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也就是很多人口中“一年一度的七月半鬼节”。
相传,中元节这天阴曹地府的鬼门会大开,全部鬼将重返人间,所以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闭门不出,以免撞鬼。
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七月半的来历,你就会发现:其实七月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其实,中元节最初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俗节日。在中元节这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来祭祀先祖、祈求平安、超度亡魂,非常热闹。
唐代诗人李郢就曾在其诗作《中元夜》中写道:“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由此可见,在古代(至少在唐代),中元节的晚上是非常热闹的,人们不会害怕撞鬼,更不会谈鬼色变、闭门不出。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其代表作《西湖七月半》的最后也写道“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从张岱的这篇散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中元夜游的盛况。
清朝乾隆时期,《普宁县志》记载:“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意思是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宫将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这一天人们都要准备好酒食、馐馔招待。可以看出,《普宁县志》里的记载仍然没有提到人们对中元节有丝毫的恐惧,有的依然只是“以物寄哀思,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实际上,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元节也依然热闹,尤其是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中元节甚至比“七夕”、“清明”还要热闹。当时人们还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而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元节被认为是封建迷信,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中元节变得如此神秘,如此冷清,甚至让人心生恐惧恐怕也是中元节被边缘化后造成的误解。
好了,中元节的讨论到这里我们就不继续展开了。下面,历史妞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中元节起源的、非常有意思的民间故事。
这个故事跟我们大家熟悉的一个人——蔡伦——有关。
我们都知道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确切的说是改进或改良)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蔡伦因此被纸工们奉为造纸鼻祖,而他发明的纸也被称为“蔡侯纸” 。
作为当时最著名的发明家,蔡伦凭借他发明的“蔡侯纸”得到了汉和帝刘肇的赞赏,并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
蔡伦凭借造纸术“发家致富”的故事传开以后,很多人都来找他学习造纸技术,但是蔡伦都一一谢绝了,除了他的哥哥蔡莫。
可惜,蔡莫图财心切,功夫还没有学到家,就急着和妻子慧娘一起在家里办起了手工作坊。他们夫妻俩日夜兼工,终于造出了一屋子纸,以为可以大赚一笔、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了。可惜,由于纸张质量低劣,他们夫妻俩造出来的根本卖不出去。眼看着老本都快亏光了,蔡伦的嫂嫂慧娘灵机一动想到了一条妙计,之后他们夫妻俩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起死回生的好戏:
慧娘假装暴毙,躺在棺材里,然后蔡莫在棺前一边哭诉,一边烧纸。
为了达到最大效果,男主角蔡莫在慧娘的棺材前哭得死去活来,最终成功的引起了邻居们的注意,大家纷纷前来劝解、悼念,有的还掉了眼泪。就在这时,女主角慧娘登场了,她在棺材里面大叫:“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起初还有点害怕,但是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打开了棺材盖,慧娘于是跳了出来。
后来,慧娘有板有眼的告诉邻居:“在阴间,阎王罚我推磨,我以为要受尽折磨,但是没想到有很多小鬼争着抢着要给我推磨。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的纸在阴间就是钱,小鬼们争着为我推磨就是想要钱。最后,我给阎王送了很多钱,阎王就放我回来了。”就这样,在场的人们居然没有看穿慧娘的把戏,还相信了她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故事,并且争着要买她家的纸烧给先人。最终,形成了七月半烧纸的习俗并流传了下来。
相比之下,这个故事是不是更有趣,也更轻松呢?
其实,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提到了:中元节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俗节日,目的是为了祭祀先祖、祈求平安、超度亡魂。因此,当我们谈起中元节时,不妨跳脱鬼的角度,回归祭祀先祖、祈求平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