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从那个时代开始,就有人怀疑《太极图说》跟周敦颐的另一部作品《通书》笔法不相像。但陆九韶也说了句活话儿,他虽然怀疑《太极图说》不是出自周敦颐之手,但他认为也有可能是周早年学术思想不成熟时的作品,而再一种可能就是别人传授给他者。而后朱熹回信予以了辩解。他们往返争论很多回,均无法说服对方。再后来,就因此产生了那著名的“鹅湖之会”。
历史上与之相关的争论还有太多,无法在此一一详列,我还是把《太极图说》的原文引用在这里吧,好在这段话仅249个字: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正规
这段《图说》可谓周敦颐的学术思想结晶,而该书的首句——无极而太极,也就成为了周敦颐的最著名论句。可是对于这第一句话,后世也有着争论,而这个争论的来由则是该句另外还有两种写法,分别是“无极而生太极”“自无极而为太极”。这两种仅是在第一种上增加了一两个字,但这一两字之差却令观念全变。为了捍卫周敦颐的思想,朱子对另外两种写法进行了坚定回击。
进入园中
我们先说“无极而生太极”。《周敦颐集》卷二中录有朱熹校《通书》九江故家本中的一段说法,朱熹是用延平本来校此本,其在校记中称:“临汀杨方得九江故家传本,校此本(即延平本)不同者十有九处,然亦互有得失。其两条此本之误,当从九江本。⋯⋯其三条,九江本误,而当以此本为正。如《太极说》云:‘无极而太极’,‘而’下误多一‘生’字。”看来朱熹认为这段话中的“生”字,只是无意中多了个字,所以他要将此字剔除。
爱莲堂
而“自无极而为太极”这个说法是朱熹见于宋史馆所修的《国史》。朱熹认为这个错误必须改正过来,因为这完全歪曲了周敦颐的本意,而后朱熹把这件事写入了《记濂溪传》一文中:
戊申六月,在玉山邂逅洪景卢内翰,借得所修《国史》,中有濂溪、程、张等传,尽载《太极图说》,盖濂溪于是始得立传,作史者于此为有功矣。然此说本语首句但云‘无极而太极’,今传记载,乃云‘自无极而为太极’,不知其何所据而增此‘自’‘为’二字也。夫以本文之意,亲切浑全明白如此,而浅见之士犹或妄有讥议,若增此字,其为前贤之累,启后学之疑,益以甚矣。谓当请而改之,而或者以为不可。
濂溪祠
某天,朱熹偶然遇到了洪迈,于是从洪处借阅正在修撰的《国史》,他看到里面把周敦颐、二程及张载等人都单独列传,并且把《太极图》也收进去了,朱子为此大感欣慰,认为周敦颐的学问终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是修撰《国史》官员的功劳。朱子又说“无极而太极”这一句,在《国史》中多了“自”和“为”二字,于是他向管事者提出,希望将这两个字删掉。但洪迈认为《国史》上的说法没错,所以坚决不改。这个结果令朱子大感不满,后来他专门写文谈论此事。不管怎么说,今日所见的《太极图说》首句就是“无极而太极”,这应该是朱熹坚持的结果。
介绍牌
说了这么多,《太极图》究竟算不算周敦颐所发明者呢?争论没有结果,那么自然也就危及到了周敦颐成为道学宗主的地位。陈来先生认为,无论在周敦颐之前是否有了《太极图》,对于图式的解释才是最重要者:“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图式仅仅是一种理论表达的方式。在利用前人思想资料方面,图式与范畴一样,其意义取决于对图式的解释。同一图式也可以经过不同解释和改造而服务于不同的思想体系。”
这座小亭也名“爱莲”
那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呢?陈来接着说:“事实上,从解释《太极图》的《太极图说》来看,它实际上是由《周易》的一些观念发展出的一个宇宙论模式。”
黄庭坚对周敦颐的赞语成为了亭名
而汤一介、李中华主编的《中国儒学史》上,则对周敦颐给予了如下的定位:“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某种新的发展方向,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发生和形成。他本人当可视作理学的先驱,但还不是理学的开山,理学真正的奠基和开山者是二程。”
汤、李二先生把周敦颐视之为理学的先驱而非开山,他们认为理学的真正奠基人和开山者是二程,然而有意思的是,周敦颐却曾经做过二程的老师。
周敦颐墓
宋庆历六年,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那年他30岁。在这个阶段,兴国县县令程珦与周敦颐相识,程觉得周气度非凡。二人交谈之后,程又觉得周很有思想,于是他就命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和程颐拜周为师,当时大程15岁,小程14岁。《宋史·程颢传》中说:“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
二程跟着周敦颐学习了多长时间,历史上没有记载,二程也没有明确说过。程门弟子对程颢的谈话记录中,却有不少处记载了周敦颐对他兄弟二人的教诲,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则是:“先生尝曰: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这句话也就成为了周敦颐的著名论断,且这个论断也成为了宋明理学一直探讨的课题。
墓的外观
那为什么周敦颐让二程去寻找孔子和颜渊的快乐呢?这个观念在周敦颐的《通书》中也有记载:“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
颜渊住在破烂的房子内,生活用品十分匮乏,很多人都替他发愁,而他自己却很快乐。周敦颐说:既然人人喜爱富贵,而颜渊却从不在这方面下工夫,而是整天在那里乐,这说明了什么呢?是因为颜渊的心中有超越了世俗富贵的追求。
香火
陈来认为:“照周敦颐的这个说法,颜回之乐根本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指颜回已经达到了一种超乎富贵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陈来总结到:“周敦颐那种超越富贵利达而又与隐逸不同的人格风范,极高明而道中庸,开了一代新风气。由于求得这种境界既不需要出世修行,也不需要遁迹山林,是在伦理关系中奉行社会义务的同时实现的,因而是对佛道思想的批判改造。”
站在墓前回望
也正是这个原因吧,且不管周敦颐是否有《太极图》的发明权,他的这些观念确实对中国正统人文思想的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更为重要者,他培养出了程颢、程颐这两位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虽然二程在形成独特思想的阶段,否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得自周敦颐,而是将其解释为自己的发明,但周敦颐无论从人格还是学术观念上,确实都对二程有着较大的影响。
周敦颐本是湖南道州营道人,晚年辞官后没有回到家乡,而是住到了庐山,此处的房屋早在他退休前的11年就已经建好。周敦颐为什么不返回家乡,而要住到庐山呢?关于这一点也有着不同的解释。
祠堂内的金像
宋嘉祐六年,周敦颐路过此处,非常喜欢庐山的美景,想在退休之后在此隐居,于是他就在莲花峰下面买了块地,而后在此盖房,同时建起了濂溪书堂。史书上记载:
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今赣州市),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溪。
其实“濂溪”本是他家乡的一条溪水名称,而他所买的庐山脚下的这块地方也有一条无名的小溪,他觉得跟家乡的很相像,于是他把这条小溪也命名为“濂溪”,而后他就去世在了这里。
周恩来的手笔
周敦颐去世后葬在了濂溪附近。是日,我特地跑到这里来朝拜这位理学先驱。九江人称周敦颐为周濂溪,以这个名称打问,很快找到了他的墓园。在离墓园不远的门口,有一个新建的石牌坊,从规制上讲,应该比当年要小许多。我曾经看到过一幅周濂溪墓园的老照片,仅那巨大的石牌坊就不输后世的帝王。可见,宋代以来的历代帝王对周敦颐是何等重视。
姓周的名人
穿过墓园,走进附近的一个院落,院落中两侧分别建着爱莲堂和濂溪祠,两祠的面积都很小。其中濂溪祠锁着门,隔着窗棂向里面张望一番,濂溪祠内挂着些展板,具体的内容却很难看清楚。而爱莲堂的门,则一推就开了。
爱莲堂里摆放着一尊周敦颐的雕像,跟我同来的出租车司机看到像前有一个功德箱,便掏出十元钱恭恭敬敬地放进了功德箱里,而后他问我,这尊雕像是什么人?他的这个行为让我觉得有些好奇,我反问他,为何在不知道这是何人的情况下就要捐款呢?司机说,功德箱摆在了这里,肯定就是值得尊敬的人,既然有人捐钱,那他也应当表示心意。这时我才看清楚,原来雕像下面写着“周子”二字,于是告诉他,周子就是周濂溪。
周氏三兄弟也在这里
闻听这句话,他乐了起来,他说周濂溪在当地名气很大,人人都能讲述跟周濂溪有关的故事,比如传说周敦颐死前有遗言,他死后抬棺的杠子断在哪里,就埋在哪里,结果断在这里,就埋在这里了。司机还说,陶渊明在当地的名气也很大,他们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后他问我,知不知道什么叫不为五斗米折腰?我说,不明白,请他给我讲解。他说,这个故事的总体意思就是说陶渊明不愿意陪老板喝酒。闻其所言,我忍不住地大笑起来,然而又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周濂溪的墓园里,于是戛然收声,搞得司机看着我一愣。
从爱莲堂出来,到院子中去朝拜周敦颐墓。院落的正前方是一个新近修建起的墓丘,墓碑的制式颇为特别:居中的位置是周敦颐母亲的碑,右侧是他的碑,而左侧则是他两位夫人的碑。这种排列方式以往还真没有见过。墓的前方有石香炉,从痕迹看,应该有挺长的时间没有人来祭奠了。我站在墓前向这位先贤以及他的母亲和夫人鞠了一躬,以此来表示我对他的敬意。
这尊雕像比较古朴
在墓园内探看一番,已经找不到其他的历史遗迹在。其实来之前我已经查过资料,早就得知这里已经没有了什么历史遗迹。之前在网上搜得一篇文章,是一位记者找到了周敦颐的第27世孙周观灿。周观灿详细回忆了“文革”之前濂溪墓的壮观情形,他说在“文革”中,当地领导动用了一批人专门来陵园里面砍古树,砍伐下的古树就地加工,制成木板或者家具来出售。因为这里古木参天,这些工匠们竟然在这里忙了整整一年,才完成上级交给他们的砍树任务,而这里的大批古碑也被砸烂了。而今我来到这里时,山上所见者仅是手臂粗的小树,不知道到何年何月才能恢复当年的辉煌。
- 上一篇:论语全文原文_《论语》节选1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