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而唐代的许多诗人及其作品都口口相传,编入教材,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都是耳熟能详之人。而造成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其中,科举制度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科举制度的起源及演变
科举制度一般认为其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但是早在汉朝便已经有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并对科举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察举制。在汉代以前,基本上是世卿世禄制,即按照血统,世袭爵位,官位。这种以出身论职位的制度,使得寒门弟子很难进入权力中心,这也是为何秦国求贤若渴的名头一出,各国有才能的寒门士子趋之若鹜的原因。
一、察举制
汉朝的创建者刘邦出身市井,而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大多出身寒门。建立汉朝后,汉高祖刘邦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下诏地方举贤任职,虽然此时选贤的对象为士大夫,但是可以问为是察举制的雏形。到了汉文帝时代,才意味着真正察举制的建立。文帝十二年,汉文帝下令地方举孝悌与廉吏者给予嘉奖,即察举制。
察举制,就是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是一种由下向上的官员推荐制度。参照标准是被推举人在当地的贤名。汉代的察举制主要分三种:一是有贤德品质的人,称贤良方正;二是有才能的人,称为秀才;三是德才兼备之人,称为孝廉。其中自然是以孝廉为最。各个郡强制要求察举一定的人口比例。然而察举制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大量引进,却具备过于强烈的主观因素。察举制能否有效实施全赖于皇帝圣明与否,以至于到了后期有所举皆虚名者,有所举受人所托者,有荐举后求报恩者。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已名不符实,察举制也逐步走向了没落。
二、九品中正制
到了曹魏时期,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对察举制进行了调整。虽依旧以德才论官位,但是做出了细化调整,将人才按照“德、才、家世” 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等再细分三品,共九品,在每一品后面还要添加评语,称为“状”。然后根据“品状”来定官职,所以又称“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观性,但是到了后期依旧归于腐朽。《晋书·卫瓘传》曰: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
九品中正制在一开始确实能够公正客观,不以官爵身世最为评价标准,但是随着人心地浮动,逐渐以资历为品级,是天下人以为只有身居高位才尊贵。最终只剩下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的腐朽局面。九品中正制也逐渐走下了舞台。
三、科举制
科举制的产生,避免了察举制的主观性,直接以“文采”作为评判标准,根据文采优劣选拔人才。隋朝由于历史较短,其科举制度的具体形式便不再细说,主要以唐代科举制为主。唐代科举制分多种形式,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等,而又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明经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进士则需要一定的诗赋才能。因此,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唐太宗就曾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之繁盛。
从汉代的察举制开始直到唐代的科举制,主观评价的作用越来越小,客观评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的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因为科举制的公平公正,促进了唐代士子对文化的极大热情,才能使唐代的文学发展到如此高峰。
科举制,导致唐代士子对文学创作有了极大的热情,将当时的文艺创作推向了顶峰
一、
唐代科举制为了保证公平性,考生数量、资格都是公开的。不仅仅考试制度是公开的,同时考试时间、科目以及录取人数也是公开的。通过科举考试,普通人也有进入国家权力中心的机会,所以越是寒门子弟对于学习的欲望越是强烈。而唐代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经的重视,才是促成唐代文学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
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因此学习儒家经典之风在当时十分盛行,学生们的写作、诗词歌赋都与儒家经典相关。良好的文学氛围促成了当时“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对于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另外,唐代的科举考试与诗歌紧密相连,鼓励考生在诗词歌赋方面进行创作,这激发了广大考生的创作热情,推动了诗歌和其他艺术形式更广泛的创作。按照当时的风气,诗歌是评论一个人才气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科举制度在当时诗歌的推动上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三、
统治者对于诗歌的喜爱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玄宗不仅喜爱诗歌,对于音乐和其他艺术种类也很是喜欢。例如,《草堂集序》中记载,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赞不绝口,“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由此可见唐玄宗对于诗歌的喜爱。而唐太宗也曾经设立文学馆。唐代统治者倡导文学,使文学在当时的价值大大提升,诗人的社会地位也明显提高,文学创作风气进一步形成,刺激了唐代文学的不断发展。
结语
唐代文学空前发展,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而以唐皇为主导的文学热潮,在科举制的二次推进下,呈现出勃勃生机,使得唐代的诗词歌赋达到了一个顶峰。所以说,唐代科举制促进了唐代文学发展也不为过。
- 上一篇:鱼游在纸上_鱼游到了纸上的原文
- 下一篇:汤显祖PPT_汤显祖作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唐宋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_简述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唐代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而唐代的许多诗人及其作品都口口相传,编入教材,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都是耳熟能详之人。而造成唐代文
-
举孝廉是哪个朝代的制度_举孝廉开始于哪个朝代
先秦时期,历代官吏的选拔采取的都是“世卿世禄制”,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并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从秦朝开始,则奖励军功,按军功来授爵。 所
-
什么是举孝廉_举孝廉的人物
举孝廉可以说是汉代在继承战国及秦朝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出来的一套人才选拔方式。汉武帝时,鉴于郎官制度的人才选择面过窄和早期察举制的不定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
-
汉朝举孝廉_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吗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一个强盛的封建政权,在古老的东亚大地上崛起。它是继强秦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至今他带给中华民族的历史影响还在继续的蔓延。汉族是中国的
-
为曹丕出主意,让曹操改曹植为曹丕_为什么是曹丕建立了魏国
(图说三国·人物解析·第61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嗜血的狼牙) 汉献帝刘协,年幼登基,却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直到公元220年,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他,终于被迫禅位,国祚延续了四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