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朝代_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受民族大迁徙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朝代_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受民族大迁徙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03 23:14:10
阅读:

公元45年,雁门关的阵阵黄沙吹开了东汉的门户,鲜卑的弯刀和弓箭伴随着匈奴的马蹄冲进了中原大地,随之而来的游牧文化让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级看到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民族文化。自东汉始,及至隋唐,鲜卑民族跟汉族经历冲突、对立、融合,最后朔归同源。

那么,鲜卑族到底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鲜卑族的前世今生。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鲜卑山中崛起的民族

鲜卑族起源于鲜卑山。根据史籍记载,敦煌附近有鲜卑山。《水经注河水注》引《释氏西域记》日:“牢兰海未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干鲜卑山,东流至全城为大河“。“屯皇”即“敦煌”。

根据《魏书》记载,慕容部部帅慕容涉归有二子,庶长子为慕容吐谷浑,次子为慕容虎,涉归死后,使慕容吐谷浑领一千七百家部民,而部帅之位则传于次子慕容虎,后由于慕容虎与吐谷浑所率部落之间马斗引发了二人间的矛盾,吐谷浑遂率部西迁,远走敦煌。“阿干”是“阿步干”的省称,乃鲜卑语“兄长”之意,据此可以推知,阿干鲜卑山亦即阿步干鲜卑山,乃慕容唐兄吐谷浑率部西迁甘肃后,部落定居之处。吐谷浑到达此处后根据鲜卑先祖的惯例,将鲜卑部落所居之山以族名称之,遂名曰鲜卑山。由于吐谷浑为慕容唐庶长兄,鲜卑语称为阿步干(即阿干),为了区别慕容部与吐谷浑部所居之鲜卑山,遂亦称吐谷浑部所居之鲜卑山为阿步干鲜卑山,即兄长(所居的)鲜卑山。根据《水经注》所载,此鲜卑山在今敦煌东南四百里,或为今之祁连山。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支鲜卑部落离开了大鲜卑山,加入了东胡部落联盟,随同其他东胡部落一起与匈奴作战。随着东胡被匈奴所破,这支鲜卑部落“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由自与鸟丸相接。”造成了大量流散的乌桓人及部分匈奴人也随同他们一起退至柳城附近之青山,随后在此定居,并改青山为鲜卑山。此后,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三国时代——鲜卑势力的发展期

公元1世纪左右,曾经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人走向了衰落,其部众一分为二,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南移,剩下的都是一些弱小的部族,草原上的人口密度随之大幅度的降低。公元3世纪,鲜卑人在首领檀石槐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匈奴各部陆续成为他们刀下的香肠。从那时起,很多匈奴人开始融入鲜卑社会,广泛的通婚,促进了两个民族的融合,“匈奴父、鲜卑母”是真实的场景。在以后的300多年里,匈奴渐渐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视线,鲜卑成为草原的代言。

三国时期,中原大地的魏蜀吴在为争夺核心的统治权而惨烈的厮杀,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也正处在:不同势力的整合和挤压中。拥有高超智慧的政治家曹操看见了北方少数民族崛起所带来的威胁,采取拉拢亲宠,打压异类,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北方匈奴、鲜卑等各部总是处于内乱之中,为魏国统一中原排除了干扰。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但当魏国衰落,西晋王朝篡位替代之后,北方的各支少数民族政权看见了中原的乱世,决心统一中原,部分接受汉族文化又成为贵族的匈奴人掌握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能,经过三国时代的养精蓄锐,对中原统一之心渐渐滋长。他们在汉姓首领刘渊的带领下最先行动,也直接导致了赢弱的西晋的灭亡。那个靠篡夺王位而登上大统的西晋王朝过于短命,当北方的游牧大军刺插到城下时,王朝丢下了皇帝小儿,臣民一路仓皇的出逃,跨过长江,安身在东南一隅。晋的南迁,给了北方各民族政权更大的政治空间,拓跋鲜卑在机遇中崛起。

后三国时代——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帝国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迁居盛乐。为了表示自己有莫大的权势,于当年夏4月在盛乐祭天。诸部大人皆来助祭,只有白部(陇西鲜卑)大人观望不至。力微于是杀白部大人,诸部畏服,拓跋部从此取得了统率权,力微也取得了大酋长的世袭权。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公元277年拓跋力微死,属部离散。经过内乱17年,力微少子禄官继承大酋长位。这个继承权本来属于长子沙漠汗,但由于沙漠汗曾于公元261年被力微派往曹魏都城洛阳当质子,魏国给予金帛等赏赐,并允许互市。晋武帝取代曹魏后,沙漠汗归国,诸部大人在路上迎接,正在酒酣之际,天空有鸟飞翔而来。沙漠汗与诸部大人说:“我给你们把这飞鸟取过来”,说着就用弹弓射落飞鸟。诸部大人大惊,说他学得晋人异法怪术,如果继承大酋长之位,一定会改变旧俗,对诸部大人们不利。力微也怀疑沙漠汗晋化,因而沙漠汗未能继位。力微之少子禄官继位后心有余悸,他不敢违反长子继承的惯例,分国为三部:自己率一部在东,居濡源西(今河北宣化县西);沙漠汗长子猗色率。部在中,居参合陂北(今山西大同市西);猗色弟猗卢率一部在西,居盛乐(今和林县土城子)。猗沲、猗卢得到汉人的帮助,国力日益强盛。而猗包、禄官先后死去,由猗卢总统三部。

公元376年以后,由于前秦大军击代和高车等部的攻击,加之代国内部自相残杀,国中大乱,代国遂被前秦所灭。而什翼犍长孙拓跋玮得到刘库仁的保护,9年后又得复国。公元386年,拓跋珏复即代王位于牛川,改元登国,2月迁回都城盛乐,4月改国号为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史家称为后魏,亦称北魏,也有的称其为拓跋魏。

北魏改革与民族融合

拓跋玮建国定都后,在经济方面首要的措施是“务农息民”。以盛乐和平城(今大同)为中心的魏国本土,农业经济逐渐取代了畜牧业的主导地位。据史书记载,公元395年,后燕慕容宝攻魏,“收魏穇(糜)田百余万斛”,说明魏国本土已有相当规模的农业生产。

拓跋玮建国后,迫切寻求稳定皇权统治的办法和措施。他“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魏书》)。公元399年,还在新都平城立大学,置五经博士,增生员3000人,命郡县大索书籍,送平城。401年,亲祭先圣周公、先师孔子。魏国用大量汉族士人作文官,依靠这些汉族文官的支持,才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封建政治制度的统治机构。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北魏迁都平城后的近100年内,国力日益强盛,公元431年灭夏国;公元436年灭北燕;公元439年灭北凉。北魏至此统一了北方。公元494年,孝文皇帝元宏又将都城南迁洛都(洛阳),从公元484年至公元499年,进行了大改革。

首先,迁都洛阳。北魏政权的都城原在山西平城,即现在的大同,那里当时是鲜卑族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洛阳作为当时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汉族中心区城,拓跋鲜。卑迁都洛阳后,使拓跋鲜卑彻底割断了与原游牧地区的联系,完全纳人到中原汉族农业区域,处于华夏文化的包围中,有效地加快了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当时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治上采用汉法,对北魏社会进行全面汉化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将迁都洛阳的鲜卑人从形式到本质进行了改造。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其次,实行均田制。孝文帝下令继续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经济制度促进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并为鲜卑族的文化变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接着是学说汉话。孝文帝下令,禁说鲜卑语,要求鲜卑贵族学说汉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沟通推动了共同文化的出现,共同的语言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族之间的往来与交流。基于此,孝文帝规定:吟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目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明强制手段把汉语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语言推到台前,满足了民族之间交流的需要,有利于加速北魏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融合。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最后,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穿汉式服装也成为鲜卑族由塞外生活转入内地生活的必然举措。孝文帝下令革衣服之制。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另外,还提倡鲜卑貴族改用汉姓以及与汉族士族通婚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增进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消除彼此的隔阂感。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的在于使鲜卑民族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

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的建立:关陇集团的兴起

孝武帝死后,权臣高欢把持朝政,孝武帝登基,孝武帝立刻获得元魏忠臣的支持,并且反高欢势力也迅速地集结在孝武的周围。从表面看来他具备了与高欢抗衡的实力。事实上,孝武集团中掌握实权的是拥兵自重的尔朱将帅。这些人既不想团结在孝武周围,更不想齐心协力对抗高欢,他们就是拥兵自重,坐以待变。所以孝武集团从全局看是一盘散沙,失败是必然的。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看到打败高欢无望,但是又不愿做傀儡皇帝,于是他决定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公元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覆灭。

而西魏这一边,初期,宇文泰虽以六镇鲜卑为创业基础,但人数寡少,既不足与高欢抗衡,又不能对关陇豪强形成压倒性优势,故其政策,必以调和胡汉,融冶六镇关陇与山东人为一体为指归,形成陈寅恪先生所谓之关陇集团。西魏大统十六年,府兵组织系统正式成立,标志着关陇集团正式形成。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南朝西川荆雍地盘。在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隋唐之际关陇集团的兴衰

从北周到隋代,一直到后来唐朝,由鲜卑各族形成的关陇集团一直在历史演进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他们与当时贵族皇室在一起,成为左右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唐朝初年,著名的长孙无忌就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李世民才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样唐太宗才得以顺利即位,可见关陇集团的影响力。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唐代后期,大贵族政治时代已经远去,关陇集团衰亡,士族阶层随着科举制度而崛起,鲜卑后裔在唐代已经式微。这一时期鲜卑后人已经完全和汉人没有区别。著名的鲜卑后裔元结在唐代颇具文学才干,他隐居樊上,任道州刺史与容州刺史期间,以无名山水为写作对象,留下了文凤清丽、旨远辞高的山川铭。元结为远在山野、没人赏爱的无名山水取名,以寄托已意。他的山川铭除描绘奇山异水、大美自然之外,笔力集中在道德劝诚层面。他认为中唐以来世风日下、时俗浇狡,故倡导世人行君子之风、回归君子之德;他提醒世人莫忘仁义忠孝,坚守儒家的处世之道;他呼吁时人淡泊名利得失,坚守内心静和淳朴。

从汉末魏晋到隋唐:一篇文章讲清鲜卑族的兴衰史

结语

拓跋鲜卑的政权灭亡后,作为一个民族,鲜卑人逐渐消失了,他们慢慢与汉族融为一体,除了慕容、长孙、独孤这些明显的鮮卑姓氏外,似乎他们并没有留下任何标志性的文化因素,就是这些姓氏也演变为典型的汉族复姓。但鲜卑民族朝气蓬勃、尚武务实的精神己与中原汉文明融为一体,“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使得随后的隋唐帝国文化趋于多元化走向。雍容璀璨的煌煌盛唐气象,正是“毛毳腥膻满咸洛”民族大融合的混血优生儿之脸庞。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