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孔子乐观的体现_孔子认为的人

孔子乐观的体现_孔子认为的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5-09 10:46:04
阅读:

齐景公很欣赏他的业务能力和愿景设计。正当人生将大有起色时,晏子出来了,他的一番话阻止了孔子进入齐高层。

历史不可捉摸,孔子和晏子都是圣贤,然而,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晏子,暂时还不是孔子,因此,两贤不能共事。齐拒绝了孔子。


孔子的乐观源于对文化的自信吗?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圣人的?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这是他最接近理想的一次。他已掌握鲁公司管理大权,三个月的施政令鲁公司的管理和业绩大有起色。例如,卖牲口的不大肆提价了;外来客商不用去寻求帮助,鲁公司的商务管理机构能主动提供服务。

除了吃闭门羹,还有嘲笑。公元前492年,孔子与学生们失散,独自一人在郑国国都东门外等学生。一个年已花甲的老人,旅途劳顿,神情疲惫地在城门外等人,当然光鲜不到哪里去,于是有人对子贡说:“东门那边有个丑八怪,像丧家犬。”

更有甚者,孔子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公元前493年和公元前489年,前后在陈国和蔡国,曾经两度被围困,最危急的时候,断粮七天。好在,子贡是个外交牛人,搬来了楚国的野战军团,才将老师救出重围。这一回楚国要供养和重用孔子,然而,出于利益考量,最终还是拒绝了孔子。

一个人乐观与否,不能完全按照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而是要放在最危急的时刻来观察,指标越严格,环境越严酷,结果越靠谱。

孔子的脑袋上有个土丘状的玩意,偏偏阳虎和他长得不是一般的像。而阳虎和匡地的人结了梁子,孔子却不好彩地到了匡这地儿来,由此“享受”了与鲁国权贵阳虎同等的待遇——被当地人围得水泄不通,怎么解释都没用。

当时的情况危急到连师生之间都不知道彼此的生死。比如颜回就掉队了,好不容易才赶上,孔子说:“颜同学,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答了句荡气回肠的话:“老师您健在,颜回我哪里敢去死。”

这番话算是一个“剧透”吧,孔子的乐观,都来自于这句话所透露的使命感。

孔子的使命感来自于对文化的传承。他比较了夏、商、周三朝的文化,觉得周朝的文化十分完备和丰富,是最佳范本,于是决定继承周的文化,《论语·八佾》记载:“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自觉地将自己当成周文王事业的继承人,说:周文王死了,文化不是掌握在孔丘手里吗?如果老天爷不想要周朝文化,那么就不会安排我继承它。既然老天让我学习继承了周朝文化,说明它不想让我灭亡,我是有文化使命的,匡地的这些人能大过天命吗?所以,他们又能把我怎么样?

果然,后来卫国听说孔子被困,马上派兵解围。之后的楚国也如此。这些诸侯国虽然没有真正重用孔子,但他们也知道,这位大师肩负着夏商周以来的文化传承,真的要是出意外了,他们也不好向祖宗交代。他们不重用孔子,未必是他们的错,也不是孔子的错,只是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儒家的一句名言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啥意思?就是说人能够弘扬光大“道”,但是别指望着“道”来让人获得好处,诸如荣华富贵之类的,传道的人与所传的道,未必是互惠的。在道面前,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在这上面,道家和儒家达到高度的统一。

正因为孔子心中只有文化使命感,时刻以文化,以道为核心,因此他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如果反过来,他想拿着文化来博取个人的出路,当成一门换取生存和富贵的专业,那么,他的气度和勇气一下就没了,周游列国14年没找到如意的工作,就够他崩溃十几回了。

受儒家这种以人弘道思想的影响,中华历史上的圣贤都不计较个人待遇和前程,为文化,为苍生,为大众,舍生取义,舍小我而成大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本国的优秀文化有信心,这才是真正的乐观,真正的豁达,真正的看得开,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部分。

直到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竭力主张“推明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利用自己是皇帝老师的身份,上书汉元帝请求为孔子奉献祭祀。汉元帝抹不开面子,封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下诏说:“准许老师褒成君关内侯孔霸以自己的食邑八百户的租税祭祀孔子。”故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奉夫子祀。霸薨,子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为避王莽的名讳,后来改名叫孔均)嗣。

汉朝统治者虽然这样厚待孔家后人,但是孔子第十四代孙孔光却充当了王莽夺取刘汉江山的急先锋,所以,孔子在王莽掌权的汉平帝元年被封谥成了“褒成宣尼公”。等到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广泛推行儒家学说,从国家太学到乡村的小学校,全部必须尊孔,使孔子通过国家强制手段成了中国的文圣,所以说,孔子的后代要感谢王莽,是王莽让孔子成了官方的圣人。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乐观源于对文化的自信吗?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圣人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今属临沂市柏林镇)。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故:假如,如果

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7、安:使……安定。

28、相:(xiàng)辅佐。

29、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孔子的乐观源于对文化的自信吗?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圣人的?


【作品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的乐观源于对文化的自信吗?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圣人的?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作者介绍

孔子

孔子的乐观源于对文化的自信吗?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圣人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的乐观源于对文化的自信吗?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圣人的?


本 名

孔丘

别 称

孔子,尼父,孔夫子

字 号

仲尼

所处时代

东周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出生时间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去世时间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主要作品

《六经》,《春秋》

主要成就

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祖 籍

宋国栗邑(今商丘市夏邑县)

父 亲

叔梁纥

母 亲

颜徵在

妻 子

亓官氏

尊 称

孔圣人,大成圣至先师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信 仰

儒家思想

倡 导

仁义礼智信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