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书五经”大家似乎都知道,但到底它是说什么的,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什么样意义,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却是少有人知晓的。其实这也不能怪大家,因为有着历史的原因和近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四书五经”没有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纳入课程教学。这些瑰宝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在生活、社会、人文、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指导我们。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四书五经】之“五经”
儒家的经典中,“四书五经”的意义非凡,无比重要。其实“五经”原本是“六经”,“焚书坑儒”之后《乐经》失传,所以仅剩《诗》《书》《礼》《易》和《春秋》,称“五经”。相传,这些经典都经过了孔子的整理或修改。自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武帝还专门设立了“五经博士”的官职,儒家的地位陡然升高;
《诗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孔子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所以又叫“毛诗”。《诗经》中的诗原本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有风、雅、颂三类之分;
《尚书》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儒家尊之为《书经》。《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后世所传《尚书》,被认为是儒家的假托之作。《尚书》向来被认为是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礼》
《礼》是以《仪礼》为主,还包括《礼记》和《周礼》,东汉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
《易》
《易》就是《易经》,它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在中国,《易经》的地位至高无上,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时,《易经》是帝王之学,也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春秋》
《春秋》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