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系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淋漓尽致刻画出词人的亡国之痛。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就是指的这一类词作。此词大胆抒发了词人故国之思,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情感之深厚、强烈、如江水奔泻,浩荡无涯。
全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通过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出词人悲恨想续的心理活动,深切沉着,震动人心。
起句怨问苍天,劈空而下,“春花秋月”本事美景良辰,但对人生已绝望的词人却讨厌其无休无尽。接句“往事知多少”,则由春花秋月之无尽反衬短暂人生之无常。“往事”自然是指他在南唐故国金陵层拥有的繁华和欢乐。
第三句“小楼”之囚居之所,“昨夜又东风”则 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了,同时也与首句想呼应。第四句直抒发亡国之恨,足见其纵性不羁的个性和纯真深挚的感情。
下片写遥望南国的感慨。“雕栏”两句写金陵故国宫殿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当年曾留恋其中的人已憔悴不堪了,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令人扼腕。
全词此,已转入深沉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蓄势待发。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洽似一江春水想东流”则将满腔幽愤开闸放出,一泻千里。这是以水喻愁的千古绝唱,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结尾这九字句,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春江波涛般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真是声情并茂。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表达的情感_
虞美人 [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系李煜被俘到汴京
-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_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形容人生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对这首词大家应该耳熟能详
-
关于心情的古诗10首_心情古诗词经典语录
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妙语之最,让人读之回味无穷。 最深的情,最孤独的人,最荒凉的地方……每一句都成画面,美到心碎。 最痴的人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 伫倚
-
词帝 李煜_李煜的词精选十首
接下来打算写一些连载的文章,写什么呢,想了很久,就写自己一直比较喜欢且钟爱的古典诗词吧,分享一些我对古诗词的一些见解,古诗词的创作来历,趣闻轶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古
-
昨夜西风凋碧树 高楼望尽天涯路_望尽天涯路出自哪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
-
欲知古今千年事下联_古往今来对什么下联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调原
-
秦观的踏莎行的最后两句词依稀表达了作者_踏莎行秦观阅读理解
秦观,字少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秦观的词作造诣高深,在婉约词方面能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极其擅长描摹凄清冷寂的感伤意境,营造出萧瑟清幽的
-
衣宽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_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谁的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名句的诞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1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2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
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全诗_桃源望断无寻处,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少游一生
-
衣宽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_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李清照的词_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谁写的
【编者按】 在北大张嘴就来演讲力训练的课堂上,我经常引用苏轼的两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要想在演讲包括平时的讲话过程中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出口成章
-
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著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后一句是_章质夫的杨花词赏析
文|丁十二 字|共2290字,您慢慢读完约4分钟 历史著名的咏物诗很多,常见的像我们耳熟能详的王安石《梅花》,王冕《墨梅》,于谦《石灰吟》等等。 但是有名的咏物词却很少,王国维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