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五岳是传统的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礼仪相结合的产物,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命名五座高山,世人皆知东岳雄、西岳险、中岳峻、南岳秀,唯独北岳恒山,古今有别。
早在尧舜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岳祀”的礼仪,北岳恒山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书中记载舜帝北巡时遥祭北岳,封其为“万山宗主”,传说当年舜帝巡游北岳,至大茂山遇大雪阻隔,人马均无法前行,忽然从遥远的北岳之巅飞来一块灵石,坠于舜帝眼前,舜帝便赶紧下马在大茂山前祭拜北岳大帝,数年之后,舜帝再次巡游北岳,灵石又落在曲阳,于是在灵石旁修建北岳庙。自此,后世开始在曲阳北岳庙祭祀北岳。
传说自然不足信,但实数明确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大茂山,又称之为神仙山,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对大茂山有过精彩的描述:“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祭祀在古代是即为重要的国家活动,建在曲阳的北岳庙,即是历代帝王遥祭北岳恒山的场所,粗算一下,恒山的祭祀活动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恒山志》记载,秦始皇曾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临恒山祭祀北岳恒山大帝,恒山香火进入大盛,到了唐代,北岳恒山祭祀已成为国家安定的象征,皇帝颁诏,每年立冬之日或亲临祭祀,或派大臣与地方官员一道天子祭祀。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北岳的名号一直是属于河北省的大茂山,自汉代至清初,历代帝王均尊大茂山为北岳。明代以来开始有北岳位于山西的说法,有人认为在明代时,山西等地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重地,地位日益重要,相关的自然人为景观也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清朝顺治帝登基后,北岳祭祀正式改在山西浑源,自此,河北曲阳的北岳将自己肩负了上千年的皇家祭祀使命,连同北岳恒山的名号,一起移交给了山西浑源。
为什么会发生北岳移祀之事?还是要翻开历史寻找答案,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前,山西浑源距离中央政权的距离太远,皇帝不方便祭祀,汉唐的首都均在关中,处于政权中心北方的河北曲阳位置似乎刚刚好,北宋时期,山西浑源一带是同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的地方,不可能去山上祭祀,宋室南渡之后,北方大面积国土落入金人和蒙古人手里,他们本族没有到山岳祭祀的传统,也就仿照汉人的旧制,到河北曲阳祭祀,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因大茂山和北岳庙均在京城以南,再称“北岳”就不合适了,于是才有了移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的提议,但是为了方便,明朝依然在河北曲阳遥祭北岳,直到清顺治帝坐实了山西恒山的北岳之名。
恒山,作为道教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在恒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踪遗迹和神话传说,不论是从民间传说中还是在历史上的志怪小说中,都能搜罗到一大筐关于张果老的传奇故事。
传说中果老岭上的小圆坑就是由张果老的坐骑踩出来的,在当地百姓心中,张果老可以说是恒山最有名的神仙了。老人家本名张果,由于他年纪很大,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上加一个“老”字,表示对他的尊敬,据张果老自称,他是帝尧时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3000多岁,他出入常倒骑一头毛驴,日行万里,休息时,便把毛驴像纸一样折叠起来,收入行囊,重新上路时喷口水,又还原成了真驴,相传他久隐山西恒山,往来于晋汾之间,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曾想召见他,结果他借用法术装死避开,后来唐玄宗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屡次派遣近臣邀他进宫,拒绝多次后被唐玄宗召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唐玄宗十分佩服张果老,就授他“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唐玄宗还有个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像把她嫁给张果老,不料,张果老却坚持不受,还唱道:“娶妇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唐玄宗请来善相神鬼的道士叶法善打探张果老的底细,叶法善回应道,如果说出真相,自己会立遭天谴,玄宗安抚说会想尽一切办法救他,叶法善指着张果老说:“此乃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话音刚落便七窍流血倒地,张果老愤愤说道,这家伙修行不够,胆敢泄露天机,今日不除,日后还会再生事端,玄宗见状再三恳求放叶法善一马,张果老才往其脸上喷了口水,救活了他,然后掏出纸驴,吹气成形,倒骑驴背走了,后来玄宗听说张果老死后有人打开他的棺材,里面却空空如也,于是下诏修建栖霞观来纪念这位老神仙。
关于张果老的神话传说在民间不断被丰富和演绎,满足了人们对于神仙的各种想象和美好愿望,他嘲弄王权,抨击富贵,逍遥自在,救助世人,自然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的说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是中国朴素的哲学辩证思想的体现。(责编:李凤森 道和天下整理部分网络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