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而后定;不谋,而衰矣”,“谋深,虑远,成之因也”。这是《菜根谭》谋略篇中的两句论断,它深刻地揭示了谋与虑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旷世奇书《鬼谷子》中也提到:“虑深远,则计谋成”。
实施行动之前,需要仔细地谋划,从全局的观念进行考虑,才能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效果。做事之前不三思,万万不可取,三思之后不行动,万事难成。
一、欲谋事,必先知己知彼
《鬼谷子·谋篇》开篇就说,凡是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先要弄清原由,以探究其实情,根据实情,以制定上、中、下三种策略,比较三种策略,然后才可以谋划出奇妙的计谋。
《孙子·谋攻》中云:“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鬼谷子》也说:“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所以知己为先,知彼为后,自知才能知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便是不自知,无法自知,就会高估自己,看低别人,甚至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最终却总是事与愿违。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智者。公元234年十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诸葛亮生前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能恢复汉室,所以他连续六出祁山。但是结果,诸葛亮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蜀国越打越穷,越打越弱。
所以陈寿又评论诸葛亮:“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很简单,陈寿说:“诸葛亮是个治国良才,跟管仲,萧何一样是治世良才,但是却比不上他们,因为诸葛亮没有自知之明,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别人的长短善恶,固然算得上聪明;但若能知人更能自知,才真正算得上大智慧。而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却时常碰到这样的事情,由于盲目的乐观和自信,做了超出我们能力范围、认知范围之外的事,最终耽误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
所以在谋划任何事情以前,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知道我要干什么,二、知道你在想什么,三、知道自己与对手的实情。只有自己免于迷惑,才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谋划。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又如何能知人呢?
二、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
《太公金匮》有言:“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辛弃疾也说:“事未至而预图,刚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说的都是让我们做事须有谋划,有准备,未雨绸缪才易获得成功;如事先没有打算,心中无数就盲目办事,一遇困难猝然不知所措,就易于失败。
《菜根谭》中说:“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意思是说,在没有工作的空闲时,也不能无所事事,通过做一些轻松的小事,在忙碌之时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东晋时期,名将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视察战船制造进展期间,发现地上到处扔着木屑。于是他便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陶侃吩咐将旧年收好的木屑拿出来,洒在路上,一下子就解决了官员出入困难的问题。
官府用竹子时,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较大的竹块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陶侃死后,大将桓温征战四川,但发现装战船用的竹钉不足。这时有人想起了陶侃储存下来的竹头,原先准备的“废物”终于派上了用场。
现代社会虽然发达,可是人们的忙碌程度并没有降低。许多人一旦有时间闲适下来,则由于懒惰的原因,要么只顾着吃喝玩乐,要么只顾着睡大觉。其实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正是可以有备无患的时候。
人生的修为在平时。闲时积蓄力量,忙时积累经验,走的路上收获两岸的风景,停留的时候汲取太阳的光辉。
三、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
“静”是心理上闲适自然,暂时不需要行动的状态。在安静时适度放空自己,有利于调整情绪;但是不能耽于空想无益之事,应该多多修心养性,养精蓄锐,当日后遇到问题,需要做出行动的时候才不会慌乱。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大意是: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孔子并不反对思考,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但是对于那种毫无实际意义的空想,则认为是浪费时光。
静时也最宜反省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曾国藩像
有一次,曾国藩拜访好友陈岱云,与其谈论诗歌,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曾国藩滔滔不绝,反反复复,沾沾自喜,兴致极高,一直谈到三更。
但等曾国藩静心反省时,认为自己说话太多,心里“颇有骄气”,是“斗筲之量,真可丑也”。他认为陈岱云“每日工夫甚多而严,可谓惜分阴者”,而自己则是“玩世不振”,觉得这样不仅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朋友。
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仅艺术精湛,而且以长寿著称。他总结自己的作画之道、长寿秘诀,就是不耽于空想。必须动脑构思画境时,他集聚精神边画边思。除此,他毫不空思,尤其是夜晚,不动脑、不费神、不贪坐。
俗语说:“一动不如一静。”而动时能得到多大效益,取决于静时能理出多少头绪。
四、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暗处为阴,明处为阳。鬼谷子云:“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如果用最简单的词去区分阴谋与阳谋,那就是前者手段卑劣,后者光明磊落。
阴谋和阳谋只要用法得当,都可以圆满完成预设的目标。但阳谋与阴谋所不同的是,阳谋所有行动与计划都让对手看见、知道,却依然具有强大的震慑力,有可能使对手不战而屈,这是阴谋达不到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春秋时期,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了司马穰苴。
穰苴面见齐景公,陈述兵法心得,深受齐景公欣赏,拜为大将军,令他率兵退敌!
穰苴则说:“我素来卑贱,国君把我从乡间提拔起来,骤然授予我兵权,人心不服,我请求国君派一位平时受您恩宠,并且被国人敬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我的军令才能够被执行!”
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
第二天,穰苴早早来到军营等候庄贾,时间慢慢过去,还是不见庄贾。穰苴一直等到下午,见庄贾仍旧不来,于是自己一人登台阅兵,申明军令。一直到太阳快下山,庄贾才醉醺醺的姗姗来迟,摇摇晃晃的登上将台。
穰苴冷问:“监军为何来迟?”
庄贾回答说:“今日远行,亲戚朋友前来饯行送别的络绎不绝,所以来迟。”
穰苴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间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
回答说“应当斩首。”
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很震惊害怕。
部队出发后,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特别照顾体弱多病的。
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时,病弱的士兵也要求前行,争先奋勇地为他赴敌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渡黄河向北撤退,因而溃散。
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
同样的例子还有商鞅立木树信。司马穰苴想要达到的效果,明明白白,光明磊落,就是通过提前的谋划,毫不掩饰自己通过立信立威,激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斗志,迫使对方不战而降。
阴谋能欺骗别人一时,无法欺骗别人一世。而阳谋则令你无论面对任何人时,都能抬头挺胸而毫无畏惧。
- 上一篇:五代十国乱吗_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皇帝
- 下一篇:梧桐叶落时_梧桐断角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