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独家发布
《大学》之致知在格物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近事物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它一定的原理,只是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知识显的有局限。
【解读】
本节论述很富有现代科学观念,应该说今天的科学观念也是离不开此文所述之原则。说明了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科学观念,与今天的科学观念沒有差异。
[致知在格物]
“致知”讲的是知识深造达至资深的程度;“格物”讲的是认识、理解、研究、应用万事万物的能力。“致知在格物”是说欲达认识、理解、研究、利用天下之万事万物,就一定先将有关知识学到足够认识事物的程度。只有学识上达资深的程度,才有能力认识、理解、研究、利用天下之事物,有了足够的学识,才能知天命,遵中庸,来实事求是认识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将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致知在格物”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通过求学获得知识,有了一定的学历才能成为认识、理解、研究事物的科学家,才可能用知识去创造发明成就。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如此所言其本义讲的道理是,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儒家认为知识不只是在于学得多,记的牢,求学欲知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学知识在于求学务本,学以致用。“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内涵学知识要去接触事物,要实事求是的去认识事物。只有理性认识与实际事物相结合,才能获得到听有所闻,视有所见,食而知其味的效果。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孔夫子说将自己学得的理性知识,然后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获得到成果,这才是使自己感到最快乐的事。孔夫子如此的“不亦乐乎”其本义讲的正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如此所言讲的是,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这正是孔夫子所说的“物无尽也”的道理。要想理解事物的原本与原理,就要到社会万事万物中去认识事物的本末,因果的先后关,以获得“则道近矣”这才算是求学务本,学以致用。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于政而不达,施于四方不能专对,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论语·子路》)孔夫子认为只有坚持求学务本,学以致用,才能获得实事求是的真知识,才能破解万事万物之未知,成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如此所言之意讲的是,天下的每个人都是有智慧的,都有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都能通过学习成为人才。孟子说:“是非之心,知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智”是人与生俱有的天性。虽然说人人都有智慧,但是也不可否认人与人的智慧必然有差别,这正是圣人所言“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的道理。智,是人人都有的天性,但是有智而不好学,他也会知而不明,所以孔夫子说“知而不学,荡”说的是知而不明知。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如此所言之意讲的道理是,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它一定的原理,天下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它必然的自然规律。根据“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与规律,只有知道物之根,事之因,也就知道事物产生发展的道理了。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如此所言与“诚,天之道”之天命观相契合。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他的根本与原理,知道了事物的原理叫做“知至格物”孔夫子说:“吾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之所以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其实就是能够实事求是的认识天下万事万物,产生与发展规律而矣。“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这是指万事万物产生发展,都有它的根本与原理,能认识事物产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算是知道了事物的原本原理了。以孔夫子至五十岁而知天命,说明了能做到“致知在格物”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
[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天下无穷无尽的事物,都有它的根本与原理,这些无穷无尽的原理都是实事求是存在于世的。但是,由于人的学识还不能完全达到认识它的能力,这不是事物没有根本与原理,是人的能力不够的原因。难道不是吗?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已远远超过了两千多年前,但是,在现代人面前还有多少不被人发现的事物根本与原理,谁又能说的清楚呢?还有多少未知等着人类去认识、理解、研究与应用呢?这就是“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的道理。
天下万事万物与人到任何时代,也是处在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到任何时代也是智者才能认识、理解、研究、应用事物;事物是不会自动找上门来为人所用的,“人能弘道,道非弘人”(《论语·卫灵公》)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此节所要讲的是,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真实存在于世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原本与原理。万事万物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真诚对待,实事求是的有智之士就认识、理解了事物,事物就成就了他,使他成为了人才;否则就会被事物所淘汰。之所以他被事物淘汰,是他的知识还没有达到知事物的能力,沒有“知至格物”的能力。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的理解_大学致知在格物的意思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独家发布 《大学》之致知在格物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
-
四书五经指的是啥_五经和四书分别指什么
明朝后的科举的命题范围。 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
-
四书《大学》简介_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四书》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常与《五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四本书的合集。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
-
《大学》解析_《大学》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独家发布 《大学》之人性本善根深蒂固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尧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
四书六经指的是哪四书哪五经_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和五经分别指什么
四书五经 一、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论语》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的内容,是目
-
四书五经是指哪四书五经_四书五经是哪四书五经呢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可是这四书五经是什么?它们又怎么从万书中脱颖而出的?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咱们得知道四书五经究竟 是 那九 本书! 一、《大学》为曾子所著,秦汉时儒
-
《大学》全文诵读(可以给孩子收藏)_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大家好,我们为什么要来建设“大学一千学习营”,我想在这里面有一个深远美好的一个理想。我们中国人,在当下乃至未来的十年百年乃至千年,我觉得我们都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
-
大学四书五经全文及译文_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今天我们聊聊儒学的入门之学——《大学》。南宋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讲:《大学》者,大人之学。什么是“大人”?在古代,男子十五岁为成年,是大人;为官者称为大
-
天下杨姓是一个祖先吗_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九/汉纪四十一 原文: 四年(庚戌,公元110年) [1]春,正月,元会,撤乐,不陈充庭车。 [1]春季,正月,在举行元旦朝会时,取消奏乐和在庭中陈列御用车驾的仪式。
-
四书中大学原文及注释_四书《大学》中指出知止而后有定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独家发布 《大学》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的为是什么意思_则社稷之固也的之
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 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教学生)不到他
-
孔子乐观的体现_孔子认为的人
齐景公很欣赏他的业务能力和愿景设计。正当人生将大有起色时,晏子出来了,他的一番话阻止了孔子进入齐高层。 历史不可捉摸,孔子和晏子都是圣贤,然而,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晏子,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