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李白剡溪诗_

李白剡溪诗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30 10:45:38
阅读:

2019-03-12 10:3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吴宏富

王十朋简介: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生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有《梅溪集》等。

他的诗文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初期剡中地区的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学、地理学、史学、旅游学价值。

剡溪风物状元诗——简述南宋王十朋的吟剡诗及其特色

王十朋塑像

千古剡溪水,无穷名利舟。

闲乘雪中兴,唯有一王猷。

这是八百多年前,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在嵊县(今嵊州)剡溪书院任师席时所作的一首吟剡诗(《剡溪杂咏·剡溪》)。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读来,依然是那样清新脱俗,比唐诗毫不逊色。

王十朋自认是王子猷的后人,对王子猷十分倾慕。此诗以晋朝王子猷雪夜泛舟访戴安道故事为题材,高度赞扬王子猷不求名利、潇洒自适的真性情;抒发自己到剡溪知友处潜心讲学的情怀且寄慨深远:江河上舟楫往来,都是为名利奔走,对比之下,王子猷确是高士了。由古人旧踪想到当今现实,由个人境遇思及世道人心,委婉道来,把王子猷雪夜乘兴访戴的典故内涵概括不漏,尽见用心之妙,呈现出淡泊清雅的韵致。

其实,王十朋的赶考之路漫长而艰辛,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位励志哥。他自1145年34岁至1157年46岁,前后12年时间,除两年因父亡居家守礼外,10年间,春赴太学,秋回故里,长期过着耕读生活,直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才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其间“十补太学,九赴临安”,风餐露宿,水陆兼行,虽说远涉辛苦艰难,却是景随时移,留下了一路的佳作。

王十朋每次从家乡外出几乎都经过剡溪,这条江水,因晋代王子猷的一次雪夜访友成为充满人文韵味的名胜。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剡溪风物状元诗——简述南宋王十朋的吟剡诗及其特色

雪夜访戴

而对于自己多次赴试求取功名,与王子猷相比,王十朋常常自觉惭愧:“剡溪未起子猷寻,空对溪山恨满襟。”(《孙子尚过明庆以诗见招未及往次韵》)“路近剡溪春雪深,此行有愧子猷寻。”(《关岭遇雪》)

剡溪两岸风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山川自相映发。王十朋由衷发出“剡中佳山水,为东南州之眉目。” (《天香亭记》)的赞叹。其游览剡中名胜古迹所写下的诗篇,吐属不凡,局境开朗,不作悲凉凄苦之音,而具高情远意,读来赏心悦目。

剡溪是一条风光佳胜的自然之河,更是一条名人高士荟萃、诗文蔚为大观的文化之河。在王十朋赴补太学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吟颂不断。绍兴十五年(1145)年冬,王十朋首赴临安补太学,途经剡溪,即慕名前往戴溪亭,追思先人王子猷,拜祭隐居会稽剡县终生不仕的戴逵,即赋《戴溪亭》诗:

高士逃名隐此溪,凭栏遐想独徘徊。

不知吾祖乘舟后,得得谁从雪里来。

王十朋自认是王子猷的后人,故称子猷为“吾祖”,除《戴溪亭》一诗外,他还在其他多首诗中提及这位“高人”和“故人”:

乘兴剡溪寻故人,久别相逢杂悲喜。

——《西征》

暂从剡水高人隐,行继澶渊盖世功。

——《高和叔生日》

来归从剡溪,山水颇涉猎。

——《白若遇水以小舟从石门渡势危甚因书数语示图南文卿时八月二日也》

剡水照人碧,剡山随眼青。

吾来非雪兴,惭上戴溪亭。

——《剡溪杂咏·戴溪亭》

王十朋咏剡诗中特色最为鲜明的一首是《游圆超院登挟溪亭次卢公天骥韵》。诗云:

路入剡山腰,风生玉川腋。

孤亭物外高,双溪眼中碧。

山僧作亭知几春,赏音端怕逢诗人。

自从妙语发丘壑,遂使绝境多蹄轮。

我来首访维摩诘,问讯双溪自何出。

发源应与婺溪同,赋物惭无沈郎笔。

凭阑欲洗名利尘,入眼翻惊客恨新。

山城重重水如带,可能挽住思乡人。

“路入剡山腰,风生玉川腋。孤亭物外高,双溪眼中碧。”诗是七古,却用四句五言开头,用简练的文字写出当地风物的特色。接着“发源应与婺溪同,赋物惭无沈郎笔”把卢天骥比作唐代诗人王维,又自惭不能像沈约那样用诗文为剡溪风物添彩,措词用语,能挥洒自如。

王十朋于1153年任剡溪师席时所作的《剡溪春色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首赋体的长诗。此文描写了剡溪春天秀丽的景色,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叙写了鹿苑寺、五龙寺、逵溪、剡坞等胜迹及阮肇、王羲之、戴逵、谢安等名人与剡溪的有关故事。该文体裁为“赋”,却有诗的韵律,对剡溪春色的描写以画一般的境界,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剡溪春色图。

王十朋有弟二人,长名寿朋字梦龄,次名百朋字昌龄。兄弟三人甚相友爱,均以儒为业,然科场蹭蹬,仕途蹉跎,幸有先人所传二顷薄田赖以温饱。因为生活所迫,三人常常聚少离多。诗人便在一首首诗歌中寄托这远隔千山万水亦无法隔断的亲情。可见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始终伴随着王十朋,其在赴补太学的路途中,也多次给其弟寄信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绍兴十九年(1149)七夕节刚过,王十朋第5次赴临安太学。行到嵊县,念老母和二弟,遂写下《至剡溪寄梦龄昌龄》,修书遣仆人返归,自与书童继续上路。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二十五日,王十朋应太学同舍挚友周德远之邀,在剡溪书院任师席三个多月,其间时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感并慨叹自己的身世,于是在细论堂内给左原的两个弟弟寄了七律《寄梦龄昌龄弟》诗,一吐思念之情:

老去生涯集百忧,一身萍泛剡溪头。

也知四海皆兄弟,能似天生羽翼不。

总览王十朋的亲情诗,具有语事平淡、情真质朴的特色,充分表达出王十朋内心的至情至性。

剡溪风物状元诗——简述南宋王十朋的吟剡诗及其特色

王十朋每到一地,必寻访当地历史名贤,对其进行论赞或纪念。

在秦置剡县以前,剡溪原名了溪。传说大禹到会稽,劈开峰岭相连的嶀山和嵊山,将剡中盆地的水排入大海,治水的任务从此就完成了,舜就将帝位禅让给他。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告成,故这条溪名为了溪。王十朋作有《剡溪杂咏·了溪》:“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玄圭” ,赞扬大禹治水的功绩。

戴逵、戴顒父子在嵊县影响深远,人称“二戴”,卒葬于县城北门外。王十朋作有《剡溪杂咏·戴顒墓》诗,予以凭吊纪念:“旷野冢累累,子孙犹不知。千年戴顒墓,三字道旁碑。”

王十朋创办的梅溪书院是乐清地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正式书院,对当地的教育兴学促进甚大,王十朋对此可谓功不可没。除了在自己的家乡设塾授徒外,王十朋还曾受太学同舍、友人周汝士、周德远的邀请,为嵊县周家渊源堂义塾(后改名剡溪书院)授徒讲学,这就是有名的“剡溪师席”。他分别于1148年和1153年两度入剡,担任师席。经过他的教育实践,周门文风得以盛冠于嵊县,王十朋实居功至伟。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与他的学生周汝能同中进士,师生相得的佳话更在剡中地区盛传不衰。

王十朋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期间所作的《书院杂咏》共34首五绝小诗,非旺盛的才情学识何以能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人才观、人格观用形象的小诗表达出来呢?在《书院杂咏》诗里可以读出王十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其对书院的用心用情程度,这就是“持敬”的理学思想。凡书院的虫声鸟音、山石花木无处不美,无处不诗。庄子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 大概也可作如是解。就这些小诗,我们可以读出他的书院的育人思想,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得不叹服八百年前这位先贤的教育才能。其中《牡丹》诗,写得富含哲理:

今古几池馆,

人人栽牡丹。

主翁兼种德,

要与子孙看。

这首诗虽是王十朋对书院栽花情况的记述,但内涵丰富。种牡丹一则观赏其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姿色,二则是要学习牡丹刚正不阿、礼让群芳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作者要在种牡丹的同时,更要努力认真“种德”树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志向愿望,并以此为目标,为后人树立一个好榜样,使之代代相传。王十朋在《家政集·自序》中说“古人有言曰:‘一年之计莫若植谷,十年之计莫若植木,百年之计莫若植德。’”因此他认为教师不仅只为教书而教书,教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人要先立德,只有教好人,才能教好书。

王十朋诗学渊源是效法杜甫,对杜甫的人品和文学成就极为尊崇并有意仿效。如依照杜甫《北征》,曾作有《西征》长篇一首,详细叙述自己赴太学一路情况,堪称个人“诗史”。

同时,王十朋广泛学习名家的长处,他的诗歌有的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如《至剡溪寄梦龄昌龄》:“自从离雁荡,长是念鸰原。”化用了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鸰原”谓兄弟友爱。又如《剡溪舟中有感》:“西风桑叶岸,细雨菊花天。”点化欧阳修《秋怀》诗“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易前人“酒旗市”为“桑叶岸”,对仗工整贴切,更切合对秋景的描写,改句一如己出,自成风格。

意境风格多种多样。这又是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诗人善于运用细腻传神的描写、清新自然的语言,在如画的风光中,以“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展现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前述提及的《剡溪舟中有感》一诗,最能体现这一特色:

又作游吴客,重登入越船。

西风桑叶岸,细雨菊花天。

旅思秋偏恶,乡心夜不眠。

钱塘江上月,行见十分圆。

这首五言律诗是绍兴十九年(1149)八月,王十朋第5次赴太学途中时所作。诗人登上剡溪的小船,故地重游,“西风桑叶岸,细雨菊花天”一联写出了南方水乡所特有的淡远迷离、水墨渲染的动人景象。“桑叶”“菊花”原本是静态意象,代表了诗人的乡愁心绪。细雨蒙蒙菊花的动态画面,极为生动传神,也将诗人的离愁别绪漫洒开来,触动了诗人“夜中不能寐,忧思独伤心”的愁怀。“钱塘江上月,行见十分圆”,盖时近中秋,因想象钱塘江上的圆月景象,隐含“月圆人不圆”之思情。全诗意象深婉,情韵幽折。尾联导情入景,余韵袅袅。诗家情性跃然纸上,具象化了的羁旅情思分外蕴藉感人。

王十朋的吟剡诗大多是从家乡赴补太学和到绍兴就任签判途中所作,尤其是在嵊周家渊源堂义塾坐馆授业和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期间,“十朋亦爱剡山水,日登眺以诗文自娱。”(明万历《嵊县志》卷十二)为周氏渊源堂、细论堂作记,并为周德远乃祖作《周府君行状》,同时写有《渊源堂十二诗》《书院杂咏》《剡溪杂咏》等诗七十余首,加入途中所作,共八十余诗吟剡诗,皆入《梅溪集》。他的吟剡诗题材丰富,写实为主,语言质朴,崇尚理趣,为贡献于剡溪最多的历代文化名人之一。

王十朋在剡期间于星子峰结庐读书,他离嵊后,读书处被当地人敬奉为庙,俗称大王庙,塑有王十朋神像,以示纪念。

王十朋的诗文,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作品标有写作的时间、地点,作品内容又多系实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初期剡中地区的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学、地理学、史学、旅游学价值。如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二十五日至剡溪,于旅舍见友人曹梦良题壁诗中有一句“撩我思家第一篇”后,即次其韵和诗《癸酉三月二十五日至剡溪旅舍观曹梦良题壁有撩我思家第一篇之句仆离家半月亦未尝作诗因次其韵》,记录了他到达剡溪的时间。另一首《宿石佛》诗前小序,则明确记录了王十朋离开剡溪书院南归的信息:“七月二十三日,回自剡中,宿石佛摩云阁,时与谢图南、童文卿、沈齐卿、黄庭甫、子杨同行,周德远、德贻、德广,陈少曾、史岩起携具饯别。”再由《白若遇水以小舟从石门渡势危甚因书数语示图南文卿时八月二日也》中“归途阻秋潦,溪涨不可涉”句可考返乡时间。

又如王十朋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时,在嵊县看东岳祭神赛会表演的滑稽戏,即“设盗跖以戏先圣”的“弄孔子”优戏,“不忍观”,就写下《剡之市人以崇奉东岳为名设盗跖以戏先圣所不忍观因书一绝》,以泄胸中愤恨:“里巷无端戏大儒,恨无司马为行诛。不知陈蔡当时厄,还似如今嵊县无” ,“盗跖戏孔子”的情节应该本自《庄子》杂篇中的《盗跖》,说的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子贡被柳下跖辱骂戏弄的故事。 “弄孔子”这种戏艺早见于唐代,至南宋在嵊县仍有此演出,一说明此种戏艺流传之广,二说明嵊县人演戏看戏之趣由来已久,已成传统。此诗为嵊县戏剧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