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
八月里开花了。
我伤感它们的命运,
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萧红组诗《沙粒》第一首
萧红,原名张迺(同“乃”)莹,1911年 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户地主家庭。祖父张维祯(1849~ 1929)对其宠爱有加。
读小学期间,由父亲张廷举包办,萧红被许配给呼兰县驻军帮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毕业后,父亲阻止她继续接受教育,萧红经过抗争,于 1927年就读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今萧红中学)。
1930年,初中毕业的萧红在表哥陆哲舜的帮助下进入北平,就读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因为得不到家庭的资助,数月后被迫返回呼兰。
1931年 10月,萧红毅然逃出家门,只身流浪哈尔滨,后与汪恩甲在东兴顺旅馆同居。1932年 5月,怀孕的萧红被汪遗弃,困于旅馆近 3个月。期间得到了《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以及萧军等的帮助。时值哈尔滨爆发洪水,萧红搭搜救船离开旅馆。
孤苦无依中,萧军如一束阳光照亮了萧红的生活,他们产生了爱情。8月底,萧红产下女儿,因无力抚养而送人。11月,二萧在哈尔滨的商市街安家,开始全新的生活。虽然贫寒,甚至饥饿到胡思乱想:“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但萧红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与希望。
1934年12月19日,萧红、萧军参加完鲁迅先生旨在介绍他们结识新朋友的宴会回来后,特留影纪念。
1933年初,在萧军的鼓励下,萧红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陆续发表作品。10月,二萧的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出版,他们被誉为黑暗现实中两颗闪闪发亮的明星。因有“反满抗日”倾向,该书遭到查禁。1934年6月,二萧离开哈尔滨,抵达青岛。10月,二萧赴上海,并很快与鲁迅建立起亲近的关系。萧红曾表示,鲁迅先生待他们“像祖父一样”(李洁吾的回忆)。
1935年 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鲁迅评价这部作品以“力透纸背”的笔墨展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称赞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文学成绩斐然的同时,二萧的感情生活却出现危机,为纾解苦闷,萧红于 1936年7月东渡日本。10月,鲁迅逝世,萧红获悉后,悲痛异常。1937年初,萧红返回上海,即前往拜谒鲁迅墓。
我哭着你,
不是哭你,
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
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萧红《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全面抗战开始后,萧红辗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她积极投身到抗日大潮中,如与其他进步作家共同创作话剧剧本《突击》。1938年 3月该剧在西安公演,引起轰动,萧红等受到周恩来的接见。
4月,在感情上失望、疲惫至极的萧红微笑着对萧军说:“三郎 ,我们永远分手吧!”6年的爱随风飘零。世事无常,二萧曾经相濡以沫,最后终成路人。所有的纷扰、是非,外人不宜轻议。
萧红与端木蕻良
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这也是萧红人生中唯一的正式婚礼。萧红在婚礼上说道:“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1940年初,萧红夫妇从重庆飞抵香港。在港期间,萧红创作了长篇小说《马伯乐》(未完成),而《呼兰河传》则在 1940年年底完稿(大约1937年年底于武汉开始创作)。后者被视为萧红首屈一指的代表作,艺术上臻于炉火纯青,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典范。
1942年 1月,萧红因患肺结核辞世。
对于萧红的早逝,人们自然扼腕叹息,但是当我们仰视作为殿堂级的文学大师,又会觉得萧红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假如没有那样仓促而紧凑的人生,就不会产生那样美丽而深刻的文学,而且“萧红已经写出了她能够写出的最好的作品”(格非)。对于精神的人类,这是不幸,还是幸运?是残缺,还是圆满?我们忍不住想要叩问:萧红是带着使命来的吗?!
如同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31~1828.11.19),他和萧红活了非常相近的年岁,其天才的、完美的创作,使他在音乐神殿中紧紧地与贝多芬站在一起。(根据舒伯特的成就和风格,有评论称其为“女贝多芬”。)
舒伯特与贝多芬站在一起
萧红与鲁迅站在一起……
萧红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正是萧红一生的写照,也反映在其文学的生命中。
萧红,永远的红。
- 上一篇:释怀的短句_释怀人生七律诗
- 下一篇:儿童古诗配画_儿童古诗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