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演义品读——三国曾被演义
诸葛亮“借东风”这个故事,可谓是看着过瘾、听着神奇、想着疑惑。这个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周瑜打算用火攻击败曹操,却为没有东南风而发愁。此时,诸葛亮告诉周瑜,自己有“借风”之术。之后,诸葛亮便在南屏山设坛作法,终于求得东南风,协助周瑜火烧赤壁,取得赤壁之战的大胜。
至于说到“借东风”这一故事的演变和发展,在后来的戏曲作品中有更是数不胜数,无论是京剧、赣剧、滇剧、徽剧、豫剧、婺剧、川剧、秦腔等剧种当中,都有大量的曲目。不仅如此,“借东风”也变成了一句流行语,经历数百年而长盛不衰。由此可见“借东风”这一故事的巨大影响力。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和专家认为,“借东风”的故事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很不合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借东风”的故事是否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这个故事又是如何演变、发展和流传的。
还原历史——三国不是演义
首先要说明的问题是,所谓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文艺作品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
根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曹操入侵并占领荆州后,刘备派遣诸葛亮来到江东,说服孙权组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不过,在完成外交使命之后,诸葛亮便返回了夏口,并未参与赤壁之战的具体战事。因此,不单单是“借东风”,就连“草船借箭”这样的情节也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借东风”是真是假。这个故事是真的。《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就明确提到:“时东南风……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这个记载证明,周瑜火烧赤壁,的确与东南风有关,说其是“借东风”也并不为过,只不过“借东风”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周瑜。
周瑜为何能“借东风”呢?其实与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发生在荆州的一次战事有关。战场战事的两方分别是孙策统率的东吴军队与黄祖的荆州守军。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这场战斗发生在当年的十二月。从联军各自的地理位置上判断,当时的风向便是东南风。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对于长江流域冬季的风险变化,周瑜是一清二楚的,故此才能利用东南风火烧黄祖。而在赤壁之战中的火烧赤壁,只不过是周瑜故技重施,将九年前重创黄祖的方式又用在了曹操身上。因此,这才是“借东风”的真相。
从现存资料来看,直到唐宋时期,“借东风”与诸葛亮都扯不上半点关系。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就曾经在诗中提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宋代词人苏轼也在其著名的《赤壁怀古》中有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两个例子都能证明,当时人们都将“借东风”与周瑜联系在一起。
不过,到了三国故事异常繁荣的南宋及元代,“借东风”的故事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角也从周瑜变成了诸葛亮。目前可考的最早出现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出自于《三国志平话》。不过,该书的故事非常粗糙,也非常荒诞,诸葛亮变成了半人半仙。此后,杂剧家王仲文所撰《七星坛诸葛祭风》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故事。至此,“借东风”的故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三国演义》作者显然是受到了平话及杂剧的影响,将这个故事纳入了小说当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小说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比起平话、杂剧要更加精彩,这样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经典回味——三国可以写得更好看
至于说到小说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否合理,这个问题曾引发出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是迷信、荒诞,也有人认为这个故事非常合理。究竟哪一种看法正确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作者的这个设计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首先,在“借东风”之前,诸葛亮就曾对刘备有过这样的表示:“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见小说第四十五回)。这个情节说明了一个问题,“借东风”只不过是诸葛亮摆脱周瑜追杀的一个借口而已。
如何才能实现平安离开南屏山这一计划呢?书中第四十九回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诸葛亮在七星坛要求东吴士卒“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这就保证了在诸葛亮离开七星坛之前不被东吴士卒所干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布置,诸葛亮才能悄然离开七星坛并与赵云会合。从整个故事的设计来看,所谓的“借东风”不过是诸葛亮平安脱险而制造的一个借口。
在小说第四十六回中,诸葛亮曾经对鲁肃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句话也恰恰证明,这个对于长江流域的风向变化了如指掌。因此,诸葛亮才会故意以“借东风”为由来到南屏山,并要求东吴士卒不得走动,从而保证自己平安脱险。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真实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借风”,而是为了掩护自己脱险。
在《三国演义》中 ,的确出现了不少有关诸葛亮的荒诞情节,但在“借东风”一事上,作者的设计不仅非常巧妙,而且合情合理。之所以迷惑了部分读者,原因出在读者没有细读原著,并不能因此而错怪作者并将这个情节视为荒诞不经。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诸葛亮借东风中周瑜的心事是什么_周瑜巧借东风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演义品读——三国曾被演义 诸葛亮“借东风”这个故事,可谓是看着过瘾、听着神奇、想着疑惑。这个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故事发生在赤壁
-
为什么称吴用为智多星_关于智多星吴用的情节
小时候读四大名著,总喜欢把《水浒传》里的吴用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联系在一起,大概他们都是军师的身份,让我有些迷惑。但长大了才发现,这两个人,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水浒《水浒传》的作者是谁?_谁是水浒传的作者
我国文学向来有轻视小说的传统,视小说为稗官野史,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全唐诗》所收录的四万多首诗,很大一部分都有作者可查,而今天我们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的作者还存在着不小
-
三国中的诸葛亮为什么称为卧龙_诸葛亮是卧龙,与他齐名的被称为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
-
西游记是作者吴承恩什么时候写的_《西游记》和《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前边说到《水浒传》里演绎了武大郎潘金莲的故事,使得谬种流传,挺好的两个人写成这样了。不过这也不能怪作者,从北宋末年到元朝末年200多年的时间,谣言口口相传,传到作者这就是这
-
关云长水淹七军主要内容20字_关羽水淹七军是哪七军
编者按:关云长水淹七军,是小说《三国演义》当中的重头戏。而水攻更是演义评书等艺术作品里常见的计谋。可关云长虽然后世封神了,但毕竟没有能放洪水的法宝,不可能手一挥就漫天大
-
水浒传108位好汉上梁山的原因和结局_水浒传最后的结局
四大名著,即《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成为名作之后,衍生出了不少同人小说,或者续集,有的作品,大体还原了原著的风格,有的作品则另辟蹊径,有的甚至与
-
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_三国演义关羽水淹七军的主要内容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强行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并任由反对的北方旧贵族自生自灭由此埋下隐患。随着矛盾的日益加剧,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一代枭雄尔朱荣借平定葛荣之乱成功
-
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水浒传》?_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作者简介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四大名著》的作者一直都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并且十分深刻。《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水浒传》的作
-
三国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谁说的_卧龙凤雏说的是诸葛亮和哪位历史人物
文 | 江隐龙 刘备卧龙凤雏兼得而未平天下,原因有三。一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之说并不公允客观;二是凤雏早逝,“得”相当于“未得”;第三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当然这与第二
-
水仙是岩茶的一种吗_武夷岩茶里面的水仙和肉桂有啥区别
本文是头条号“小陈茶事”原创文章,首发头条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小陈茶事 《01》 不久前和茶友们分享过一个段子,说的是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中总会有一个神乎其迹的表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