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个在楚汉战争中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一个在数次战争中以权谋破敌的军事家,但他却在被封齐王之时,没有抓住机会,就此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汉朝建立之时,又被被夺了兵权,而后又因为钟离昧事件虽然侥幸逃过一死,但被汉王降为淮阴侯,以致最终以谋反之罪被杀于长乐宫,且夷灭三族。
韩信的前半生无疑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奋斗史,一段英雄的史诗,但韩信的后半生,却又是那样的无奈和令人惋惜。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太史公说,如果韩信能够不矜己功,不伐己能,凭借着自己的功劳也可以像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一样,后世子孙也可以享祭不绝,却在太平盛世意图谋反,最终被夷灭三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而我们试想一下,韩信为什么在当时不去背叛汉王,借这机会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或者说我们脑洞大开一下,韩信当时如果就此三分天下,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韩信在此次事件中成功的可能性。
历史背景:楚汉酣战,韩信被封齐王
当时,韩信和张耳平定赵国之后,调兵增援被楚军围困的汉军。后来,汉王从南边突围,从荥阳到了宛县、叶县一带,并且接纳了已经背离项羽的九江王英布。后来,楚军在围困,汉王再次出逃。
之后,汉王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田广归顺,听从了谋士剻通的建议之后,韩信也率众兵渡过黄河,进军齐国。齐王在听了郦食其的归顺建议之后,和郦食其开怀畅饮,同时齐国国内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韩信出奇制胜,借着齐国的戒备放松,韩信迅速推进,并且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
楚王听说了韩信在攻打齐国,连忙派楚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前往支援齐王,不过由于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的娇纵轻敌,认为韩信胆小害怕,不敢与之交战结果,韩信佯装逃跑,而龙且的军队正在渡河,韩信立刻回头反击,龙且被杀,楚军将士多数都被俘虏了。然后韩信向刘邦汇报战果,并且请求自己可以暂代齐王,刘邦当时正被楚军围困在荥阳,自顾不暇,因此刘邦大为生气,不过后来听从萧何的建议,做了个顺水人情,将韩信封为真正的齐王。
韩信跟随项王,则项王胜,韩信跟随汉王,则汉王胜
韩信的意向直接决定了当时项羽和刘邦二人的成败,足以见得,在当时,韩信是有能力去和刘邦,项羽二人争一争天下的,再不济,也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 项王,剻通二人规劝韩信鼎足而立
当时,龙且被韩信杀了之后,项羽不得不注意到这个曾经在自己阵营中不受重用而今却屡战屡胜的韩信,因此派武涉前往规劝韩信,说汉王刘邦是一个背弃盟约,不可亲近,不可信任的人,并且还告诉韩信说,您还能活着并且受重用完全是因为项羽的存在,得以牵制刘邦,如果项王不在了,那您下一个也就被消灭了。
武涉的话听起来虽然不是有些逆耳,但历史证明,武涉的话是正确的。韩信杀掉钟离昧,并且将钟离昧的头提到刘邦面前之后,韩信也被刘邦抓住,之后被押往长安,韩信也意识到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过很快韩信就被降为淮阴侯,后又以谋反的罪名杀掉韩信,夷灭三族。
如果说项王的说客的话韩信听不进去我们或许有情可原,但谋臣剻通的话韩信依然听不进去,剻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依然没有结果。剻通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便开始假装疯癫,不再给韩信提建议了 。
韩信为什么当时会犹豫不决,不忍背叛刘邦?
其实我们读一读《淮阴侯列传》不难发现,韩信并不是一个以怨报德,背信弃义之徒,不论是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后来赏给漂母千金;还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亭长 他也给予了一些钱财;以及曾经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壮士,后来韩信还给了他一个都尉。而这时,或许是韩信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他既可以投靠项王,又可以投靠刘邦,更可以调停楚汉战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是他人生中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韩信依然没有背信弃义。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他拒绝了前来合作的项羽,他也拒绝了可以成王乃至称霸的机会。
他认为‘汉终不夺我齐’,他相信,那个曾经给他大将军做的刘邦,那个曾经让他坐自己的车,让他吃自己的食物的刘邦,那个封他做齐王的刘邦,他在这个绝佳的机会面前,始终保持着一份愚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或许韩信认为,刘邦就是他的知己吧。韩信此时此刻的犹豫不决,为他后来的谋反埋下了祸患。
历史没有如果,一点反思
按照当时剻通和武涉的说法,韩信至少可以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那就好比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蜀汉,至少是这样的大英雄,而绝非落得个谋逆的罪名。甚至,韩信可以凭借齐国的地理优势加上自身的军事才华,甚至可以做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韩信和项羽似乎有些相似,他们都是天才的军事家,有勇亦有谋,战场之上,都是身披坚执锐的将军,都是奋勇杀敌的英雄,而在大局或者在政治上,他们有显得有些幼稚亦或是狭隘,靠着自己的一厢情愿,而不是高瞻远瞩,把握时机,立下千秋万代之功业。当然,失败亦或是成功,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一生,亦足够传奇。
参考书籍《史记·淮阴侯列传》
我是小宇,欢迎关注@小宇聊文化 。创作不易,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