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荀子是人性论是性恶论_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是人性论是性恶论_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09 05:58:28
阅读: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诸多先贤对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所以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从万物“为己”的天性出发,提出人性本恶;而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干脆就不去议论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并暗示“善恶本是一体,分开而论便没有意义”。

三位先贤对人性论的看法看似相互冲突,其实并不是这样。将三人做一个位置排序,老子应当是站中间的,孟子荀子则应当分别站左右两边,三人正好能够组成一个天平。

三个人关于人性的看法各有各的特色,甚至在字面上来看,三者都似乎呈现互相不赞成各自看法的态势。但是只要我们细细体味,三者关于人性论的看法实际上并不是世人理解的那般水火不融。

相反,如果从三位先贤的立场上来看的话,他们的人性论各自有各自的立足点,各自有各自的情有可原。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三位先贤关于人性的看法,并且对这三种人性看法之共通处予以总结。

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老子说:都错,性无善恶

1、“损”人最狠的孟子“性善论”

先说说影响比较大的孟子“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因为拥有四种向善的心继而能够与野兽区别开。

孟子指出人独有的四种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指出,正是因为恻隐之心的存在,人们看见一个孩童掉入水中,即便不认识那个孩童,也会竭尽所能去救助;如果孩童不幸遇难,路过的陌生人也会为之难过。因此孟子指出,正是因为恻隐之心的存在,人们才会天生心怀慈悲。

同时,孟子认为,因为人有羞恶之心,人们做事时便会讲究分寸,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于是,人们懂得孝顺父母是该做之事,明白欺君罔上便是大逆不道。因此,孟子指出,人们之所以能够秉承孝顺传统,心怀忠义思想,便是因为人生来就有羞恶之心。

其次,孟子指出,因为辞让之心的存在,人们便不会执着于名利争斗,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争强好胜的心思,与人相处适宜,为人谦逊而有礼。

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老子说:都错,性无善恶

最后,孟子指出,因为人有是非之心,人才知道什么事情干了就是伤天害理,什么事情做了就可利国利民。所以孟子指出,因是非之心存在,人便能够明辨是非。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这四种心,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野兽的地方。如果反推孟子性善论,可能就会得出比较有趣的结果了。

若是人出现不善的行为,那么就意味着人之所以生而为人的四心便在一定程度上被蒙蔽了,甚至可能被丢弃了,继而人就变成了无限趋近于“野兽”甚至与“野兽”无异一般的存在了。

要不为什么有人戏称孟子“损”起人来真够狠呢。要知道,按照孟子的性善论,人生来就有慈悲、忠义、谦逊、正直的心,如果一个人做出类似贪小便宜、损人利己的事情,那就是说这个人生来就有的“四心”被损坏或者遗失了一部分。因此,这个人在此时就不属于“完整的人”,并且已经成为了向“野兽”无限靠近的存在了。

要不为何古代读书人将仁义礼智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毕竟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而《孟子》作为儒家必读书目,其“性善论”便被读书人看成金科玉律一般的存在。

如若根据性善论进行推理,如果“四心”缺了一样,或者稍稍被“遮蔽”,那么这个人就不能称为“人”了,就成为了无限接近“野兽”的存在了。如果有人把“四心”全部都丢了,那么这个人不就成了古人嘴里说的“衣冠那啥”了吗。

2、被误解最深的荀子“性恶论”

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的“性恶论”。其实荀子是个特别聪明的贤者,但是就是因为他提出了看似与孟子敌对的“性恶论”,于是后世许多儒生就比较倾向于批判他。

曾经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在还未了解荀子“性恶论”的时候,就被许多诋毁荀子的说法影响,继而从字面意思去肤浅解读荀子性恶说,以至于后世存在一定数量的“儒生”指责荀子的“性恶论”是丑化人性的现象。说荀子“性恶论”是丑化人性?这确实是大大的“冤枉”。

其实,荀子的“性恶论”与他所构建的学说里面的“善”是相对的。荀子以“社会道德制度”作为度量“善”的“标尺”。在荀子构建的理念中,一个可以被称为“善”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定是符合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但是荀子发现“社会道德规范”是后天习得的,没有受到“社会道德规范”教化的人总是会做出以“利己”为出发点的事来。这些人的行为往往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而且容易给他人造成困扰。

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老子说:都错,性无善恶

举个过马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过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化,便不知道红灯的时候不能过马路。因为不知道这个规矩,于是这个人的行为就没有受到社会规范限制。那么这个人做事所考虑的问题便是“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更加方便”抑或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于是没有受过后天教化的人,便倾向于直接闯红灯。不为什么,因为这样方便,交通拥堵又怎么样,“我”没损失,“我”也不关心别人有没有损失。

正是基于观察到了人在完全没有接受后天“教化”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些事情更多是出于利己的天性,于是荀子便将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看成是符合“善”的一种行为。

因此,荀子也洞察到了人若没有接受教化,便多少会依循“动物本性”做事,即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斥着利己的“自私”意味。基于这一点,荀子提出了“人性恶”一说。

荀子的“人性恶”一说并没有贬低或者丑化人性的意思,反而展现了荀子理性的辩证头脑。因为荀子不因自己是人就把人看得比其它生物都高出一等。荀子脱出自己“人”的身份,看到人与所有生灵生来的“利己”天性,继而提出了“性恶论”,这是十分难得的。

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老子说:都错,性无善恶

要知道,如果心里但凡有一点心高气傲或者自命不凡的想法,都难以看到这一点。可偏偏确实存在一些人,以自己优于常人之处进行自我标榜,别说动物了,即使是人,可能也不放在眼里。

于是荀子的“性恶论”让这些自视甚高的人怒气冲天,因为他们也可将荀子“性恶论”理解为荀子是在告诉他们,他们生来就和“走兽”没什么两样,只是因为人比“走兽”多了“向善”的可能,因而可以被教化,以此才和“走兽”区别开。

虽然荀子并没有讽刺任何人的意思,但是“人属于万物之灵”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荀子把人本性看作与动物利己本性无异的存在,这样的做法对当时的一些读书人,或者说一些贵族来说无疑是不可容忍的。

3、老子关于人性的看法

历史上的老子只留下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道德经》便再没有其它了。但是仅仅只是《道德经》这本薄薄书里的几千言,千百年来,也没有哪个敢说自己完全领悟了其中的智慧。老子思想之深邃,让人赞叹。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面,鲜少谈及人的生来之性,甚至可以说几乎找不到。只是老子比较赞美婴儿无欲而质朴的状态,觉得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带人为之“伪”的成分。但是老子赞美归赞美,他也没有说婴儿这张白纸到底是善的抑或者是恶的。

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老子说:都错,性无善恶

其实老子并不是特别赞成世人把人性之善恶分得一清二楚,因为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面,看似相互对立的东西,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恶,又何来善一说,如果没有善,那么恶又如何存在。

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胆推理,老子之所以不论人性之善恶,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在老子的学说里面,所谓的人性之“善恶”是人自己制定的,这个评判标准一开始就是从人的主观意识中产生的,所以世人的“善恶”只是世人的“善恶”,真正的“善恶”谁也不知道,也没必要去知道。如果硬要说老子有人性观的话,那么姑且可以认为老子赞成超越善恶的人性观。

第二点原因是:老子看到了事物相生相克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老子觉得不可能有纯粹的善存在,因为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对立面“恶”的存在。所以在老子心里,如果说人性是纯“善”或者纯“恶”的,便是谬误。

就如如果没有美女存在,就不会有丑女存在。如果世界上都是“丑女”,那么世人就不会知道“美女”是什么概念,就不会有“丑美”一说了。“善恶”也是这个道理。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因为老子自己也是人,他觉得自己去给人性之善恶下定义也不准确,因为他心中的人性“善恶”未必就是别人心中的人性之“善恶”,就如孟子心中的人性之“善恶”与荀子心中的人性之“善恶”压根就不是一回事,所以老子不谈人性之善恶。

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老子说:都错,性无善恶

同时,老子觉得“善和恶”不可能脱离对方独自存在,于是老子便不说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可以这么说,老子的思想跨越了孟子与荀子,他的眼界更加宽阔,让人赞叹。

4、总结:孟子、荀子、老子关于人性看法的共通之处

经过了上面的梳理,我们大致了解了孟子、荀子、老子三者关于人性的看法。孟子性善论比较直接,荀子性恶论比较迂回,老子对于人性的看法则比较折中。但是他们三人并没有争锋相对的意思。

荀子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因为荀子觉得人也是动物,动物生来就是“利己”的,这是大自然赋予所有动物的本性,我们不能把荀子“性恶论”的说法赋予感情色彩在客观事实上,人的确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就像野外的生物为了生存一般,万物生来都是利己的。

而孟子则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孟子指出,人有慈悲之心,看到同伴落水会去救,看到有人溺水身亡会禁不住伤心,这是人慈悲的一面。但是动物就没有这样的“慈悲之心”吗?草原上的小象若是遇到虎豹的围攻,附近的大象便会挺身而出,拯救小象。如果小象不幸死去了,大象也会在原地打转,久久不愿离去。这也不是动物在表达自己心中怜悯、慈悲的情绪吗?

反观老子,老子更加倾向不去谈论善恶,不是老子不想下定义,而是不能下定义,一旦下定义,就会如孟子荀子这般,引发争端。

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老子说:都错,性无善恶

老子的视角可能是这样的:孟子从人的本性中的善发端,提出性善论,不能说他错。荀子从人的本性中的恶发端,提出性恶论,也不能说他错。但是,不能执拗于孟子、荀子的单一观点,死认死理。因为纯粹的善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恶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人性也不能是纯恶或者纯善的。

没有善哪生恶?如果性本恶,而性中却没有“恶”的对立面“善”,这个“性”就不完整。

从善恶被提出的那一刻起,善与恶就分不开,将善和恶孤立开来,老子认为这才是最大的谬误。于是老子不说性是善是恶,只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人性中的“善”和“恶”也大致就如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你赞成我的看法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