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识人无数,拔姜维于敌国,提蒋琬于无名,携费祎于贫寒,蜀汉后面二十多年的稳定全靠诸葛亮提拔的人才,到了姜维时期,诸葛亮重用的人才基本都挂了,特别当董允这个大管家死了之后,黄皓就开始专权了,整个蜀汉也就迅速走下坡路了。所以说孔明慧眼识人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特别是重用马谡引发争议最大,这也给诸葛亮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前面五年的准备成为泡影,自己受到百官的责难,不得不自降级处理。除了马谡还有一个人,如果诸葛亮活着听到他这样说,估计会气的吐血。
在《杜微传》中提到这么一段话: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
这些都是蜀中当时的名人,其中就有李永南兄弟,永南是他的字,李永南名叫李邵,他有一个兄弟叫李邈,字汉南。今天知常容要给你讲的主人公就是这个李汉南。
李汉南是一个读书人,而且是一个相当特别的读书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原先是刘璋手下的牛鞞长,这是一个啥官,知常容也没有弄明白,不过不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分析。
责问刘备,骂他不仁
刘备终于搞定了刘璋,取得巴蜀之地,在一次大宴群臣的时候,李汉南有了一次与刘备见面交流的机会,按道理一个小官见到能决定生死的最高官员,理应拍马或者说些顺承的话或者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他就坚决不。
他上来就直接责问刘备,刘璋是皇族后裔,他好好的请你来到蜀地,给你钱,给你人,让你去讨伐张鲁,结果张鲁还在,没有打败,刘璋的地盘反倒变成你的了,你这样做太过份了,这不是仁义的做法。
当时刘备可能心情不错就反驳他,你觉得我这样做太过份了,那你应该站在刘璋那一边,为什么不去帮助刘璋。
说实话,聪明一点的人早就听出里面的意思,你就装作酒醉话多这事就过去了,但李汉南却是这样实诚说:不是我不想站在刘璋那一边,那是因为我的力量太弱了,站了也没有用。这是一句诛心的话。
刘备当时什么态度不清楚,反正在这么愉快的情况下,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开心的,想当年张裕嘲讽他没有须,就被刘备杀掉了。李汉南这样的言论肯定是不适宜的,但刘备是属于喜怒不形于色的,不需要刘备发怒,手下人就建言:应该治罪杀了了事,这等小官居然也敢如此诽谤。幸好诸葛亮劝说刘备保下他一条命,就这样这个家伙算是欠了诸葛亮一条命。
帮马谡说话,讽孔明昏庸
诸葛亮觉得李汉南是个人才,也多亏刘备死的早,不然以李汉南这种性格估计也活不下来,诸葛亮保下之后对他还真心的不错,在诸葛亮的提携下被任命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也算是蜀汉一员高官。
但后来发生一件事,使得诸葛亮对他的态度发生变化。诸葛亮在马谡失败之后,想要杀掉马谡堵所有人嘴的时候,马谡是不得不杀,虽然他很心痛,而且凡帮马谡的人都要处理,比如向宠的哥哥向朗因为不及时告诉诸葛亮马谡的行踪而且帮着隐瞒就被免官了,不但如此还被诸葛亮恨上了。
当大家都不敢替马谡求情的时候,李汉南发话劝说了,他用了孟明视的故事,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奚是名相估计听过的人比较多,秦穆公的时候,孟明视不但被打败而且还被晋国抓了,最后好不容易逃了回来,秦穆公没有责怪反而依旧重用,说你败了是我自己的责任,最终孟明视打败中原的霸主晋国洗了前耻,使秦国扩地千里。所以他希望马谡的命留下,他把马谡比作孟明视,这个诸葛亮还能理解,那秦穆公是自责,这不是讽诸葛亮在推卸责任吗?
下一句更过份: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就是楚国弄死子玉,接下去就没落了,这句话自然是暗示你弄死马谡是不对的,你这是把蜀汉的前途给毁了,上一句说他在推卸责任,这一句说他昏庸,显然把诸葛亮气的最后打发他回国了,不再随军,好好呆在朝庭地干活。这里也看得出诸葛亮还是大肚的,没有要了他的命。
大骂诸葛亮,称应举国庆祝
诸葛亮死在前线,杨仪杀了魏延,当时百官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诸葛亮就是蜀汉的支柱啊,东边吴国因为诸葛亮死了就增兵巴丘,而魏国也有可能有动作,这个时候幸好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十分镇定这才稳住人心。
当时刘禅下了一道诏书不准去前线奔丧,幸好谯周跑得快去奔丧,其他人就去不了。有人以此觉得刘禅对诸葛亮只有恨,此时的李永南可能也这样想。
他就上书刘禅说:诸葛亮在位这么多年一直都在专权,而且连皇帝您都怕他,他就像当年的霍光一样,虽然没有造反的意思,但也差不多了,靠着自己握有军权,到处征伐,四处扬威,显耀自己的权力,现在他终于死了,天下就安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就能得到保障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奔丧,而是要举国庆祝诸葛亮终于死了。
或许他错误理解刘禅发的那一道禁止奔丧的意图,刘禅一看到这个上书,气的直发抖,不知道有没有国骂,我想很多喜欢诸葛亮的人一看到他这些话估计也会气的发抖,反正李汉南的结局不太好,被扔到监狱里,这一次没有人能救他,因为当初能救他的诸葛亮也死了。诸葛亮对蜀汉有大功这是蜀汉管理层都清楚的,所以如此主观地否定的确过份,最后阿斗把他杀掉了。
他的一生就此终结。
总结:
回头去看李永南发表的意见,凭客观的角度看,他说的也是实情,如果一定要说这个人错的话,那知常容觉得他的情商应该是零以下的,不管怎么样,他从一不知名的小官到蜀汉高官都靠诸葛亮的提拔,而且还欠了一条命。就算你看到的是事实,有不同的意见,但也不能由你口中说出,特别最后说应该举国同庆,这话就不是离谱这么简单了,是德的问题了。
当然换另一个角度去看,如果诸葛亮在后世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而是一个奸臣的形象,那么李汉南的死将会成功塑造出一个直臣形象。
所以直和曲有时候真的是很难去下一个结论,只有对比才知道,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刘禅哭诸葛亮葬礼_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的嘱托
诸葛亮一生识人无数,拔姜维于敌国,提蒋琬于无名,携费祎于贫寒,蜀汉后面二十多年的稳定全靠诸葛亮提拔的人才,到了姜维时期,诸葛亮重用的人才基本都挂了,特别当董允这个大管家
-
吴下阿蒙的主人公是谁人_吴下阿蒙的典故内容
汉末,如笔者曾经所言,就是一个乱世,然,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而就是在这个乱世中,也的的确确出现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人杰,他们或以谋略算尽天下,或以武勇征战九州,他们的故事,
-
武侯祠牌匾写着什么_武侯祠堂里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恻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代武侯祠诸葛亮殿所悬挂的一幅楹联,由清代著名学者赵藩题联。因为联中第一句用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
诸葛亮兵败五丈原_诸葛亮为什么注定死于五丈原
文章来源:一眼流年 五丈原,举世闻名的古战场,坐落在关中平原西端的秦岭与渭河之间,1781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激战,让时间从此定格,让寂寞无闻的五丈原从此名扬天下。 五丈原之战
-
街亭之战蜀国失败的原因_马谡街亭之战败给了谁
刘备为什么在猇亭之战后不回成都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先主刘备病逝于永安,时年六十三岁,谥曰昭烈皇帝。五月,十七岁的太子刘禅继位,是为后主。 在这里,还要先讲讲之前
-
一泻千里造句-街亭失守蜀军一泻千里,诸葛亮不派赵云,而派马谡上阵的真实用意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个白眉说的是马良,马良是刘备称帝之后封的第一个侍中,是刘备的近臣,因为马良的才能深得刘备信任,而马谡就是马良的亲弟弟。马良战死于夷陵之战,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在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战役中,马谡出了很好策略,诸葛亮顺利地熄灭了南中的叛乱。-一泻千里造句
-
诸葛亮的名言-诸葛亮五句处世格言,读完受益匪浅,领略千古贤相的智慧
后人提起诸葛亮,总是把他当做智慧的化身。但在真实历史中,诸葛亮虽不像小说中描写的“多智而近妖”,反而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品格和待人接物之道。-诸葛亮的名言
-
傲的成语-三国成语故事:傲贤慢士
原文如下:松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傲的成语
-
诱的成语-三国成语故事:诱纳后进
原文如下: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始靖兄事颍川陈纪,与陈郡袁涣、平原华歆、东海王朗等亲善,歆、朗及纪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诱的成语
-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你对诸葛亮了解多少?诸葛亮基本一生手不离鹅扇
历史上关于鹅毛扇的说法很多,有传说,也有一些其他记载,但是诸葛亮一生鹅毛扇在手边倒是很真实,而且他这一生也就只有两次扇子离手,一次是接下蜀汉大业时扇子被放在一边,另一次是为了拯救城池,边弹边唱了一出空城计,手里没有办法拿扇子。-诸葛亮弹琴歇后语
-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是司马懿成就了空城计,还是诸葛亮成就了空城计?
谁曾想,马谡为人是有才华,可华而不实,从而导致了战略要地街亭的失守,让司马懿亲帅的十多万大军汇聚向诸葛亮的方向。-诸葛亮弹琴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