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岳之北岳探源
作者:杨新儒
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中华五岳之一,古称为“朔方第一山”。《诗经》里对五岳这样赞叹:“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经在游记中赞到:“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这样神奇壮丽,那么到底它的源流如何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岳”在春秋以前是指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帝统领天下时,掌管四方事务的部落首领就称为“岳”。后来逐渐演变成主管山岳的官吏名称与所管山岳的名称合二为一,“象大山之形”,“山之尊者为岳”,“崧高维岳”,先民崇拜大山,五岳成为统治地位和领土征服的象征,成为群神所居之地,于是就出现了“四岳”、“五岳”等名称。“岳”的说法在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始见于《尚书·舜典》,虞舜于“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当时称为四岳,北岳也在其中,只有东岳特别署名为岱宗。虞舜二月巡狩东岳,五月巡狩南岳,八月巡狩西岳,十一月立冬之时巡狩北岳。皇帝巡狩四岳的时候,主管山岳的官员点燃烟火,以便四方的诸侯聚集来朝。道教典籍《洞天记》中记载:“黄帝画野分州,乃分五岳。”但是黄帝是否分封五岳现在还没有正史可供借鉴;在战国后期的典籍《周礼·大宗伯·大司乐》一书中开始有五岳的名称记载:“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诗话》一书中也指出:“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尔雅》一书对五岳名称开始明确指出,确定是泰、华、霍、恒、崧。其中的“恒”就专门指的是北岳恒山。西岳和南岳的名称曾经变换过,霍山(天柱山)和衡山都曾经命名为南岳,华山也曾经命名为中岳,而只有泰山和恒山的名称历史上一直没有更换过。
一般学者认为,五岳的思想是糅合夏代、商代以来的四方神、战国初期的五行观念和《周易》思想而形成的山岳崇拜。“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代帝王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传》曰:“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又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恒山志序》)明清国家典制规定:“国家有大典礼、大政务及征伐奏凯、河渠祈祷之事,或巡狩经过,皆命重臣致祭岱岳。”当然,古代交通不便,特别五岳基本上都是崇山峻岭,道路遥远,坎坷难行,战乱频仍,皇帝不是事务繁忙,就是身体病弱,或者出于安全考虑,不可能都亲自攀登五岳山巅去巡狩、祭祀、封禅,所以一般每十年“望秩于山川”。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亲自祭祀的地方也只有泰山一处。
浑源县的北岳恒山之所以作为皇帝“望秩”的名山,除了因为它山特高大,洞穴窈窕,林木葱茏,灵气磅礴,还可以从位置、天文和河流等三个方面印证。从区位上说,浑源县的北岳恒山是处于周朝国都洛邑正北方向,是黑帝颛顼创制的古代九州之一的并州的镇山,且是古代天下十二座名山之一。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之地,武王伐纣取得成功之后,就着手在国家的中央建立新都,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两年之后,武王疾殁,周成王继位。周公旦受托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在平定“三监之乱”后,感到中原难以掌控,在伊、洛二水一带建设新的都邑,取周道始成之意,定名东都成周洛邑。洛邑就是周代洛阳的古称。洛邑作为东周的都城,实际包括王城和成周二城,有些资料将其称为"一都二城"。《尚书》称东都为“土中”、“洛师”、“洛邑”、“新邑洛”“东国洛”,周代金文称“成周”、“中国”、“王(城)”等。周公辅佐周成王在洛邑制礼作乐,完成周代的国家礼仪规范。东周成周城作为洛邑国都的一部分,是在西周城的基础上兴建的,后来,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又在此基础上改扩建,并作为都城。尽管成周城因沧桑巨变,昔日繁华壮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成周城作为王都洛邑的一部分,为维护王室的尊严,维护洛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作出了积极贡献。成周城的营建,集中总结了商、周时期都城构筑的指导思想,即:都城以政治功能为主,是周天子获取政治权力和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因此,都城的位置必须选择在天下的中央,天子要从天下的中央地区,治理天下所有的民众。洛邑也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国家首都,既然洛邑即洛阳,而洛阳是中国的中心,那么五岳四渎按照五行之说作为江山社稷的象征,其位置的确定就不是一件随意而为的事情。这些名山的选择是作为一种宣示主权、控制领土、安定四方的记号,并且和山川祭祀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诸多名山大川中选择代表“天下”的名山,当然首选九州的镇山。国都附近中心地带的嵩山作为中岳当之无愧。《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而沿黄河一线分封左岱岳、右华岳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东、西、中三岳都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其获分封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文化传承意义非凡。那么处于国都直线距离正南方的就是南方的南岳衡山,处于国都直线距离正北方的靠山就是古代并州的镇山——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北岳恒山了。《周礼·职方氏》记载:“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前汉书·地理志》记载:“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图书部保存的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刊印的名为《备志皇明一统形势分野出处全见》的地图,图上把浑源附近的山峰标注为“北岳”。清乾隆《和其衷恒山志序》中说:“夫恒位在北,以卦图考之,于先天属坤,于后天属坎。坎,水也;坤,土也。水土之气,钟灵毓秀,融结兹山,而为万物归藏之会。”《舆地广记》也记载:周朝时,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北岳恒山就是并州的镇山。
从天文上说,许多典籍都有说明。《春秋·元命苞》上说:“毕宿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恒山。”意思就是:毕宿,以大而说是冀州的分野,以小而说是赵国的分野,耸立的是恒山。宋均注曰:“恒山,昴毕之精。”《汉晋志》载:“恒山入于昴宿五度。”《史记·天官书·正义》:“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这些资料既说明了恒山之分野,也阐明了作为国家北疆之重要属性,从而论证了只有作为恒山山脉主峰、气势雄伟的浑源恒山才可以担得起国界象征的观点,对于准确地判定古北岳恒山的大体位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从河流方面来说,《前汉书·地理志》记载:“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颜师古注释为:“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其中“恒”就是出自浑源恒山的恒水,也就是现在的浑源浑河;“卫”就是出自河北灵寿县的卫水。清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在《释道山北条阳列二》中指出:“恒山以恒水所出得名,即今之浑河,发自浑源州,与滹沱河、卫河夹恒岳而东行,故禹贡并称恒卫。”他还指出:“况浑源之与上曲阳,同祀恒山,不过一在其支麓,一就其主山,并未舍恒别祀,何谓迁改?”
五岳四渎代表国家的神圣威权,一般不会轻易转换。“五岳有定,历代之制,改都而不改岳。”所以,至汉以后一直到明清,浑源北岳恒山主峰虽然因为多年战乱、道路坎坷难行、祭祀方便、飞石传说等诸多原因有改祀恒山支麓河北曲阳的变化,但是无论是“望秩”、庙祭,或者是正式改祀,雄伟苍茫的北岳恒山作为国家祭祀主山的真正目标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化,任何曲解非议都无法动摇和取代自古以来浑源恒山作为五岳之一在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中华五岳之首_五岳中南岳是
中华五岳之北岳探源 作者:杨新儒 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中华五岳之一,古称为“朔方第一山”。《诗经》里对五岳这样赞叹:“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明代大旅行家
-
五岳哪个山最美_五岳最美的山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人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以后道、佛教开始在五岳建道观和佛寺进行宗教活动。 一东岳泰山,“
-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一览表_五言绝句仄韵
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给大家。 前几日发平仄谱时,先发的七言律诗的,当时有朋友应该先学五言,我是想七言都会了,更何况五言呢?:)律诗都会了,更何况绝句呢
-
五月榴花照眼明下一句_
微信ID:iwenxuebao 五月榴花照眼明 钱红莉 孩子爷爷在我们的房前屋后栽了四棵石榴树。去年被人拔掉两棵,剩下两棵。阳台外面兼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露台,我们种了蜡梅、柑橘、龟背竹、气
-
中国诗词格律大全_古风诗的格律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格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字数自由,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还有杂言,像《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等都属于古体
-
五岳中位于南方的是哪座山_五岳中四岳是什么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
-
物是人非 古诗_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意思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物是人非事事休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
西王母出自山海经吗_山海经西王母真身图
西王母信仰在中国流传已久,在汉以前早已有之。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内涵不断扩充,到了汉代在黄老之学的影响下,“升仙不死”成为人们崇拜西王母的主要目的和精神诉求,但
-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注释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采薇采薇,薇
-
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达了什么情感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自诗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写柳枝青青,依依含情,春意骀荡,离思缠绵,后写雪片莹莹,凄凄幽冷,冬色悲凉,归路泥泞。春秋时人戍边卫国,今天的我们为了生计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
采薇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 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