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现代文学和非洲现代文学中,苏丹文学是活跃而富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把苏丹现代文学比作一裸根深叶茂的大树,那末苏丹现代诗歌,便是这棵大树上最发达、最旺盛的枝干。本文试对苏丹现代诗歌的发展及其主要流派进行粗略的概述和初步的探讨。
一
苏丹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兴起是与苏丹人民反对英国殖_民者的斗争紧密相连的。19世纪70年代,英国大举向苏丹扩展势力,苏丹人民在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下揭竿而起,与殖民主义者进行了殊死斗争。19世纪90年代,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苏丹沦为英殖民地,人民受尽压迫摧残,群众中的爱国主义情绪不断高涨,终于在1924年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的爱国起义。这次起义,为苏丹现代文学复兴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丹知识分子逐步接触到欧洲文化与各种新思潮。爱国主义的热情、冲破旧思想牢笼的强烈愿望以及欧洲新文艺的影响,给苏丹现代文学复兴准备了产床。1931年,首次出版了《复兴》杂志。1934年《曙光》杂志问世。这些刊物宣传新思想,发表各种文艺作品,在苏丹现代思想史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在这一方兴未艾的文学复兴中,诗歌以它激情洋溢、善于打动人心的特点一直处于先锋地位,不少诗人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战士,他们用火一般的语言,鼓舞人民为一个自由、美好的社会而斗争。著名诗人穆罕默德·赛义德·阿巴斯(1880~1963)就是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写道:
我光明磊落,
我奋战不息。
依赖命运
又有何益?!
我们的选择,
二者必居其一:
或是自由地活着,
或是自由地死去!
鲜明的战斗性与鼓动性跃然纸上。
本世纪初以来,特别是在苏丹现代文学复兴中,涌现出为数不少的诗人,就艺术风格以及在苏丹现代诗歌史上先后产生的影响而言,大多数评论家将苏丹现代诗人大体划分为三大流派:传统派,浪漫主义派和现实主义派。
二
传统派诗人大多是20世纪初才开始写作,后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诗人。他们中多数人对于新文化的认识处于朦脆的启蒙阶段。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基本因循阿拉伯古典诗歌传统,主张通过歌颂伊斯兰教,赞美苏丹的自然风光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在艺术上,讲究音韵,音步规范划一,句法结构对仗,风格庄重典雅,传统派诗人在继承阿拉伯优秀文化遗产、纯洁文学语言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文艺复兴运动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触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满足于完全沿袭旧的一套,开始探索用经过改革的传统手法表现新内容。尽管殖民主义者竭力禁锢人民思想,他们还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呐喊。上面曾提到的穆罕默德·赛义德·阿巴斯就是一例。他的不少作品,突破了传统诗歌千篇一律的描写沙漠、古迹、骏马、爱情的范围,把笔伸向反映与英国殖民者斗争这一重大主题,带有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成为人民的忠实代言人。在艺术上,保持了古朴浑厚的传统风格。他的诗至今仍受到苏丹人民的喜爱。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传统派诗人是阿杜卜拉·比纳(生于1890年),他在艺术手法上有比较大的创新。以他根据著名寓言故事集《卡里莱与笛木乃》中一则寓言改写的寓言诗《乌龟与两只野鸭》为例,诗歌以幽默的语言叙述一只乌龟不听野鸭的忠告而摔死在地上的故事,阐述了“谁要不听朋友忠言,谁就只有吃苦尝不到甜”的道理。该诗的语言活泼轻快,通俗流畅,音节短促,增强了幽默的气氛,打破了传统诗歌过于拘谨的沉闷风格。
总的来说,由于思想上、艺术上受旧传统的严格限制,大多数的传统派诗人还不习惯用新手法表现新内容,他们虽有爱国热情,但作品大多流于泛泛空谈,很少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触及人民的内心世界,缺乏感染力。
三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间,随着教育的普及,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以及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接触增多,要求彻底改革旧诗歌形式的呼声越来越高,浪漫主义派诗歌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萌芽的。
浪漫主义派的代表诗人有:提加尼·尤素福·巴西尔(1911~1937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哈朱卜(生于1910年)、伊德里斯·吉马厄(生卒年不详)等。他们主张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如巴西尔在《受折磨的苏非派教徒》中抨击旧封建礼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形式上,他们呼吁创新,把阿拉伯传统诗歌中一首长诗包容好几个主题改为一首诗一个主题,并且不受韵律的严格限制,以适合表现奔放不羁的思想感情。他们创造了一种无韵无格律的自由诗体,其代表作有马哈朱卜的《稚子》等。浪漫主义派在传播欧洲新文化,革新旧的诗歌形式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对于苏丹现代诗歌的成熟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一般多为鼓吹个性解放,抒发个人被压抑的胸怀以及憧憬比较抽象的“美”,宣扬“民主、平等”思潮。由于没有能够把外来艺术与本国传统形式有机地加以结合,许多作品脱离了苏丹生活的实际。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有些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过于怪诞离奇,内容远离社会的实际问题”。有的作品在暴露社会黑暗的同时看不到人民的力量,流露出悲观颓丧的情调。某些无韵律的诗也因失去了诗歌本身所特有的节奏美与结构美而很难为人们所接受。
四
二战时期,是包括苏丹文学在内的整个阿拉伯文学的重要转折阶段。战后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苏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苏丹人民与埃及人民同仇敌汽,并肩战斗,驱赶英国殖民势力的斗争如火如荼。1951年,埃及废除了所谓英埃,共管苏丹,的协定,1956年1月1日,苏丹正式宣告独立,成立了共和国,苏丹人民满怀信心地为清除殖民统治遗留下的废墟,保卫和建设新生的共和国而努力工作。形势的剧变,生活的更新,迫切要求诗歌这一战斗性极强的武器为人民的新生活服务。以抒发个人胸臆为基调的浪漫主义派诗歌开始变化。到了50年代中期,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和方法,已在苏丹诗坛蓬勃发展,成为主导的潮流。这时,绝大多数苏丹诗人都采用现实主叉方法进行创作,原有的浪漫派诗人也纷纷向现实主义靠拢。现实主义派的代表诗人有穆罕默德·马赫迪·马吉祖卜(生于1919年)、穆罕默德.菲多里(生于1932年)、毛希丁·法里斯(生于1936年)、萨利赫,艾哈迈德·易卜拉欣(生于1933年)、塔吉·西尔·哈桑(生于1929年)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关心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力求把握生活的脉搏,反映时代风貌。他们比较注意重大的生活现象,使作品的视野放得很宽,并且具有一定思想深度。这是传统派与浪漫主义派诗人所无法企及的。
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有的反映黑非洲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下的苦难,歌烦非洲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如菲多里的诗集《非洲的歌》《非洲来的恋人》等,有的描写在种族歧视下黑人的痛苦生活,激发人们对种族主义的僧恨,如易卜拉欣《流落异国他乡》等;有的热情讴歌苏丹的独立与新生,号召人民团结一致,用枪杆和汗水保卫、建设祖国,如毛希丁·法里斯的《我的祖国》、塔尼的《时代的呼声》、穆哈泰尔的《家乡》等,有的表现非洲人民、阿拉伯各国人民之间的战斗情谊,如埃斯玛的《致非洲兄弟》《刚果小伙子》《向索马里致敬》,菲多里的《记住我,非洲沙》等,有的描写苏丹青年一代勤奋学习,劳动的生活和美好炽烈的爱情,鞭挞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吉伯利尔《苏丹青年的理想》等。其中有抒情诗,叙事诗,格言诗,讽刺诗……色彩纷呈的形式与众多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了苏丹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从这些诗篇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苏丹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感受到苏丹人质朴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艺术上,现实主义诗人们取得的成就也是引人注目的。可以说,他们的创作实践使苏丹现代诗歌向着成熟与完美的水平迈进了一大步。他们中有不少人善于吸收世界各国诗歌的长处,在研究阿拉伯诗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手法与现代技巧融于一炉,不断加以创新与发展。马吉祖卜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还在作品上揉进了苏丹民歌的某些特点,如歌咏性强,句子结构短小精悍等,因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埃及文学评论家、亚历山大大学文学院海达尔教授称他为“阿拉伯现代诗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诗集《狂人之火》被认为是“一次很丰富的艺术尝试”。
青年诗人菲多里的作品以反映阿拉伯各国及非洲重大现实题材为主,他将激情寓于朴实的诗句中,感情真挚,充满了“山峦的汗香,大地的气息”,而且通常都很短,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
应当指出,在苏丹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各流派并不是截然分离,一成不变的。它们都在历史上的某个阶段占据过诗坛的统治地位,起过一定的作用,并为下一阶段的新流派的破土而出准备了条件。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与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
有位评论家说过,苏丹文学“像当地的太阳一样炽热,像月亮一般纯净,它是为苏丹的生活而创作的”。这确实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作者:郭黎
原载《阿拉伯世界》
- 上一篇:诗歌十二月_有关十一月的现代诗歌
- 下一篇:最美的诗经_诗经越古老越美好