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浮华,皆是一场梦。 大多数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会觉得曾经的回忆如同梦幻一般,自己好像做了一场很长很长的梦。 梦醒之后看到如今的自己,或许是颓废,或许是沧桑,或许是富有,但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天地》。 01 《天地》是《庄子》的第十二篇,这一篇为什么取名为“天地”?在庄子的思想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生死
庄子的哲学思想要展开讲的话,真是多少字也讲不完。我们就简要回答一下问题。 作为道家宗师人物,与老子并列,共称“老庄”,并且成为道教的“南华真人”,《庄子》也称为道教经典《
楼宇烈/文 楼宇烈 《中庸》的成书年虽无确考,但自宋以来却是儒家学派,特别是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那么下面小编带你来了解下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讲中庸吧。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也是一大品德 ,然而就连孔夫子也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说明,在生活中,按照中庸之道去为人行事并非易事。那么,中庸之道是否如我们日常所说“没有原则”呢?我们又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庸的智慧?本系列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将为我们讲述中庸的魅力,探索中庸之道的奥秘。 “折中”并不是一个坏词,“折中主义”就有点问题了,把折中绝对化了。 《史记》中说:“六艺折中于孔子”,意思是说,我们要以孔子对六经的阐释作为标准。所以“折中”是一个标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走极端。“折中”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个褒义词,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标准。就像我们讲六经,那就要以孔子所讲的为标准。折中主义于现代恰恰是儒家最反对的,这叫“乡愿”。中庸跟乡愿是相对的,乡愿就是不讲原则、没有标准,随风倒。这是孔子所批判的。 中庸原则不是一个僵化的原则,而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事情有不同的标准,这不是折中主义,不是不讲原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孔子的感叹。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它是最高尚的,但是百姓能够按照这样去做的很少,而且很久以来没有人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做了,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按照中庸哲学去做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个大夫代表自己去见他,想请他担任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后世的丞相),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用丝巾包起来,珍藏在庙堂里,这只神龟是死后留着骨头被人看的非常贵重好呢,还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好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当然是宁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好。”庄子说: “你们请回吧,我将要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 故事虽短,话语也不多,但是却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形象的画面——庄子在自己的小院子里自娱自乐,没事就钓钓鱼,欣赏下大自然的风光,虽然衣服很破,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是对于他这个一切顺其自然的人来说却能收获很多的快乐和真知。 大家都知道,庄子是有名的道家代表人物,他一生不事权贵,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在自然、恬淡的生活环境下,他养生了性格随和、视野广阔的一面,对人生对宇宙也有自己的一套体验和应对系统,在随后漫长岁月的磨砺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清静寡欲的生活方式。 反观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什么都求快,吃饭是快餐;精神食粮也是求快,就连阅读都讲究速读;路上的行人都是争着抢着往前挤,大家的目标似乎很一致,都是往钱看往厚赚。人们太渴望成功了,以至于似乎都忘了为了什么而去追求成功。曾经有人发出感慨,说那些所谓的成功学不知道坑害了多少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这话真是说的太对了,切中了问
编辑推荐 用文字写灵魂,剖析中国人睿智的一面。 畅销60余年。 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魅力文字。 奥巴马、卡梅伦了解中国文化的枕边书。 林语堂的文字灵魂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的文字无不体现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品质的孜孜守护;林语堂的文字灵魂又得到了西方文化的浇灌,所以他的文字又处处是觉醒与自由。 内容推荐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智慧之言流于字间。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比什么《老子解诂》还实在,比王弼注还透彻”。此书能帮助读者在品读老子智慧的同时,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前言 绪论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中国人感到十分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在道家思想开创者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释,它主要包括三层意思。理解这三点这对于理解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非常关键。今天我们通过《庄子·齐物论》来聊聊这三点。 01 第一:万物都有矛盾、是否、因果的对立两个方面,而整体都是统一的。 体现这一思想最为著名的就是,道家思想关于“有”和“无”的概念了,“无”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在《老子》的第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篇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无”的概念就没有“有”的概念,有和无都是相互的,就像美丑、高矮相对一样。 另外,关于“无”的用处,在《老子》一书中也有精彩论述,他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说: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在《庄子·齐物论
古之有云"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偎依着彼此一起看着满山的蝴蝶飞舞,一年又一年的树叶枯黄后,化为一双蝶儿去飞翔。又一年七月晚风凉,斜阳见矮只有影子的长度依旧,如忽而远逝的倒影。 迷蝶无踪晓梦沉 蝴蝶从古代开始便受到众多的关注以及广泛歌咏,古人的研究与蝴蝶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然而在古人对于蝴蝶生命形态的转换充满着好奇,将其神话,认为蝴蝶是由虫羽化而生, 死亡并不是终结, 而是另一种"蝴蝶变形"的存在。 蝴蝶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蝴蝶一个世代有四个不同的形态,其发育的过程是从虫卵到若虫到破蛹而出,最后羽化成蝶。然而在古人的认知里,认为蝴蝶是从腐木中生出来的。 蝴蝶图 晋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麦之为蛱蝶, 由于湿也,尔则万物之变皆有也。农夫止麦之化者, 区之以灰。。。。木蠢生虫, 羽化为蝶。" 意思是丑陋的毛虫经过时光流逝,尚能一变而化为美丽自由的蝴蝶,这也就代表着人死之后也有可能变成鬼神。 这种美丽的误会随着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盛行而产生了质变。其学说认为的已不是与万物齐一的蝴蝶, 而是超越无知之物的有知之物, 代表着人们对于灵魂的寄托。 由于唐代道教和佛教盛行,使得蝴蝶的"玄幻色彩"有所增强, 与神祗灵异相混。使得古人对蝴蝶的观察,认为其由万物有灵观念衍生出来的,具有一定神秘性和神话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万物的朴素认识。 “纸风筝” 俗说义妻衣化状 随着时代的发
整个《庄子》都是安贫的。 安贫,可以是主观的、主动的,虽能不贫、能富而不求之、不为之,甚至人为致贫、控贫;也可以是客观的、被动的,想不贫而不能,想富而难,无奈消极安之。 安贫,可以乐道,也可以不乐道。 脱贫不成、求富不能之贫固不值言说,不是“乐道”前提下的安贫似也不值言说。 安贫,就是物质生活上的顺其自然。 财富,一般是不会不求自来的;贫穷,一般也不会是不解自脱的。 所谓“富贵在天”,那是穷人的无奈和自慰、自解、自嘲。 庄子可谓千百年来安贫乐道的典型。 《庄子》中有两处记庄子之贫,一处贫于穿,一处贫于吃。 《山木》篇有一个故事,显示的是庄子之“穿不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音鞋)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 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大布,就是粗布。緳,就是麻编带子。不用这带子正正好好地绑系,庄子的鞋根本就穿不上脚。 流落到魏国的楚人庄子,身穿一件补过了的粗布衣服,脚踏一双前漏脚趾头、后露脚后跟的破鞋,去见魏惠王——不是不恭,是没有其余,家里最好的、能穿出去的就这些。 都这样了,庄子还在那儿跟人家国王咬文嚼字呢,人家说他看上去有些疲惫,他说这不是疲惫,是贫困。 疲惫属于精神层面,贫困属于物质层面,后者没有前者层次高。庄子拽的对。 魏惠王看的应该不止是穿戴,估计庄子的脸色也不能太好。人靠衣服马
《庄子》十句名言,精辟通透,道尽人生哲理! 一、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 语出《庄子·庚桑楚》。学习就是要去学习那些不能够学到的知识。前行,就是要走那些不能够行走的地方。分辨,就是要分辨出 那些 难以分辨的事物。 二、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语出《庄子·庚桑楚》。知道停留在所不知道的境地,这边是达到了知的极点。如果有人不知道这样事情的人,自然的秉性一定会使他败亡。 三、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语出《庄子·外物》。去除那些小的聪明,这样才能够显露出大智慧,去除那些表面的善行,这样才能够回归到自善的天性。 四、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语出《庄子·骈拇》。小的困惑会使人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可能改变人的本性。 五、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语出战国·庄周《庄子·天道》。语言和文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通过语言和文字,人们之间才能达到沟通和理解。但是,语言和文字所要明确表达的意旨在人们的实际沟通中存在着理解和误解等许多复杂的关系,有时语言文字难以准确表达意旨的真实含义,这就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产生误会。 六、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语出《庄子·德充符》。镜子上没有灰尘,才会显得明亮。否则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七、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语出《庄子·渔父》。那些强苦的人,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