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约前313~前238)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又称孙卿,亦称荀子。
战国末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先后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面见秦昭王陈述自己的政见。称秦“百姓朴”“百吏肃然”,近“治之至也”(《荀子·疆国》)。又赴赵与赵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阐明其用兵主张,“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兵”,“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议兵》)。后又回楚,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被免官,从此定居兰陵,从事著述,直至离世。
韩非、李斯都曾是其学生。在思想上、批判地总结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精华,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否认传统的天命观。把自然界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由这种无形的机能所形成的自然界叫作“天”。
宇宙万物非神所造,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故“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以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远。”《天论》提出天人应当相区别。“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同上)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天道不能干预人事,社会治乱的根源应从社会自身去寻找。
进一步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同上)既注意到要尊重客观规律,又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其宇宙观有循环论的色彩。肯定“天地始者今日是也”(《不苟》),开天辟地的情况与今天的情况是一样的。
在认识论上,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把人的感官称为“天官”。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认识从“缘天官”开始,“缘耳而得声”,“缘目而知形”,然后经过心的“征知”,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天君”可以纠正在复杂的主客观条件下“天官”所产生的错觉。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同上),强调“解蔽”的重要性,反对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强调要获得全面的正确认识。须“兼陈万物而中具衡”(同上),使“心”“虚壹而静。”但却夸大了心的作用,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同上)。
并由此推论出君子是“理天地”、“治万民”的主宰。在人性论方面,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主张性恶论,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其善者伪也”(《性恶》)。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由此建立起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
在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坚持儒家的“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的主张。
在名实关系上,确认“实”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要“制名以指实”。提出“同实同名”,“异实异名”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坚持了“名也者,所以期累(异)实也”(《正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对建立古代的逻辑学作出了贡献。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著有《荀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刘向《孙卿书叙录》定为32篇。唐杨惊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今本《荀子》即杨倞据刘向辑本重新编排的。
文献摘自——《人类文化遗产宝库》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_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荀况(约前313~前238)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又称孙卿,亦称荀子。 战国末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先后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打破“儒者不入秦
-
中国有句古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_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关于什么的名言
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4、信言不美,美言
-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吗_韩非师从荀子,为什么是法家的
我们一般说法家的始祖是李悝,这种说法源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记载:“《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
-
商鞅的老师是谁_商鞅和鬼谷子是一个时代的吗
商鞅的老师何许人也:商鞅的老师究竟是谁,历史一直争论不休,一说是鬼谷子,一说是尸佼。《大秦帝国》作品中,商鞅自称曾师从两人;荀况就是荀子。 网络配图 2、鬼谷子,姓王名诩,春
-
秦国商鞅的师傅是谁_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商鞅原名卫鞅,是战国前期的政治家、改革家与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因商鞅变法而为人所称道,这一变法使秦国摆脱了弱小,秦国开始走向富强。 秦国自秦穆公死后四代乱政的局面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解_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诗经》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学者不必为仕仕者必为学的启示_学者未必为仕,仕者必为学感悟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为《荀子》中的名句,现将原文中“如学”化用为“为学”。这句话阐述了入仕为官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意思是说,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
-
魏国被水淹_魏国当时有多强
作者:北疆刀客 魏国崛起于三家分晋时期,魏文侯行变图强,通过战争手段魏国得版图面积急剧扩大,到公元前344年,魏国霸业达到顶峰。却在在公元前343年,齐军伏击魏军,斩十万精锐魏军
-
常考文言文常识_常考文言常识
36句常考的文言文 文言文是考试比较青睐的一类题目。考证、考编几乎都是必考项目。 考点分析 总体分析: 从出处看:《论语》、《学记》2本著作考的比较多。 从知识点看:教学原则、
-
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_文言文选择题及答案解析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主张; 3、学习文章论证手法,感受四位作者的雄辩精神。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年-
-
荀子的礼治的礼是什么_荀子的礼仪法制思想
在《荀子》一书中,“法”出现的频率颇高,后世之人亦多有将荀子之法等同于商鞅、韩非等战国法家之法,于是便有将荀子纳入法家的阵营。用这种简单的认识来谈荀子之法是有失偏颇的。
-
荀子是怎样建立起性恶论的_荀子主张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众所周知,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与孟子的人性本善形成鲜明对比。《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