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能够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践,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看自己,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感悟
此为《论语》之首章,讲述了儒家所说的为学之道的三个层面。
“学而时习之”,不宜解读为“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应当时常温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将“习”解为“鸟数飞也”。这大概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本,孔子也并非只是舞文弄墨的老夫子。他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不逊色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涵盖了《诗经》、《尚书》、《易经》等理论性课程,同时也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实践性课程。它们大致涉及今天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部分内容。对于这些教学内容,非实践不可。“纸上读来终觉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只有将自己所学,按时实习,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哲学角度讲,即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的故事。师襄是鲁国的乐师。孔子从师襄那里学了一首曲子,练了十日。师襄认为可以换下一首曲子。但孔子不以“习其曲”为满足,还要得到演奏技巧,得到气质神韵,还要得到创作者的为人,直到推测出此曲为周文王的作品才肯停歇,使得师襄“避席再拜”,以表自己的钦佩之情。这个故事生动刻画了孔子对于“学而时习之”的践行。若能体会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则会获得油然而生的快乐。人人都可体会这种快乐,只需行动即可。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看自己,这是另一种快乐。想古代交通并不发达,友人从远方而来,定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此种真情,怎能不令人感到快乐。难怪诗仙李白会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样的诗句来吟咏友谊。“人不知而不愠”则是说学习、实践达到一定的境界,则能做到心平气和,不会因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不快。换句话说,也就是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
本章开宗明义,第一个层面强调学而有所得的个体快乐;第二个层面上升到与朋友交往的社会性快乐;第三个层面升华为与人交往但坚持自我尊严与价值的快乐。倘若人人依此找寻快乐,那快乐便容易找寻,也比较高尚,而并非只有物质刺激、感官享受才是快乐。
摘自--《论语》
- 上一篇:威武不能屈威武的古义_
- 下一篇:杜甫的望岳诗意_杜甫的望岳表现了什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