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堪称命运的转折点,他究竟写了什么诗
在后世的印象中,大文豪苏轼是一位游戏人间的智者,他宠辱不惊,笑对风波,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然而,苏轼再怎样豁达乐观,也终究食人间烟火,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就连高僧大德,亦认为“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苏轼怎能免俗?
苏轼非常诙谐,这种性格的人,也比较容易多话,北宋的官员,都是学识渊博之辈,动辄旁征博引,而倒霉的苏轼,便被御史盯上了,他们找出了许多,被认为是以下犯上的文章和诗词。
宋神宗听闻之后,非常生气,所谓墙倒众人推,朝官最擅长察言观色,看见宋神宗不喜,其他的官员也纷纷翻出苏轼各种陈年往事,特别是御史中丞李定,更是历数苏轼四大极刑之罪。宋神宗勃然大怒,下令将苏轼押赴京城治罪。
当时驸马都尉王诜,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好友,他派人快马加鞭,通知苏辙,苏辙听到后,大惊失色,连忙传信苏轼。苏轼闻之,如遭雷亟,慌得不知如何是好,躲在官衙不敢出来,通判只能劝他:传旨的人毕竟来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况且使者还没说是因罪逮捕你呢。
苏轼出来后,看见皇帝派来的使者,顿时悲伤不已,说要回去和家人诀别。使者淡然一笑,说:不至于如此,皇上只是传唤你进京答话,你整的这么生离死别的干嘛!
在去往京城的路上,苏轼坐立不安,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在等着他,他几度承受不住压力,想跳水自杀,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跳下去。其实设身处地思考一下,苏轼这种患得患失的表现是人之常情,面临死亡,有几个人能做到安之若素。
到了京城之后,苏轼被关进监狱审讯,对于御史指控他的讽刺诗,苏轼供认不讳。对此,宋神宗极其震怒和失望,下令将苏轼打入大牢,等候处置。那么,御史说苏轼写诗讽刺朝政和皇帝,究竟是什么诗呢?
宦海沉浮,免不了勾心斗角,想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者,寥寥无几,大部分抱着这种想法的,不是被拉下淤泥,就是被推出池塘。苏轼因为不想陷入淤泥,所以一直被其他官员向外推。
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湖州,按规矩,他写了一篇文章感谢皇帝,但是苏轼仗着才高,写了一句牢骚话,其中被揪住小辫子的则是: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这句话,本来是苏轼自谦之语,就是说没有什么才干,但是监察御史认为,其中“新进”是指新法,所以“难陪新进,老不生事”的言下之意就是苏轼鄙视新法,认为新法是在生事。当时宋神宗极力主张王安石的新法,而生事一直是保守党攻击新法党的词语。
当然,如果只是这一句话,也没什么大不了,当时很多人不喜新法,又不是苏轼一人,这属于正常辩论。可是,这句话令监察御史们,犹如打了鸡血般的挑苏轼的作品,说来也不巧,当时苏轼的诗集刚好刊发,于是,那些御史人手一本,开始了“大家来找茬”。
事实证明,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首先是一个叫舒亶的带头冲锋,他从苏轼的诗集中,找出了“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舒亶认为,前一句是苏轼讽刺皇帝明法以课试郡吏,后一句是讽刺盐禁政策。
因为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王安石又深得神宗之心,所以司马光干脆罢相,建了一座独乐园来著《资治通鉴》。苏轼听闻之后,曾写过“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君实便是司马光的字,御史台认为,这是苏轼反对新法,为司马光复出造势,其心可诛。
还有《和韵答黄庭坚二首》、《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等诗,也被找出有抨击新法的诗句,而这些诗作又是和黄庭坚、王诜的唱和之作,故而,他们也遭受牵连。因为苏轼交游广泛,相互赠诗极多,当时这个案子受到牵连的,有二十九人之多。
当然,这些诗文并不是指控苏轼的全部内容,当时的御史找到了一百多首相关诗词。御史台的审讯者,通宵达旦轮番对苏轼进行审问,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之下,苏轼对那些指控供认不讳。在此之后,苏轼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写下两首诀别诗赠给自己的弟弟,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催人泪下。
而苏辙在苏轼入狱后,也是积极营救,曾多次请求革除自己的官职,只为换哥哥苏轼一条生路。他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写道:
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在面临生离死别的境况下,二人的兄弟情谊尤为真挚,据说,宋神宗在看了他们两人的诗作之后,也是非常动容,心中不忍。而且,当时的宰相吴充,已经罢相的王安石,还有卧病在床的曹太后纷纷求情。
并且,就连被苏轼讽刺的新法党干将章惇也极力营救,虽然他们政见不合,但是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再加上宋太祖曾言规定,除了叛逆谋反罪,一概不能杀大臣,在这些综合原因之下,苏轼得以免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并没有什么实权,这不过是朝廷给贬谪的一道护身符,以免这些士大夫受到小人欺辱,有损朝廷颜面。因为这次文字狱是监察御史发起的,并且审讯也是在御史台,而御史台官衙内大的大树上,有许多乌鸦,御史台也被人称为乌台。
结语:
所以,苏轼的这个案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而这个诗案,也并非单纯的一首诗,而是因一句话引发的一系列讽刺诗。不过,这正是这次事件,使得苏轼在心境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诗文风格,也从之前的论政转变为对人生的感悟而思考,他流传于后世的许多千古名作,都是在这之后所写出来的。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苏东坡乌台诗案写的两首绝命诗_乌台诗案前后苏轼的诗歌变化
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堪称命运的转折点,他究竟写了什么诗 在后世的印象中,大文豪苏轼是一位游戏人间的智者,他宠辱不惊,笑对风波,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然而,苏轼再怎样豁
-
后唐庄宗李存勖_李存勖是唐朝宗室吗
上篇说到李存勖奔袭大梁,以朱友贞自杀宣告后梁灭亡而终,咱们这篇接着说。 李存勖终于亲手将刀插进了后梁的心脏,他方才擦掉身上猩红的血,这会儿抬头便看到了大梁金碧辉煌的皇宫。
-
文化常识选择题及答案解析_文化常识判断题
在公基非法律部分考试中,小伙伴们估计最大的烦恼估计就是文化常识这一块,因为内容太多、太杂,导致小伙伴失去了兴趣。其实,内容多且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梳理一下。今天小编就带
-
战国名将吴起的悲剧_吴起是春秋人还是战国人?
《资治通鉴》原文节选: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 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
-
怎么评价吴起这个人_吴起被称为
吴起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鲁国时期、杀妻求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
-
前七任太子都死了李恪_李世民三儿子李恪的结局
为何说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儿子?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
-
门前绿水绕青山下联_青山着意化为桥上联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古诗词离不开山水,离不开云烟,离不开风花雪月。不仅诗词离不开,诗人们也颇喜欢登山写山,如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张
-
唐诗三百首最经典五言绝句_唐诗三百首的诗词大全五言绝句的内容
《全唐诗》中十首经典五言绝句,每一句都流传千古! 相思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子:《资暇集》:“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
-
武则天兰儿的下场_贺兰敏月为什么恨武则天
武则天在太宗一朝未受重视,在高宗朝却扶摇直上,成为了与李治并称的“二圣”,权势滔天。武家也因此飞黄腾达,武则天的姐姐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母亲杨氏为荣国夫人,就连死去的父
-
武则天的宰相三思是谁_武三思是武则天的关系
古代女性的一生很不容易,一般要经过幼年少年的娘家生活和青年中老年的夫家生活,每段生活经历的差别都很大,但不管怎么说,她的根都在娘家,因此她们中的很多人一般都很注重自己的
-
武昌鱼有多少根鱼刺_武昌鱼有没有刺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是毛主席的著名诗句。武昌鱼因而更加出名,更加为人爱吃,更加为人津津乐道。 曾在武汉居住数年,常吃“鳊鱼”。脂厚味美,只是细刺太多,那时还小,总感
-
武则天真实出生地址_武则天的身世来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关于她的身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两《唐书》记载,武则天的籍贯是在今山西文水。她的出生地,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后代人进行研究后得出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