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称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又与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寒衣节(十月一)并称为四大鬼节。
道教有“三元”的说法,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相对应的就有三个节日,其中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道教又有“三官”的说法,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中元节的意义
敬畏自然,祭祖感恩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地府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有子孙祀奉的鬼魂可以回家过节,享受供奉。
中元节祭祀除烧纸钱外,还有烧衣、烧包袱等习俗。在有的地方,还需要用麻和谷向祖先献祭,来报告秋熟,所以又称“麻谷节”,有的地方甚至用麻和谷来祭墓。
从祭祀活动形式看,表达生者对亡人的一种缅怀心理——思念,释放着生者对过世亡灵的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纪念先人和什么迷信不迷信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尊重,一种对于先人发自内心的敬爱和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如果这些悼念方式不是一种纪念,那么那些纪念伟大人物的纪念馆岂不是一种浪费?
所以说,烧纸钱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世道人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只是在今天要考虑到祭祀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可以改变一些形式,但是其表达感恩的精神内核应该继承下来。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
中元节习俗
古时,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人们认为,中元节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也称“烧包”。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
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
这是因为“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
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不管是烧袱纸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