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学画》的故事出自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被用作全书的楔子。
不过,书中刻画的一身傲骨的王冕,与现实中王冕的生活经历,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作为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画家,王冕名气远逊于同时期的倪瓒、王蒙等人,却在《儒林外史》的第一章领衔登场,被奉为“名流”隐括全书。
王冕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课本善于画荷花的他,在现实中真的如此么?
历史上的王冕出生在元朝末年的浙江诸暨。祖上在宋朝也曾为官,到其父之时已是普通农人,家计艰难。
成名后的王冕回忆这段经历时,写下了“敝衣无絮愁风劲,破屋牵萝奈雨何”的诗句。就这样,他勉强读书到十岁,便辍学在家。
按照《儒林外史》里的说法:王冕的父亲在他七岁时撒手人寰。为了替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小王冕帮隔壁的秦老在附近的七泖湖畔牧牛,每日两餐还能得些点心钱。
如果遇到秦家分给自己些鱼、肉,王冕都带回家孝敬母亲;那些零碎的点心钱,他便攒下,得暇去买几册旧书,不至彻底荒废了学业。
梅雨时节的江南,燥湿闷热,阴晴不晴。有时,小王冕放牛困倦了,便坐在七泖湖畔的树影下消暑读书。岂料须臾之间,浓云密布,骤雨倾盆。眼看着黑云渐渐散去,天边又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小王冕终日低头苦读,平时即使眼前有旖旎景色也无心细赏。今日他望着经过雨水冲刷的柳枝,竟都被水淋得翠绿可爱。
再看湖中那十几枝荷花,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微风吹过,朵朵荷花在荷叶中摇曳,像是在和他捉迷藏。
这番景象把王冕深深地吸引住,过了许久才回过神来,自言自语道:可惜我没有钱请画工,要是能把这七泖湖畔荷花摇曳,垂柳依依的风光画下来,回家挂在屋内,和母亲随时观赏如此怡人的景色,那该有多好啊!
看天色将晚,小王冕便赶着牛往秦老家去交差。一路上,他的脑海里始终还是午后那碧盘滚珠、婀娜多姿的荷花。
于是他暗下决心:从自己积攒的工钱中拿出一部分,请人帮忙去购买铅粉、胭脂作为颜料,练习画荷花。自此以后,每天牧牛之时,王冕不只读书,还在湖边描绘荷花。
虽然最初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画出的荷花不尽人意。但小王冕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与天分,每日都观察荷花的不同姿态,从不同的角度揣摩用笔方法,甚至到晚上收工后,他也跑到寺庙去借着灯光反复研习。
事实上,王冕确实放过牛,却不是为秦老打工,而是按照父亲的意思“牧牛陇上”。
等会儿!王冕的老爹不是在七岁就去世了么?
这应该是吴敬梓为了凸显王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才刻意为之。其实,按宋濂的《王冕传》,至少在王冕八岁的时候,其父仍然健在。
正史与小说的差别,绝不仅限于王冕的父亲何时辞世,还有夸张了王冕画荷的技法。
在《儒林外史》中:小王冕笔下的荷花,已经是莹莹欲滴,栩栩如生,“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可谓从精神到色彩无一不像。
每年秋天,诸暨的庙会都格外热闹,七里八乡的人都蜂拥而至。小王冕也早早准备好颜料、画具,来到庙会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大家当场绘制荷花。
王冕画坛神童的名号也从此传播开来,整个诸暨都知道他是画“没骨花卉”的名笔,连远近的官员、缙绅皆慕名前来购画,“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徐渭《稗史集传》)。这其中就包括当朝从一品翰林学士承旨危素。
这位危学士不但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及参知政事等要职,还是“元修三史”(《辽史》、《宋史》和《金史》)的实际执行人,在政界、文坛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危素的学生——诸暨知县为奉老师之名,邀请王冕到危府一叙。知县先差翟买办下乡,后又亲自前往求见王冕。王冕憎恶知县素日里倚着危素的权势,酷虐乡里,无所不为,断不赴约;无奈之下,只得拜辞高堂,避走济南府。
究竟小说是否属实难下断言,但在明代刘绩的笔记《霏雪录》中,也有一段危素与王冕交往的记录:王冕到大都(今北京)游玩之际,曾经偶遇危素,起初二人相聊甚欢。
言谈之间,王冕发现就是朝廷汉臣之首危素,遍闭口不再与其交流。邻人问其何故如此,王冕道:吾尝读危素其文,内中虚而不实,夹杂诡气。今观其言谈,亦如此。
历史上,危素的结局甚是可悲:他因故被外放,却舍不得离开繁华的京城,辞官蛰居京郊,等待复启之日。元朝灭后,朱元璋削平割据,建立明朝。他投降明朝,一度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然而,其终究是降臣,大节有亏,被派往和州守余阙之墓。
出身农人之家的王冕,早在孩童时代就饱尝生活艰辛,长大之后更是目睹时艰,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他为人处事的一贯风格就如同其笔下的荷花、梅花一样,洁身自好,凌风傲骨,不屑于结交权贵。
这正是王冕与危素等人的区别,也是吴敬梓将这位七泖湖畔的神童列入《儒林外史》开篇的原因所在:用王冕的清雅高逸与反衬危素、诸暨县令等人的屈节卑体。
与留恋繁华的危素不同,王冕乐得隐居在山明水秀的九里山下。放下仕途包袱的他如释重负,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专心作画。
他在自己结庐之处栽培了各类花卉。一则为了欣赏,二则用以临摹、写生。
按他的浙江同乡宋濂的记载:当时王冕种植了“梅千树,桃杏居其半”(《芝园后集》)。
按他的浙江同乡宋濂的记载:当时王冕种植了“梅千树,桃杏居其半”(《芝园后集》)。危素的结局甚是可悲:他因故被外放,却舍不得离开繁华的京城,辞官蛰居京郊,等待复启之日。元朝灭后,他投降明朝,一度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然而,其终究是降臣,大节有亏,被派往和州守余阙之墓。
王冕笔下的墨梅,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简练洒脱且自成一格。
以《墨梅图》卷为例:整体构图疏密相间,虽未设色,但用墨浓淡适宜,完美地将梅花孤傲高洁的神韵呈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新枝的表现,王冕通常一笔长达数尺,引枝断且复连,在枝梢处显露笔锋。而他笔下的老枝,则以顿挫之法处理,古拙遒劲。其独创的“破蕊法”,更将花瓣的高低上下与阴阳向背描绘得淋漓尽致。
王冕的画法对明代陈录、刘世儒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渐在画坛形成了写意与没骨花卉高峰并峙的局面。
- 上一篇:王冕学画图片_王冕的代表画作
- 下一篇:儒家名人名言_儒家对个人修养的名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儒林外史王冕湖边画荷_王冕学画荷花用什么在地上画
《王冕学画》的故事出自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被用作全书的楔子。 人民文学版的《儒林外史》 不过,书中刻画的一身傲骨的王冕,与现实中王冕的生活经历,还是存在很大差异
-
儒林外史在展开全书内容之前,先写王冕_儒林外史楔子概括
上回说到,时知县为了老师的一句话,想要亲自去乡下拜见才子王冕。第二天早上,县令传齐轿夫,也不是特别严谨,一直走到乡下来。乡里人听见锣声响起,一个个扶老携幼,挤着来看热闹
-
儒林外史王冕学画_儒林外史王冕淡泊名利的事例
要说这王冕,也真真是个传奇人物。不过是一个放牛娃,却能让知县请不动他 ,吴王拜访过他。 古人道: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人生之富贵功名,实乃身外之物,但是世人
-
元代画家王冕以画什么著称_王冕是贵族画家吗
最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成为人们频繁提到的诗句,这句诗引自元朝著名画家王冕。诗名为《墨梅》,又名《墨梅图题诗》,全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情节_儒林外史人物及其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在第八回精心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节,当宁王叛乱被平定后,那些个伪官都一个个被杀的杀,逃的逃,而王惠也是趁乱得以逃走,然而,奇怪的是王惠逃跑的时候,并
-
关于吴敬梓的故事_吴敬梓性格特点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居到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有“秦淮寓
-
吴敬梓是哪一部名著的作者_清代著名小说家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本为安徽全椒人。相传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擅于小说及诗词创作,故有“安徽第一大文豪”美誉。今人得知吴敬梓的简介,主要是从他的不朽
-
郑板桥是什么时候的人_郑板桥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 莫其康 郑板桥与吴敬梓是同时代人,一生历经清康、雍、乾三朝。郑板桥,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
-
吴敬梓故居_关于吴敬梓的资料
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伟大人物,他们一方面用闪闪发光的精神照耀着我们,一方面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物质遗产,无论是所说所想还是曾经的生活居住地,都为大家带来了无限的价值
-
吴敬梓个人简介_吴敬梓的代表作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
-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寄托了自己对什么的追求_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篇怎样的小说
提起吴敬梓,我们都会想到另一个更加有名的人物,那就是范进,在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这一篇,因为对一些人性刻骨贴切的描写,以及对当时社会阴暗特征的辛辣讽刺,
-
吴敬梓的代表作是_吴敬梓有哪些代表作
吴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 [1]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