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作诗最多的是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几乎与《全唐诗》收录的总量相当。然而,他的诗虽多,质量却不敢恭维,因此从来没有谁将他视为诗人。正儿八经的诗人之中,产量最丰的据说是杨万里,一生写下了两万多首诗,但存世的只有四千多首。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存世诗篇最多的陆游,才应该算是最高产的诗人。
陆游目前存世的诗歌就有九千多首,他能写这么多诗,一方面源于86岁的高寿,另一方面也是因他才思敏捷。比如在一次大雨之时,他在家中休息,就脱口而出两首诗,其中有一首您肯定是耳熟能详,光看前半部分就能背诵起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很熟悉吧,它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常客。在这首诗之中,诗人面对外面的瓢泼大雨,并不能出门,冷得瑟瑟发抖。但即使是这样躺在孤寂荒凉的野外,它也没有感到悲哀,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点苦算不得什么,他还考虑要为国家戍守边疆。在夜尽时,他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仿佛梦到自己果然骑着铁甲包裹的战马跨越冰冻的河流,奔赴北方的战场。
其实,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了。还去到一线打仗是不可能的,但却这首诗表达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直到他咽气的那天,也没有减弱一分,这才有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遗言。
这首诗,是何等的豪迈,是何等的荡气回肠,让人难以忘怀。相信很多朋友在学习它的时候,也是热血澎拜。那么您还记得它的题目吗?它就叫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这就是第二首。那么,第一首呢?是不是更为豪迈?第二首是这样的: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第一首和第二首完全不是同一个主题,它单单描述了当时的环境。此时的天空昏暗,乌云沉沉,大风卷着雨水,如同是带着江湖上的水那么多,四周山上的哗哗的雨声,如同是翻江倒海一般的巨响。诗人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用溪柴生的小火取暖,披着毛毡,感觉非常暖和。他和猫儿都不愿意出门。
这首诗在前两句之中,还写得非常有气势,光听声音,就知道外面确实是风雨大作。然而在后两句之中,画风突然一变,诗人慵懒地躺在床上,和猫儿都不愿意出门。这句话简直是这位老人在卖萌一般,现在有人甚至评价,陆游原来也是一名铲屎官。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两首诗并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是同一天所写,就将其放在一起,是不是有些牵强。其实,如此安排,可能也是诗人的良苦用心。正因为原本过着的恬淡平静的生活,有可能会被外敌所打破,正因为国家面临的危险,让普通百姓今后可能过不了这种相对安逸的生活。所以,诗人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为国家戍守边疆。
前一首诗,就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来烘托后一首诗中波澜壮阔的凌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