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学而日益,道而日损_如何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而日益,道而日损_如何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17 15:45:19
阅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继续宣说上章的内省思想。此章经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二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段: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一段经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为修行人指示修行法要为学与为道是二个不同方向。在此之前,世人对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不作分别,以为是同一种学问,只是科目不同,正像数学物理。既然是同样的学问,都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增加知识,假以时日,必获成功。

但老子在此明确宣说修行正理,告诉修行人出世间学问与世间学问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出世间学问是玄览觉照,无需记忆、分类,是去知识化的。

世人想成为一个修行人,必须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的修学方法,这种方法从未听说过。这句经文似乎是对于刚入中士道的修行人而言,因为他们马上要进入修道的第二个阶段

下士道不讲这样高深的内容。进入中士道,他们将来可能就是以修道为毕生使命,把修道的觉悟用于解脱自我,并用于开导世人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二句经文十分透骨,肯定是回答弟子的疑问。有代表存在,无代表不存在,即对存在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意味着断灭还是对更本质的存在的领会?世人心智简单的把对存在的否定认为是断灭,但圣人知道是一种更本质的存在。

因此对存在的否定面前,世人很恐慌,圣人很淡定。去知识化也是如此。去知识化表面看非常荒唐,因此老子细细讲述“去知识化”本身就是一种更本质的新知识。在老子的语言中,把它称为“不言之教”《道德经》一直在宣说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二十章),

“希言自然”(二十三章),

“不出户,知天下”(四十七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七章)

不言之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的重要内容,不理解不言之教就无法理解无为思想。今天的学人对无为似乎很熟悉,但真正理解无为的寥寥无几。文明学家、历史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告诉我们,语言是伟大的发明,语言的出现代表人类的进化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自从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来,文化精英总是暗暗的问:人类还在进化中吗?下一个进化的高峰是什么?是体型的变化还是什么变化作为显著特征?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达尔文时代,普通人以为只有人类有语言,动物没有语言。但今天的动物学家不再坚持这样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易经》)母鹤在山阴鸣叫,呼唤自己的孩子,幼鹤听到,马上回应母鹤。

显然古代智者早就认为动物也有语言。现在人们不仅知道神经系统较发达的动物有语言,像鱼类这样神经系统不太发达的动物也可以用语言交流。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海豚会发出不同声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向同伴传递不同的信息。语言在信息交流中如此重要,为什么老子提出“不言之教”?是要人类退化到低等动物的状态吗?不是,老子把不言之教视为人类的一种智慧进化。

语言交流的内容属于低等智慧,不属于高等智慧。要理解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不是语言能够做到的,而是非语言的玄照才能实现。语言是反映差别性的(二),而宇宙和生命最深刻的本质是“一”,即无差别性。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感觉器官和语言都服务于差别性的认知,不能服务无差别性的玄照。艺术的美是人能够体会的,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很难回答。老子显然知道艺术的本质是对无差别性的玄照,在无差别中领会浑然一体,这就是艺术。

艺术符合去语言化的特征,这是不难理解的。对道的玄照是更高级的去语言化,去发现远远高于艺术的真相,即生命的不生不灭的真相。理解了艺术的去语言化,也就对老子的不言之教肃然起敬了。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老子和庄子对语言的伟大价值并不否认,他们否认的是对语言功能的无限放大。二位大宗师在玄照中实证了语言的边际,但世人并不知道这个边际,认为语言是万能的,可以表达心中的任何体验。禅的价值就是对语言的超越,禅是无国界的,可以被世界各种文化的精英所理解和欣赏。

语言很容易被人工智能破解,因为语言的算法并不复杂。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文化精英更为理解语言的性质和边界,语言是有逻辑的,人工智能就是运用语言的逻辑。但阿尔法狗不能理解禅,因为禅没有语言。这样现代人就可以理解不言之教多么宝贵。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楞严经》说:“诸可还者,皆非是汝。不可还者,非汝是谁?”这是一个最精确的人的本质的定义。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都不是人的本质,只有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的才是人的本质。还就是归还、代替。古代圣人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是令人吃惊的,早就理解人的绝大部分功能都可以被代替,只有不可代替的才是人的本质

这是一个伟大的定义。不言之教是不可代替的,所以是最珍贵的。老子和庄子二位大宗师知道语言的缺陷,所以决不指望用语言来代替对道的玄照。唐朝的寒山大士留下了三百多首禅意诗,看似白话,其实内涵玄奥,几乎无法读懂。一个不懂禅的翻译家会对禅师的解读目瞪口呆:“是这个意思吗?”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为学日益是一种学习方法,为道日损是另一种学习方法,甚至我们不能把后者称为学习,我们没有语言来说明这是怎样的方法,最多只能说玄览、玄鉴、觉照、玄照、明、般若、如来藏性、妙如来藏,语言枯竭了。后世禅宗大师把语言比喻为手指,道比喻为月亮,所有的语言都只是手指,即指示器,指向那里还要参禅者自己领会。这就是不言之教。

为学日益。王弼注:“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世人为了增大自己的外在能力,就不断增益学习内容。俗谛的为学就是把世界分别的越来越细,知识也就越来越多,也代表世人越来越成功。Science最初翻译为格致,又被称为赛先生,最后日本人翻译为科学。

科举时代分科考试,科学是越分越细的学问。河上公注:“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益即学习世俗为政的知识,为名利服务。日益指知识愈多,情欲愈甚,伪装愈多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但这里还包含一层意思,即“日益”是“益之而损”俗谛是日益,真谛是日损,世人不知道,以为自己是日益。灌园老人回应子贡:“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与胸中,则纯白不备。”灌园老人为了自己的纯白之心不失去,宁可吃力的用老办法灌园,也不采用最新发明的高效的桔槔提水工具。

为学日益的背后是纯朴性的丧失,哪个损失更大?四十二章说“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显然与这里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一气相同。“为学日益”的潜台词就是“为学日损”,“为道日损”的潜台词是“为道日益。”一面镜子,正面看是日益,反过来看是日损。一面是真谛,一面是俗谛。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

=“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王弼注:“自然之道亦如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转就是更加,得是得本,惑是惑真。日益是多,就会惑真。日损是少,就会得本。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学而日益,道而日损_如何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

    经典语录
  • 散文诗阅读_散文诗优美

    文 | 剑钧 我喜欢品读散文诗,是因为它蕴涵着散文与诗歌的双重美。作为一种边缘文学体裁,散文诗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主流文学领地,但却像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束奇葩,在灯火阑珊处闪烁着

    经典语录
  • 文天祥正气之歌表达了什么思想_文天祥的正气歌表达了怎样的什么样的思想

    【怀师箴言】有些学佛学道的朋友常常问念什么经、什么咒可以消灾免难、驱邪避鬼,我说最好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可惜大家听了都不大相信,我也无可奈何!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我常

    经典语录
  • 新唐书魏征传_旧唐书魏征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人君者,果真见到自己想要的,就应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有劳作就应想到停止使人民安宁;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要谦让虚心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会造成损失,就考虑要像江海

    经典语录
  •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_赵籍和赵襄子

    一起读国史。即日起,读史将对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进行精选摘译连载。此为本系列第01篇文章。 编者按:《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写起,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巨变,几乎瓜分

    经典语录
  •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注释_

    《文心雕龙.原道》作者: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

    经典语录
  • 文心雕龙原道篇蕴含的文学理论思想_文心雕龙原道名句赏析

    作者:刘勰 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刘勰像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

    经典语录
  • 谷园讲通鉴文字版_

    《谷园讲通鉴》第147回继续讲扬雄的故事。讲一个人怎样才能不朽。 对于“三不朽”,你怎么看? 内容节选: 上回讲到,扬雄生活在泥土而思想在云端,因为赋写得好,被汉成帝知道了,就

    经典语录
  • 看淡小人的经典语录_怎样对付小人的句子

    1988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内斯·阿尔文说过一句话: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从《易经》中,我们看到天人合一的奥秘,从《

    经典语录
  •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_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思

    核心内涵——“天人合一” 关于《黄帝内经》,我先把今天要讲的内容大致跟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这本书,内容非常非常多,也是非常庞大的一本书。我们今天只能在这地方,在有限

    经典语录
  • 论语中的小人指什么_论语中小人的含义

    作者:洞见William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988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内斯·阿尔文说过一句话: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经典语录
  • 中国神秘的三本书_古今中外的奇书中哪种书最奇特

    中华文化传承上千年,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总结来说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古国,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大致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神话图腾,包含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