多朋友。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社会地位不高但经济条件优越,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自己“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还讲到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的朋友吴指南死于洞庭湖之上,李白伏在尸体上痛哭,泪尽而泣之以血,猛虎当前也坚守不动。当时李白未能把朋友归葬,过了数年,李白再次来到洞庭湖,用刀把朋友尸骨洗削干净,背在身上,负重前行,把友人葬在鄂城之东。
第二件事是李白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在岷山之阳,养了很多奇禽,李白一呼喊,那些禽类就温驯地吃他手掌上的食物,了无惊猜。
第一件事反映了李白存交重义,富有英雄色彩,第二件事更是有种仙风道骨、轻逸浪漫之至的风采。
李白好任侠,重信守诺,轻财好施,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随便一个人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可能沦为假大空的话,但李白不是,他是真的不看重钱财,他做过一年散尽三十万的事。而“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也不是说说而已,他的自信从他的年轻贯穿到人生迟暮,并不因遭受各种挫折困境而折损。
蹉跎岁月 奉诏入京
李白三十多岁后,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就是干谒了。这其间他碰了很多壁,被前文中提到的他上书对象裴长史拒绝、被宰相之子张垍和玉真公主冷落,穷困潦倒,他也萌生了退意,想隐居,但是才不尽用不甘心,他没法真正隐居。这期间他结识了贺知章,对方看了他的《蜀道难》和《乌栖曲》赞叹不已,称呼他是“谪仙人”,这本身就是个洋溢着浪漫精神气质的词汇。之后“谪仙”这个词便传开了,我们现在称呼李白,也常常用“谪仙”,可见这个称呼多深入人心。
李白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唐玄宗下令召李白进宫,李白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长安。一开始玄宗表现了对李白无比的恩宠,“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恩宠之下,说到底,也不过是封建帝王对文人一以贯之的“倡优蓄之”,让他们写些好词好句,点缀这太平盛世。他们的才华注定要消磨在这些宫廷锦绣之上。李白是何许人也,他的理想是成为像宰相一样的辅政大臣,辅佐皇帝,使天下安定,国家统一,然后游五湖、戏沧州,享受隐居的生活。
帝王对李白的期待和李白对自己的期待存在着巨大错位,决裂是必然的。
在这之后,李白求仙问道和隐居的思想一度占上风,他结识了杜甫,带着杜甫一起去求仙,并且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一名正式的道士了。
入永王幕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幕中,到底是永王要挟李白入的呢,还是李白自己答应入幕的,我们并不得而知。但是能确定的是李白想实现抱负的心愿从没变过,他认为永王的队伍是平定叛乱的王师,自己做的是正义的事业。他诗中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把自己比作为东山再起的谢安,对自己才华无比自信,“为君谈笑静胡沙”,这种沉稳的风度,谈笑间决胜千里的气概,让人想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
没多久,永王被污蔑谋反,李白也进入了监狱,最终流放夜郎。
潦倒晚年
遇赦之后,李白往返于江夏、宣城、金陵这些地方,日子过得很困难,要依靠别人的接济过活。但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自己61岁的高龄,希望上战场杀敌,挽救国家于危难,后来因病才中途返回,次年就病死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那里。
这个阶段李白日子过得并不好,但他做了什么呢,61岁高龄,还想着上阵去杀敌,去建功立业。这种为了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正像他诗中无数次出现的大鹏形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扶摇而上, 无所畏惧,而自身又具有那么惊天动地的力量和磅礴的生命力。
我觉得李白一生是浪漫的,纵观他一生的经历,可以总结起来以下三点:
1.他的经历是浪漫的。游历名山大川,学剑术,任狭,仗义疏财,养奇禽,求仙问道这些实质行为,同时兼有英雄色彩和浪漫传奇性质。
2.他那飞跃飘逸的精神气质是浪漫的。
3.贯穿在他对理想追求的过程中,那不断受到打压又不断奋起的姿势,那“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坚定执着,那对自己天才洋溢着的巨大自信,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年轻奋发,这些也是浪漫的。
第三点尤其具有浪漫精神。
罗宗强先生曾经说过:盛唐社会的黄金时代培养了他的理想主义,而当他渴望着按照理想主义的追求去现实中寻求实有时,盛唐社会却已经开始了由盛而衰的转折过程,于是,理想只好在黑暗政治现实面前碰壁。
每个人都会在现实面前碰壁,但是李白之所以是李白,在于他那昂扬的精神常常让他飞跃现实中的蝇营狗苟,直达天际,就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句的高蹈而脱略尘俗。我每次读到这句诗,就觉神思飞越,不能自已。另外引用《行路难》其一,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诗中李白情绪变化的轨迹,而这正和他传奇的一生有着相同的脉搏起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压抑低沉郁愤)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神思飞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迷茫低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昂扬奋发)
情绪的变化是低——高——低——高,这是一个不断遇挫不断超越的过程,就像李白传奇的一生。
而这样的人生如果还不算是浪漫的话,人生也太无趣悲凉了些。
- 上一篇:和珅的两首绝命诗_
- 下一篇:没有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_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吗
有人说,作为中国古代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像一场引无数人注目的行为艺术。金龟换酒、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御手调羹……, 其人浪漫
-
为什么说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_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被称为“ 诗仙 ”。他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 诗圣”杜甫 被合称为“ 李杜 ”。李白在文学诗歌方面有着极其高的成就和地位,其也深受后世的尊
-
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全诗_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作用
文/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
苏轼最豁达的一首诗_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说到他的豪放词,那么一定就不能不提那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这是他最神乎其技的一首词,即使再过千年,也无人能超越。 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下一句是什么_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句出自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的代表词作之一,也是宋词豪放词的代表佳作。由于古代诗文一般都是靠口耳相传或手抄本才得以保存,所以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差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
-
诗词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_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草书视频
《 将进酒 》 作者: 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
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杜甫 乱世_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瞥就是半个乱世
文:朱文杰,原标题:李白的长安 唐代皇都的长安是繁华的标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作为1000多年前就达到一百万人口以上的,世界独一无二国际化大都市,当然是人们向往的
-
杜甫为了李白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官职_李白想当官吗
《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1、钱多也发愁的李白 李白有三个特点: 傲气、好酒、好吟诗 。 年轻时的李白,家财万贯,在别人还为
-
十年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对联_杜牧 扬州三首
来源|周公子爱读书,ID:yushanzhaji 1 就要离开扬州了,杜牧心中忽然很不舍。 自己明明一直期盼回到京城的,毕竟,在那里才能更好的为大唐帝国发光发热嘛。 可这失落的情绪又从何而来呢…
-
水调歌头的全诗_唐诗水调歌头诗词
《水调歌头》(诗鬼) 冷艳愁怨恨,幻诞鬼神仙。 天生才智,七岁辞赋美名传。 禁考只因父讳,初月却遭云碍,珠玉暗尘湮。 弱驴每晨出,囊里汇新篇。 天上谣,神弦曲,浩歌怜。 荒山丘
-
司马相如的汉赋名句_李白的辞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古时期的王者们很重视居安思危的道理,在一年四季的农闲期间组织打猎活动,既有锻炼士卒的作用,也有阅兵的效果,附带着震慑敌人。春夏秋冬四季的田猎活动
-
苏轼最经典12首诗_苏轼的什么被誉为千古绝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无论是其文学作品,亦或是个人修养,历来被后世所称颂。文学家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写道:“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