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明、端午和中秋、春节一道,
享受着“国家法定假日”的殊荣,
还有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却日渐式微,
那就是,七月半、三月三!
三月三,
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万物萌动,春情勃发,
正是一年中踏青幽会的最好时光。
三月三是周朝的法定恋爱节日,
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
每年这一天,
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
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
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
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
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
而少男少女更是节日的主角,
他们载歌载舞,
自由寻找或约会中意的对象。
有《周礼·媒氏》为证: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郑风·溱洧》,记载了当年的一场幽会:
河对岸正在举行三月三祓(fú)禊(xì)仪式,
一对少年男女踏着柔软的青草,
各执一株兰花,来到河边。
女孩仰着头调皮地问男孩:
你怎么不到那边看热闹呢?
男孩说去过了。
女孩撒娇说:再去一次嘛!
男孩心跳跳地答应了,并赠她一束芍药花。
自周朝以降,三月三踏青幽会,一直广为盛行。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记载的就是王羲之、谢安等人三月三于兰亭欢饮的雅事: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杜甫一首“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又隐藏着多少暧昧、香艳的故事;
崔护则以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将踏青的艳遇写得令人无限神往而又无限怅惘。
有人说,三月三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遗憾的是,它先是被七夕取代了,
而七夕后来又输给了西方的情人节。
我们只能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侗族的“花炮节”、
瑶族的“干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中,
遥想“三月三”昔日的风采。
与三月三命运相似的便是七月半。
有人从西方拣来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万圣节,
偏偏把七月半这个传统“鬼节”丢到一边。
提起七月半,
不少人马上就会想到张岱的名篇《西湖七月半》。
想当年,每到七月半的晚上,
西湖的各大寺院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
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
这一夜的风雅及热闹虽不及中秋节,
但也“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
七月半在佛家叫盂兰盆节,在道家叫中元节。
此时若干农作物已经成熟,
后人按例要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传说这一天,阴间将放出全部鬼魂,
民间不仅要祭祀亡故的亲人,
还要供奉孤魂野鬼。
前者体现的是孝道,
后者体现的则是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精神。
除祭祀之外,七月半还会放河灯。
河灯通常用彩纸剪成,
底座点上蜡烛,
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
以照亮鬼魂从阴间到阳间的幽暗路,
同时寄托对故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祈求子孙祛病禳灾、幸福安康。
如今,七月半在我国日渐式微,
却在中华文化圈内大放光芒。
尤其是日本,盂兰盆节于隋唐时传入,
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
企业一般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
很多在外工作的日本人,
都会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
七月半其实已无关迷信,
更多的是提醒我们常存一颗敬畏之心。
失去敬畏的灵魂会流于放肆,
当人人都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人心岂能不乱?世界岂能太平!
三月三、七月半,
如果这样美好的传统节日都泯灭了,
我们如何对得起先人,又如何向子孙交代?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丢弃传统就意味着断代。
从三月三、七月半开始,
让我们共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找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