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9公里大力山下,背依邙山,面临洛河,山光水色,秀丽多姿,古有“溪雾岩云之幽栖胜地”的赞誉。
石窟寺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93—499年),原名希玄寺,据寺中有唐刻北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其中记载:“待孝文帝发迹金山,途遥玉塞,弯柘弧而望月,控骥马以追风,电转伊涯,云飞巩洛,爰止斯地,创建伽蓝。”唐代这里称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至今。北魏宣武帝在此,令工匠造窟刻佛,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石窟坐北向南,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328个,碑刻题记186篇,佛像7743尊。
石窟多呈方形,洞中有中心方柱,方柱四周凿龛造像,龛内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浮雕平棋藻井。尤以第5窟藻井浮雕最为精美,以盛开的莲花为中心,组成绚丽的花团,优美的飞天缭绕四周,形态飘逸,构图精细。石窟四壁除一、三、四窟门两侧刻礼佛图外,其余均刻千佛及大佛龛,壁脚刻神王、怪兽、伎乐人等。
第一窟在石窟寺最西边,门向南。门上有方形窗,门外东西两侧各雕力士一尊,西高3.43米,东高3.36米。西侧力士像上方刻罗汉两排,还有摩崖菩萨像一尊。东侧力士像上部残存一佛,一菩萨。其东又有一摩崖大龛,龛内有高5.3米立佛和二菩萨。窟内平面为方形,高6米。窟顶雕方格平棋,内刻飞天、莲花、卷草和化生。整个天花围绕方柱与窟壁顶端的回字空隙,划为三层(即三圈)四方小格,内圈即靠近塔柱的一圈,雕为不同姿势的飞天,外圈即靠近窟壁的一圈,雕为莲花、忍冬相间的花纹图案,中间的一圈,则雕为化佛、忍冬等所谓“适合纹样”的变形花纹,如此变化多样,显得富丽多彩。这种方格平棋纹饰的应用,显然是受有中原木构建筑天花扳装饰的影响所致。原施有彩绘,大部分已脱落。中心方柱每面3米,四面各刻佛龛一个,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下面佛座两侧各雕一狮子。佛后有火焰纹背光,背光两侧有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基座各面雕力士、神王等。南壁有天窗,上刻二异兽。门东西两侧千佛龛下各雕三层礼佛图,东边是以皇帝为前列的男供养人像,西边是以皇后为前列的女供养人像,保存比较完整,彩色隐约可见。图下有一列伎乐者,东起依次为弹琵琶、奏箜篌、吹横笛、鸣法螺和吹排箫。西边残损较甚,仅存一击鼓者。东壁有并列四个大龛。龛间有柱,龛楣间刻二飞天。龛内从北向南依次刻“维摩经变”、一佛二菩萨和释迦、多宝,中间刻卷草莲花和化生。四龛壁脚刻供养伎乐列。西壁也有4个并列大龛,以柱相间,柱头雕莲花化生,和莲柱础。四龛壁脚供养伎乐列,除第四、八、十一和十二伎乐残损外,其余南起依次为吹横笛、弹阮咸、吹排箫、击羯鼓、奏箜篌、弹阮咸、吹箫和吹法螺。北壁并列四大龛,龛楣有弧形帷幔,龛楣间刻莲花化生。龛内均雕一佛二菩萨。壁脚下刻十二神王。窟门外两侧有北魏、东魏、北齐和唐、宋各代造像龛98个,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坐像、二菩萨或一菩萨等。有的大龛下边刻供养人或题记。纪年有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和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等。
下图为帝后礼佛图。一、三、四窟内大门东西两侧共18幅“帝后礼佛图”浮雕为全国现存石窟中所仅有,其中最精美的为第一窟“帝后礼佛图”,构图分三层,东边是以皇帝为首的男供养为前导,西边是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为前导,画面中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待从形成了尊卑鲜明的对照。
第二窟 位于第一窟东边。北魏开凿,由于石质较差,中心方柱雕出雏形后即停工。窟前壁已全部崩塌,窟内除东壁一个龛为东魏时所雕外,其余10龛为唐代开凿。中心柱南面上下排列3龛,最下面一龛较大,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和二力士,分别立于莲花和莲蓬上。龛楣刻七佛和飞天,龛两侧刻高于龛身的两个菩萨,题记为唐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西壁有4龛,皆雕于唐。靠上面一大龛,龛楣刻有帷幔,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系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八月十日所刻。
第三窟 在第二窟东边。窟门大部分崩塌,后用砖修补。窟门外西侧及上部剥蚀较甚,仅存几个残龛。窟为方形,窟顶雕方格平棋,刻飞天、莲花、卷草和化生等图案。中心方柱顶端和平棋相接处刻莲花化生一排,下刻山纹彩铃等纹饰。其下四面各雕大佛龛1个,高约2.5米,内刻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佛龛两侧垂幔璎珞,顶端为对称飞天和卷草纹,柱基座刻神王5尊,力士6尊。四壁顶端与平棋相接处,雕刻垂幔一周,垂幔下雕千佛龛。南壁雕礼佛图3层,东、西、北壁各雕千佛8层,千佛龛中部各凿一大龛。西、北两面的龛内均雕一佛一菩萨和二弟子,东壁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南壁,窟拱门两侧千佛龛下各雕礼佛图3层,礼佛图下各雕刻伎乐人2个。东壁、中部主龛内刻一佛二菩萨,龛楣两侧刻飞天。壁脚刻伎乐6个。西壁中部主龛内有残损菩萨、弟子像各1尊。尖拱形龛楣雕苍龙,两角各雕一凌空飞舞的飞天。龛楣柱头刻兽面,柱下刻覆莲柱础,雕刻精致。北壁中部主龛内刻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萨,头部均残。壁脚刻怪神像,筋肉突起,狰狞可怖。
第四窟在第三窟东面。形制和第三窟基本相同。窟外两侧略损,已用砖修补。东侧残存高3米力士像一尊。窟门为拱形,门楣刻卷草花纹,楣角刻龙头,门道两侧有唐代以后小佛龛。窟内平面为方形。窟顶平棋保存完好。在靠中心柱周围的方格内,刻各种姿态的飞天和莲花化生,其他部位刻莲花。中心柱四面各刻两层佛龛。中心柱顶端与平棋相接处刻莲花一层,其下为垂幔。上龛内刻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下龛内刻一佛二菩萨。龛楣为五边形拱,拱上刻莲花、莲蓬,龛楣下刻帷幔,两上角刻小坐佛。柱基座上雕力士、神王像。柱东面上、下层龛内皆刻一佛二菩萨,其中南侧菩萨保存较好。柱基座下刻四神王像。柱北面佛龛与西面基本相同,唯残损较甚。窟内四壁顶端刻有垂幔一周,垂幔下除南壁门两侧上都刻四层千佛龛外,其它三壁上下各刻千佛龛16层,多残损。东、西、北三面千佛龛中部各刻大佛龛1个,龛内刻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南壁,门上方和平棋相接处凿一龛,内刻一佛二菩萨。龛楣为五边形拱,龛两侧又各刻坐佛小龛1个。门东侧千佛龛下刻礼佛图,手和脸都处理得很完美,尤以右侧女供养第二层的一组,共雕有二十五人的行列,除其中两人身躯高大,应为女主人以外,其他全为执司侍从仪仗,有牵衣带者,有举伞盖者,有捧奁盒者,或俯或仰,或正或背,姿态表情也各不同。所有这些人物的脸和手,都表现得特别生动。由于这群人物,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偶像幻想中的神,因此特别能给观众以深刻的感染力,使人感到美好而亲切。门两侧下部各刻二怪兽。东壁,中间主龛刻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萨。龛楣为五边拱形,两侧刻帷幔,壁脚刻9个神王像。西壁,中间主龛与东壁基本相同,龛内雕像较完整,佛座两侧刻狮子,壁脚刻伎乐。北壁中部主龛内刻一佛二菩萨,龛楣两侧刻飞天,壁脚刻伎乐10个。
第四窟的“帝后礼佛图”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供养人大腹便便,相貌森严,侍从瘦小低微,比主像小三分之一,营造高低起伏的立体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反映了当时严格的君权观念。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提携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服饰的裙线、衣带还迎风飘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人物动感十足,为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杰作。
第五窟 在第四窟东面,向南突出。窟门完整,尖拱形门楣,上窄下宽,楣脚刻龙头,门两侧有方柱,下雕狮子柱础,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窟平面近方形,唯四壁中部微向外凸,没有中心方柱。窟顶藻井为莲花,周围环绕6飞天,四角各刻一化生。东、西、北三壁各刻大佛一尊,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南壁,门楣上刻5尊坐佛,两侧刻卷革纹。门东西各有一尊立佛,站在莲花和莲梗上。东壁,佛龛北部残损较甚,菩萨、弟子像已被凿损。西壁与东壁相同,除龛内北侧的菩萨像被盗凿外,其余保存尚好。佛座下两侧刻两比丘,南侧题“比丘僧惠兴”,北侧题“比丘僧惠嵩”。龛楣刻火焰纹,龛楣两侧刻飞天、忍冬纹和莲花化生,底部刻托山力士2人。北壁龛楣和两侧刻帐幔,龛楣上有5个唐代小龛,龛内菩萨与弟子间有后代刻的4个小龛,龛边两柱上各刻托山力士1人。佛坐旁刻二狮子。窟内地面刻与顶部藻井相应的图案花纹,保存完好。
千佛龛,位于最东边。系唐乾封年间(公元666—668年)所凿。圆拱龛楣,后壁平直,除中间刻一较大的坐佛和题记外,后壁和两侧壁皆刻满排列整齐的小佛龛,共计999尊,加上中间坐佛为千尊。在龛内两侧壁外边,有四个长方形龛,各刻一菩萨像。洞口两侧角又各雕天王像一躯,形象生动,洞外侧刻小佛龛9个,其中有乾封年间题记。
石窟诸佛造像在雕像风格上比起云冈、龙门有显著变化,佛菩萨虽还穿着宽衣博带的服装,但面庞逐渐丰满,多为方圆脸型,神态文雅恬静,微笑和善,衣纹简练。让人看了倍感亲切,多了人间亲情,少了天上佛界的神秘感,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这种变化显然是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礼佛图、飞天、神兽、佛教故事等是现存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
各窟刻的佛龛,大都是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萨的固定格式。第一窟西壁的“涅檗变”龛,东壁的“维摩经变”龛,其造像风格已脱离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像的特点,而是面貌方圆、表情宁静的艺术形象。衣纹雕刻也趋于简单化。巩县石窟造像,经过云岗、龙门等石窟的造像影响,渐渐把印度的佛教艺术溶化于中原艺术之中,创造出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造像,具有了中国的艺术特色。既有北魏时期风韵的继承与发扬,也为以后北齐、隋唐各代石雕造像开拓了新路,所以说,巩县石窟在佛教造像艺术上,起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_我国古迹龙门石窟
巩义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9公里大力山下,背依邙山,面临洛河,山光水色,秀丽多姿,古有“溪雾岩云之幽栖胜地”的赞誉。 石窟寺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93—499年),原
-
石窟和石窟寺的区别_石窟寺景区
在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长河中,北魏、唐朝都喜欢挖洞、雕刻佛像。由于地质原因,这些洞穴大多在山西、河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被挖掘出来。其中,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
-
大同市高山镇焦山石窟_大同石窟 是云冈石窟
焦山石窟寺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武周川北岸,距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15公里,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 胡健 摄 中新网大同9月27日电 (记者 胡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网媒看大同”活动2
-
石空寺石窟_对石窟的赞美
石窟寺 榆林日报刘继远摄 悬崖壁立,却上嵌古寺;古寺雄奇,更别有洞天。一河之隔,满润龙山文化;山巅石奇,尽塑十二生肖。“石窟寺名不见经传,却足以为奇”,相信这应是许多初至石
-
阿尔泰石窟寺_鄂托克旗阿尔寨石窟
在茫茫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东北部大草原深处,有一座红色砂质岩山包拔地而起,山上有大小石窟108个,这就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草原石窟:阿尔寨石窟寺,俗称:百眼窟。 由于整座
-
甘肃境内最大的石窟_甘肃有名的佛教石窟有哪些
大像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2.5 千米铺村南文旗山上。山体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石窟和古建筑分布在长 1.5 千米的山脊上。东区为石窟寺区,西区为古建筑区,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共有
-
内蒙古有哪些著名的大草原景点_扎鲁特旗草原十大景点
世界唯一的草原石窟寺 在鄂尔多斯地区西部草原上的阿尔寨石窟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草原石窟寺,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发现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 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
-
被称为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的石窟,是_巩义宋陵石雕
巩义石窟寺位于南河渡镇寺湾村的大力山下,背依邙山,面临洛河、山光水色、秀丽多姿,古有“溪雾岸之幽栖胜地”的赞誉。距市区10公里,乘车过伊洛河,然后沿岸向东北方向行驶9公里,
-
巩义石窟寺礼佛图拓片价格_巩义石窟寺简介
坐落于河南巩义市大力山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创自北魏孝文帝时期,虽不及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开凿的规模大,难比其恢弘巍峨,但当我看到石窟和摩崖石刻造像
-
我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艺术是_我国最大的石窟是哪个石窟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宿白老先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的原文,在此深表对老先生的致敬。 一 石窟的发现 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分布于中国各地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