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作为道家鼻祖的老子和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关于对“道”的认识,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类的理解等很多方面存在很多分歧,导致了道家和儒家两千多年的争论,但是,老子和孔子对一种东西却都非常的推崇,极其的赞美,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水。为什么他们在对水的看法上竟然会有如此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的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且看:
老子眼中的水
在老子看来,“道”是非常难以解释的,不解释还好,只要一张口解释就会产生偏差让人误解,所以不如不说,这在《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已经开宗明义说的很明白了,也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述的。(这一点和很多宗教相同,比如释迦牟尼之“不可说,不可说”,又如伊斯兰教对安拉的不可描述),老子认为假设在这个世界非要找到一种东西来阐释“道”,让人们对“道”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只有水了,因为水的性质最接近“道”。所以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的反复的赞扬了水。
首先,因为水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意思是说:水这个东西是天底下最为柔弱的了,但是这种柔弱却能够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这种无形的力量竟然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滴水竟可穿石,使我认识到无为的力量。老子认为,天下最坚强的是柔软,人要像水一样保持柔弱,因为“道”总是关爱柔弱的东西,要柔弱到像一个婴儿,从身体上思想上都要保持柔弱,要大智若愚,不要表现得坚强,而要示弱。
其次,因为水不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她滋养了万物但是从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也不要求万物给与任何的回报,不但如此,万物污染了她使其混浊污臭不堪她也无所谓,虾蟹鱼鳖在她里面穿梭生长、繁衍争斗,她也不闻不问,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水没有任何欲望,无欲则刚,水总是按照当下的地形地貌选择自己的行径,遇沟壑填之,填满之后继续向前,遇到高山绕之,绕开之后继续前进,万千曲折总归东流入海,笃定专一。这些正好体现了“道”的基本功能。
再次,水具备谦虚宽容的德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所厌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下的地位,人往高处走,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了高尚的地位就有了一切,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不尽的财富,但是老子认为这样的希冀和追求恰好是本末倒置,是违背“道”的,水恰好相反,她往低处流,遇到低洼的地方就流淌下去,直至把低洼的地方填满之后再自然的溢出,因此人要学习水的这种德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财富也好地位也好,要损,损之又损;要减,减之又减;要简,简而再简;约而再约直至无为,这个时候即可无所不为,“道”便显示出来了。
孔子眼中的水
孔子认为水有九德,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知;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这段话的大意是:水滋养万物而无私,似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生机,万物得以生长发育,如此的仁爱;由高处向低处流,其舒缓湍急皆不强求而遵循于理,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遇到低洼的地方甘愿处于卑微低下的位置却不怨天尤人,不放弃,而是积极不断的积累自己直至满溢而出,她不惧怕高,也不放弃低,这是多么的高义啊;奔腾不息,千山万壑不可阻挡,遇到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如此果敢坚毅,似勇;时而深,时而浅,浅的时候流行灵动,深的时候让人无法猜测,无微不至,可以渗透进任何曲折细微的地方,明察秋毫,似智。她能荡涤污垢,好像善于教化,任何肮脏、令人讨厌的东西她都接纳而不推让,如此包容,当她注入容器,无论容器如何偏倚,总保持水平,如此公正不阿;她经历千难万险,无数曲折,前进的方向总不改变,一路向东流入大海,如此的意志坚定!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孟子.离娄》说孔子“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孔子又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啊就像这奔腾不息的水,每日每夜的不断流逝,世上万事万物啊就像这奔腾不息的水,哪里会有永恒,人啊,一定要像这奔腾不息的水不断努力进取,坚定不移,义无反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就像水一样的活泼敏捷。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无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渺,都能够让孔子一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清澈透亮的水还能够洗涤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洁净清明的状态。
不管老子和孔子存在多大的分歧,他们对水的共同的赞美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水给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为中国文化的理论思考和创造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源泉,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思想,我们虽然达不到君子的标准,让我们向水学习吧,做一个清澈透亮,柔和淡泊的人,笃定坚守,百折不挠,坚强如水!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孔子最重视的是_孔子提倡什么注重什么
我们知道,作为道家鼻祖的老子和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关于对“道”的认识,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类的理解等很多方面存在很多分歧,导致了道家和儒家两千多年的争论,但是,老子和孔子对
-
完颜洪烈是金国第几代皇帝_金朝 皇帝
金世宗完颜雍(1123年―1189年),原名完颜褒,女真名乌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睿宗完颜宗辅之子,母贞懿皇后李氏,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对金朝中期占有相当的重要地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_王安石诗词作品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文学家,王安石将其政治理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一个紧密的结合,王安石一生作品颇丰,流传到现在的诗共有1531首之多。 王安石梅
-
王夫之读通鉴论原文及翻译_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助读资料 王船山,即王夫之,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界称“船山先生”
-
新编中华传统文学精要思考题答案_中国古代文学史(1)20秋在线作业2
本文由六安师出教育提供,希望给正在教师考编备考的老师提供帮助。从资格证到考编,师出教育一路相伴;微信咨询(shichu-fang)方老师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文学史(一)
-
望江南·超然台作表达的诗人的思感情_苏轼在超然台写的诗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60首古诗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
老子归隐地_老子归隐处是哪里
与历史上的圣人们相比,老子除了一本《道德经》,没有给人们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资料(在道教中虽流传着一首“老子炼丹秘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后人的伪作)。老子给人的印象是“只
-
王羲之黄庭经小楷集字古诗_晋唐小楷集
唐刻宋拓晋唐小楷八种 翁万戈旧藏 王羲之 黄庭经 王羲之书小楷《黄庭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运笔流畅,结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十四章及译文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
-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原文_论语,为政篇
【 共读 内容】 02.03 子曰: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导读学者】 欧阳祯人 : 武漢大學國學院 教授 石立善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
-
学而日益,道而日损_如何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